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不一樣的倫敦

碧波粼粼的泰晤士河,從英格蘭南部的科茨沃爾德山發源,然後自西向東,緩緩流入北海。若從河口溯流而上,航行大約88公裏,就能來到大英帝國首都,曾經統治世界的心髒——大名鼎鼎的霧都倫敦。

提起英國的霧都倫敦,大家的腦海中會浮現出怎樣的第一印象?

——陰冷潮濕的天氣,終日彌漫的霧靄;走街串巷的報童,買醉鬥毆的水手;當當作響的大本鍾,靜靜流淌的泰晤士河;火苗跳躍的溫暖壁爐,昏黃搖曳的暗淡街燈;戴著手套、麵容蒼白、大蓬裙下藏著束腰的優雅貴婦;頭戴圓筒禮帽,手持文明杖,口袋裏插著單片眼鏡的英國紳士;上流社會永無休止的舞會、宴會、茶會、展覽會和狩獵會;隱藏在虛偽禮節麵具之下的傲慢和貪婪,偶爾還有一絲不可思議的瘋狂……

通過《福爾摩斯探案錄》、《雙城記》、《八十天環遊地球》、《遠大前程》這些古典文學名著的描述,讓王秋在腦海中對倫敦留下了上述印象:嚴肅、陰森、傲慢,仿佛一名標準的英國紳士……雖然之後看過的一些英國搖滾樂節目,尤其是嬉皮士們的顛覆性打扮,讓他對英國的印象稍有改變。但在王秋的心目之中,倫敦依然應該是柯南道爾筆下那個傲視歐陸的老牌霸主,以及濃霧彌漫的古典名城。

然而,當今天他終於踏上了英倫三島的土地,坐上了沈嶽同誌開的旅遊大巴車,離開希思羅國際機場之後,卻透過車窗看到了一個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樣的倫敦……

當大巴車七折八拐地經過阿克頓街區的時候,王秋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困惑。終於忍不住開口發問了。

“……沈先生,請問,這……我們這是在倫敦,還是在新德裏?”

指著窗外那些高大林立的清真寺宣禮塔,還有滿街包著頭巾、披著麵紗的印巴裔穆斯林男女。以及充滿了印度和阿拉伯風格的店鋪招牌,王秋一臉不可置信的對本地向導沈嶽同誌如此問道。

“……哎,年輕人,如今的倫敦就是這樣啊!‘世界多元文化之都’嘛!”

沈嶽一邊扶著方向盤,一邊用略帶玩味的語氣說道,眼神中帶著一絲了然。仿佛早就明白了王秋的驚異,“……在如今的倫敦,外國移民數量已經超過了英國本地白人的兩倍數量。英國人都紛紛往鄉下和郊外搬遷,到薩裏(倫敦郊外著名的宜居鄉鎮,風景秀麗)這樣的地方的地方去住了。至於倫敦市區……嘿嘿,簡直成了一個微縮版的世界帝國。全球各地什麽民族的人都有,不過還是北非和印巴的穆斯林最多。

比如說,這邊的阿克頓自治區是穆斯林聚居區,在這裏最好不要當街喝酒或者穿得太暴露,否則會有穆斯林糾察隊提著棍子過來找麻煩。嗯,如今這天氣,似乎不會有這樣的煩惱……”

趁著堵車的間隙。沈嶽從後視鏡裏看了一眼諸位來自祖國的旅客,發現他們個個都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甚至還有人穿了羽絨服——三月初的倫敦確實還很冷,而大多數中國人都沒有能夠在零下二十五攝氏度之時露天洗澡的俄國毛子那麽耐凍,“……但即使是這樣,你們沒事最好也別去穆斯林紮堆的地方,那裏沒什麽好玩的地方——除了每天五次吵吵嚷嚷的清真寺,而且到處都是小偷、劫匪和賣粉的(軟毒品,以大麻為主),甚至經常有女孩子在那邊失蹤。倫敦的飯桶警察根本管不住。

哎,我上個月有一次坐錯了巴士,居然在深夜裏到這邊轉車,結果在巴士站被一幫凶神惡煞的印度佬圍觀,那眼神給人的感覺真是……到現在想起來都有點後怕。國內那些賣切糕的所謂狠人跟他們一比,簡直就連三歲小孩都不如——他們當中有很多家夥,據說都是到中東那邊去打過‘聖戰’的……

當然,安全的移民聚居地也有,比如說咱們的唐人街,還有新莫頓區,那裏是整個歐洲最大的韓國人聚集地,到處都是口味純正的韓國餐館和燒烤店,保證吃一口就能讓你辣死,隔著老遠就能聞到那股泡菜味兒,此外,還有韓國人不可須臾或缺的美容院和整容醫院……”

