第二八二章 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下)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起,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全麵展開,國人普遍感受到生存壓力,生存問題已經上升為普遍的意識。吳為應時而動,身臨其境地感受現實、了解現實、理解現實、尊重現實、影響現實,積極投身於改造現實的社會實踐之中,自覺地承擔社會調整與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思想重壓。他對生命意義的理解,綜合了有關各方麵的思想成就。他是以人們的生存意識作為最基本的分析單位,把生存意識拓展為一個分析係統,進而推展出生存技術,提高人們的生存智慧。這是一項跨學科研究的思想成果,內容涉及宗教、哲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史學等領域,是對生存問題的寬領域、多角度、係統性、全方位的透視,以求為提高人的生存能力提供全新的智力支點。

廣義的生存意識,泛指人作為生存發展的主體,在與外在的生存環境、生存狀態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意識。但是這個定義給人的感覺太寬泛。在人的腦海中浮現的某種概念、想法、念頭,都屬於。頂.點。小說意識,但不一定就是生存意識,不一定與人的生存有關。我們知道在遙遠的太空中存在某一天體,但這種了解對我們的實際生存狀態產生不了任何影響,所以,需要對生存意識加以進一步的限定,也就是限定我們的分析範圍。應具有如下特征的意識,才屬於生存意識:

1時空性。生存意識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環境內形成的意識。這種意識對人的生存狀態產生實在的影響,不能離開時間和空間環境。從時間特征上看,是在在當前和今後一定時期內,可以對自身的實際生存狀態發生影響的意識。同理,作為意識內容的事物、事件,也隻有在一定的空間距離內,才能對自身的生存狀態產生影響。生存意識排斥虛無縹緲的意識。比如虛幻的意識。但是隨著時空環境的變化,可能會出現原來認為虛無縹緲的東西,變成對實際生存狀態有真實影響的因素。所謂幻想變理想、理想變現實,就驗證了這個道理。根據這個道理,由於人們的生存環境日益開放和複雜化,對人的生存狀態發生影響的因素日趨複雜化,生存意識領域的內容也將更加多樣化和複雜化,人們應當以開明、開放的態度對待生存意識的這種變化。

2有效性。人的頭腦中常常會出現某種飄忽不定、若即若離的意識,再如,人處於彌離狀態時。由於求生的渴望也會對某種飲食產生敏感需求,但這種意識對實際生存行為已經產生不了有效的支配和約束作用,因此不屬於這裏考察的範圍。生存意識是能夠對生存行為、生存狀態、生存處境產生有效影響的意識。

3價值性。生存意識是對人的生存價值的觀念反映。生存意識一經形成,即對人的現實生存狀態、生存處境產生所謂好與壞、正麵與負麵的影響。

4係統性。圍繞人的生存的各有關方麵,形成比較係統、完整的生存意識,以應付各種類型的生存需要。生存意識是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多樣、由低級到高級、由幼稚到成熟、由片麵到完整的構造係統。

5時代性。生存意識處於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因時因地因境發生相應的改變。每一個時代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時代意識。在農業經濟時代中,身強力壯就是生存資本,看重的是人的體力。在工業經濟時代。注重的是人的手工技能,生存意識集中表現為手工技能意識。在計劃經濟時代,人們的經濟行為是聽候安排,麵對某種變化時表現為“別人還沒有告訴我怎麽做”的被動意識。在市場經濟時代。麵對變化則是表現出“我還沒有決定怎麽做”的主動意識。