———————————————————————————

時光的流逝可以改變一切。

——正如十九世紀的晚清老北京與二十一世紀的北京完全不是一回事那樣,中國學生們在古典名著之中讀到的那個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也跟如今真實的倫敦存在著天壤之別。

事實上,對於那些沒去過倫敦的人來說,即使是從《哈利波特》書中對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英國麵貌的簡略描寫,也可以隱約察覺到這種改變——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就是,二十世紀末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已經不再是那頭傲視全球、統治七海的約翰牛。而霍格沃茲魔法學院的招生範圍,也僅限於大不列顛島。那麽為何在霍格沃茲魔法學院裏,還會有那麽多的華裔、印度裔和黑人“麻瓜”巫師學生呢?

注意!他們可不是告別祖國去英國打工或留學的成年人,而是隻有十一歲的小孩子!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因為這些外國移民都是在英國土生土長的。早在《哈利波特》描寫的那個時代,全英國就已經有超過一百萬的小學生不是用英語作為母語了!而到了現在,倫敦在英國人眼中更是已經快要變成一座“外國人的城市”,就如同美國的底特律逐漸變成一座黑人城市一樣。

雖然在整個歐洲範圍之內,英國的外來移民比例還談不上特別高,但由於這些移民絕大多數都集中在有限的幾座大城市裏,所以就顯得特別醒目。而東亞人在這裏麵居然也占到了不小的分量。王秋他們不管在哪一個街區,基本都能看到幾個黃色麵孔——按照沈嶽同誌的說法,倫敦各族移民混雜,這邊的中國人還不是最多的,如果是在利物浦的話,就算你完全不會說英語也沒事,因為隨便在哪裏都能找到中國人。其中一部分來源是留學生:來英國讀書或者“假裝讀書”的,凡是學費越便宜,招生分數越低的地方,中國留學生就越多,而且玩得也特別瘋。另一部分來源則是移民:當然,中國的對歐移民早已過了塞集裝箱偷渡的“低級階段”,轉向了撒錢搞投資移民為主的“高級階段”,今天來接他們的沈嶽大叔,就是這麽一位投資移民,當年出國前就有了上億家資,至於現在嘛……哎,不說也罷……

在進入倫敦的中心市區之後,街道邊的景色總算是比較有“英國範兒”了,不過黑人和有色人種的出沒數量,依然多得讓人難以相信這是在歐洲。

接著,他們這一行人總算是來到了馬克思墓。

王秋原本一直以為,馬克思墓的位置應該是在倫敦的海德公園。因為他依稀記得有一篇叫做《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課文,是恩格斯在海德公園馬克思墓前發表的演講稿。但真正到了倫敦,他才從旅遊手冊上得知,在1954年的時候,“闊起來了”的歐洲各國共產黨員就集體籌資,把馬克思墓遷移到了倫敦北區一個叫海格特(highgate,意譯為高門)的公墓裏,這附近是個富人區,家家戶戶都是環境優雅的獨棟別墅,到處古樹參天,綠草如茵,顯然要比喧鬧的海德公園更適合偉人安眠。

雖然墳墓挺氣派,可惜訪客卻十分稀少,總是冷冷清清,因為有一位滿頭白發的老太太在這個墓地看門,向每位訪客收取付4英鎊的進門費,帶相機的還要再加2鎊——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貴的坑爹價錢。而那位老太太同時還兜售一些紀念品,譬如馬克思的肖像畫和英文版《共產黨宣言》等等。

掏錢買了門票進去一看,王秋發現這裏麵還真是沒啥花樣。總共就是孤零零地一塊墓碑,在墓碑上方雕刻著馬克思的巨大頭像,正麵刻著墓中人的姓名及生卒年月,還有《共產黨宣言》最後一句:“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墓碑前擺著幾束已經幹癟的鮮花,看來是之前的旅客獻上的。

於是,眾人就向馬克思的墓碑鞠躬祭拜,獻上各自帶來的鮮花,而幾位政委又舉著拳頭複述了一番自己的共產主義誓言,也就算是結束了。而出門的時候,那位看門老太太還開心得合不攏嘴——之前平均每天隻有幾個人前來參觀這鬼地方,根本賺不到錢。辛虧今天來了這麽一大幫肥羊,總算是收到了幾百鎊……

接下來,當他們再次登上大巴車,來到下一站海德公園之後,就立即被眼前人山人海的景象給震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