吳為研究生存意識,是為了更充分的解釋生命的意義。他認為,我們不能脫離大自然規定給人類命運,改變生活中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樂。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解釋生命意義的方式,改變我們對生命的感受和體驗。麵對當今世界複雜多變的生存環境,我們必須學會新的生存本領。掌握新的生存智慧,在看上去很正常、很平淡無奇的生活之中,創造出一種新的感悟,升華我們的人生意境,營造我們的人生樂境。包裹著生存意識的生存現象具有客觀性,外在於人們的主觀感受、態度而獨立自存,因而可以排除人為性因素的影響。生存的實際狀態是以一個個孤立的生活片段、生活情節而展現於人們麵前,人的生存價值、理念,被現實的存在形式所分割,使存在於片段之中的意義,不一定為行動者所知,或者說不一定為行動者所明確意識到。人的生存現象的原始存在形式,是現象之間相互處於割裂、分離、分立、零散的狀態,相互之間的聯係若隱若現,現象的價值意義處於隱蔽狀態。人們對現象所蘊涵的具有價值意義的信息知之甚少。“我怎麽沒有看到?”“我怎麽沒有想到?”“我怎麽沒有做到?”這是人們時常感受到的遺憾。從基本的生存事實、生存現象入手,進一步揭示現象世界的社會內涵,這種分析方法如同馬克思所說的是一種“需要在顯微鏡下所做的瑣事。”剝掉生存現象的外表,從靜態上看可以注意到現象的整體性和內部結構性;從動態角度看,則可以看出現象演化序列的內在軌跡。對生存意識的解析,是對生存事實、生存問題、生存現象、生命過程進行係統的“文化再現”活動。隨著時間的流逝,現象世界的演化,一方麵伴隨著現象鮮活特性的逐漸喪失、消失,現象、事實在人們心目中的“份量相對變輕”了,時間是最好的“消解劑”;另一方麵,作為具有文化價值的東西,則得到繼承、積澱、保存、傳播。現象世界又不斷注入新的現象,引起人們的觀察和思索,實現文化上的創新,相對較有份量的東西進入人們的視野。現實的行動者流於習慣。對有關意義、價值類的思考會感到不以為然,感到無所謂。生存意識詮釋的重要性,甚至可以從在酒桌上流行的“段子”中找到存在的根據。生活中原始存在的一些片段,經過某種藝術加工,便獲得了一種新的意義,給人們帶來一種全新的體驗。生存意識研究通過對人們的生存狀態進行全麵性的詮釋,使人們意識到隱藏於日常生存行動外殼之中的意義,能夠給人們帶來一種全麵、新型的體驗,使人們在看上去沒有什麽意義的行動之中感受到意義。通過建立係統性的生存理念,植入人們的現實生存意識之中。發掘價值的人為可賦予、可以想象的空間,並著力於把它實現出來,力求在詮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生存的價值品位,體驗出新的意境。

解釋生命意義的重要性,也可以從精神分析學的研究中引申出來。弗洛伊德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說,是對夢的研究,夢是人的欲望、需求在現實中實現的途徑受阻後的一種偽裝、變形、超越的表達和實現的形式。每個人都做過這樣或者那樣的夢,但是都沒有把它和現實的需求結合起來研究。自己作過的夢。如果缺乏精神分析的知識和修養,也很難把夢與現實聯係起來進行思考,從而揭示出夢的意義。在佛洛依德的學說中,夢有它特定的含義。夢作為潛意識被壓抑的一種隱性表達方式,對它的解釋固然很重要。但是對於生存於現實之中“清醒”意識的解釋和研究更加重要。一般說來,生存的意義、生存的追求,有兩種表達和實現的途徑:一個是夢。另一個是現實的途徑、方式。現實生存行為所包含的意義,或者說所具有的意義,更加需要解釋和研究。它更加普遍、更為經常,通過現實生存行為意義的解釋和研究,可以直接修正、改變、重新賦予行動的意義,從而增添行動的動力和活力。行動的真實意義往往並不是以其簡單直白的形式表達出來,讓人們一望即知。象敵我雙方、競爭雙方,通常對自身的真實意圖加以偽裝、掩飾。夢常常是現實欲望的一種偽裝形式,在清醒的現實世界之中有時也同樣需要采取偽裝形式,這樣是考慮自己的真實意圖暴露給對方往往會使自己遭到傷害。在現實的複雜狀態之中表達和實現自己的願望、要求的最理想情形,莫過於既要讓它實現出來,又要免於受阻和傷害,使願望的實現不至於引起衝突。這需要高級智慧和複雜的處理技巧。

映現在我們視野中熟悉的事物,具有空間上的立體感和時間上的連續性。如果我們脫離對這些具體景物的具體感受而作抽象的思考,抽象的想象,則呈現的意境具有跳躍性、非連續性、靜態性、虛擬性的特點。所謂意境是浮現於腦海中的有關事物存在價值的意義係統。意義是關於某事、某人對於評價主體的價值。人作為評價主體不隻是消極地承受其消極影響,因此意義就具有了雙重性:一是某事、某人對所作用對象產生的客觀影響;另一方麵是人作為評價主體對這種影響所產生的主觀評價、主觀感受。意義既具有客觀基礎,又具有人為賦予的屬性。意義又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問題。人們是根據自己對事物、事情的理解采取相應的行動,人們對意義的識別、確認就成為影響行為後果的關鍵因素。意義的人賦性就在於賦予了事物發展過程以能動的、獨創的社會實踐屬性。當我們記述或複述這些意義時,常有枯燥、抽象的感覺,非要加上具體、典型事例加以詮釋,才能有具體、生動的感受。如果我們試圖把生存意識拓展為一個獨立的係統,一個獨立的意識活動空間,就必須提供意識材料,提供思考、想象的對象,這些材料、對象是來自於現實中的事物原型,這些事物原型並不是孤立自存的,而是組成為一定的情景,這種情景包含了意由境生、由情景生發出某種意境,境由意生、意識能動地改變情景的“意”與“境”的相互作用過程。

在意境中,事物的原型已具有了超現實的特性,進行了新的組織。意識可以對現實要素進行任意分割組合,賦予相應的意義。要使我們的意識成為有效的意識,對現實要素產生有效的改變作用,必須掌握有關精神要素特性方麵的知識。意識活動的重要內容和功能是除了對現實要素加以處理,更重要的是形成並積累起一係列精神硬核、精神要素,表現為一係列觀念,人格化為品質性因素。這些精神要素組成為意識係統。欺詐、懶惰、凶殘等低下、惡劣的品質與誠實、守信、勤奮、仁慈等優良品質的形成,都需要有加壓整合的過程。萬噸水壓機對鋼錠的鍛造過程,賦予鋼錠以新的物理化學特性,增強了材質的強度和柔韌性。人的許多精神要素、人格品質的獲得,也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加壓過程才能形成。比如,犯罪集團在接納新成員時常常令其手刃無辜平民,以強化其殘忍性格。

感動能夠改變我們的生存意境。理解感動、學會感動、擁有感動,為感動增添一份敏感,將賦予我們極為豐富的生存體驗,賦予我們強大的精神動能。感動,是在人的心靈世界中流淌的一條寬闊的河流,它將激活我們心靈、賦予我們**;是我們接受生活、容納生活、熱愛生活、與生活融為一體的情感溶合劑;是對生存情景的深刻感知,是對人生遭遇的深刻同情,是寄予生活的一種深刻的人文關切。

人置身於現實可感覺的世界之中,如何實現精神的超越,展示出精神世界的獨立性?所要遵循的程序是:靜—集中意念—想。靜,通過靜幾時、幾日、幾月,乃至幾年,沉思默想,才能使精神世界擺脫現實束縛而發揮其想象力。集中意念,是使思想指向自身的重要步驟。精神世界的活動由靜而產生的多向性、發散性,難以自發地產生聚斂作用並形成預期的思想成果和功能,需要發揮思維的定向控製功能,使思想的對象指向自身的問題。想,選擇何種思想材料進行思索,這對於提升人的精神意境至關重要。思想材料的性質會決定思想演化的路向。對於煩惱之人,勸其想一想、憶一憶高興之事,常常可以收到預期效果,原因就在於思念美好事物,可以使人產生美好體驗,淨化人的心靈。如果總是記住世界美好的一麵,可以視為良好心境的養成之法。

人為什麽而活著?這一問題具有強烈的外向指向性特征。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無疑具有多種解法。這裏要提出的問題是精神世界有其獨立的係統,成為獨立的思考空間,自成一體的精神源泉,成為對象化的精神存在領域,需要揭示其內部結構和潛能。人們在一般情況下所討論的生存行為,往往屬於接近日常生活表層的心靈現象和行為,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取向,缺乏深層思想、精神內涵。為了探求人的行為深層思想、精神內涵,還需要汲取宗教、哲學方麵的思想精華,以尋求行為的終極性根據。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市場化進程的加深,網絡化經濟的形成,人類活動的複雜性與風險性增強,人們越來越習慣於以更加寬容而開放的態度對待不同的文化,甚至積極地從中汲取精神和智慧的營養,提高努力的水平,使各種思想文化開始迎來交匯融合的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