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無敵
革命離不開錢,沒有錢,革命寸步難行。
正因為如此,當年的孫中山才需要在海外到處發行“革命債券”圈錢,而早期的我黨也離不開共產國際的資金援助——沒辦法,想要在短時間內建立一個全國性的有影響力的政黨,缺乏經費是萬萬不能的。
對於這個粗淺的道理,無論是本時空的紅軍將領還是現代世界的穿越者們,大抵上都是清楚的。
尤其是在控製了一塊地盤之後,發行一種獨立的貨幣,就更是成為了紅軍領導者的當務之急。
——如果沒有自己的獨立貨幣,蘇維埃政權收入金庫的款子,就會盡是形形色色的各種雜幣和外幣,將會給管理和支出帶來極大的麻煩:各種錢幣之間的換算,以哪種貨幣撥款,每天數錢、記賬恐怕都忙不過來。發行公債用哪種貨幣購買,又用哪種貨幣付息和贖回?這簡直就是噩夢!
總之,沒有獨立的貨幣,就不可能建立可靠的財政稅收;沒有可靠的財政稅收,地方政權就不可能穩定下來,也不可能取得長期戰爭的勝利。反過來說,如果能夠建立獨立的貨幣,就將會有力地促進生產與貿易,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活躍地方經濟,從而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稅收,鞏固新生的紅色政權。
事實上,自從紅軍開始“落草為寇”,到處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來,新生的紅色政權就在第一時間創立起了自己獨立的金融體係。建立了自己的中央銀行——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由毛澤民擔任國家銀行行長;發行了自己的紙幣——中華蘇維埃國家銀幣券,以列寧頭像為紙幣圖案……先後發行八百萬元之多。
很顯然,在占據上海之後。工農紅軍不能繼續沿用國民黨的紙幣,也不能隨便亂用某種或多種外幣,以免引發各種麻煩。而是必須盡快建立起自己的銀行,發行自己的獨立貨幣,才能在上海灘站得住腳跟。
因此,當穿越者們把上海灘的真金白銀統統打包帶走之時,就認真地考慮過了上海公社接下來的貨幣問題——至少對於那些時常在教科書上看到的我黨革命先輩,王秋他們這些超時空城管還是很有節操的。
但是,這就涉及到一係列不易解決的實際困難。
——蘇維埃貨幣以什麽為本位?紙幣發行的準備金從哪裏來?如何建立貨幣信用?紙幣如何防偽?
雖然工農紅軍在上海灘查抄到了數百噸的黃金和上千噸的白銀,但這些東西都已經被傳送回現代世界。用來抵銷這陣子揮霍武器彈藥的浩大開支……所以。金本位和銀本位都是行不通的。
最初。王秋他們的想法是使用“糧本位”,即發行糧票,而這也是我黨和我軍的傳統做法。
——在建國初期。新中國政府同樣麵臨貴金屬匱乏的困境,故而在金融政策上,采取了直接發放糧食作為月薪的辦法,如華北地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發放工資的單位是“小米”若幹斤,每個人的工資都要折換成小米計算,幾級職位折換成多少斤小米。譬如大學校長的月薪是小米1300斤至1500斤,教授和副教授的月薪是小米800至1300斤;講師、教員、助教的月薪是小米400至850斤等等。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隻要鈔票能夠兌換成糧食,相信絕大部分中國老百姓還是樂意使用的。
粗看起來。這種“糧本位”的貨幣製度,既然適用於建國初期,那麽自然也適用於如今的上海公社。
但眾人仔細一琢磨,卻發現了一個難以彌補的大漏洞——紅十軍團目前根本沒有那麽多的糧食儲備!!!
——發行金本位貨幣要有準備金,發行糧本位貨幣也要有儲備糧,否則就無法應付兌換,建立信用。
然而,紅十軍團雖然在占領上海之時,從各處公私庫房繳獲了大米、麵粉、雜糧十餘萬噸,看似身家豐厚,但對於上海這樣一座擁有四百萬人口的超級大都市來說,還是顯得有些不足,更別提還得用於維持紅軍的擴充和作戰。而一旦發行“糧本位”貨幣,就有被市民擠兌套購糧食,導致存糧告急的危險。
——在解放初期的上海,就因為投機商的興風作浪,而一度爆發過糧食危機。當時主持經濟工作的陳.雲用盡了各種忽悠手段來安撫人心,還從東北、四川、湖廣緊急征調糧食數十萬噸支援上海,這才勉強把糧價給打了下去……可如今的上海公社孤懸在敵人的腹地,又跟帝國主義列強徹底撕破了臉,又能從哪兒調集糧食來應付擠兌和救市?總不能完全依靠現代世界的供應吧!且不說王秋這家夥的運力到底夠不夠,僅僅是大規模出口糧食本身,就已經是一件非常犯忌諱的“政治不正確”之事了!
別忘了,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中國要養活十幾億人口,向來就不是糧食出口國,中央領導們每年開大會小會的時候,糧食安全問題都是經久不衰的老話題——以中國目前“世界工廠”的地位,隻要資金足夠,一般工業品甚至可以成十倍成百倍地提高產量,但農產品的增產可就沒那麽容易了。中南海可以毫不猶豫地批出去幾千萬枚手榴彈和幾億發子彈,卻不敢隨意甩出太多的糧食……
眼看著“糧本位”搞不成,諸位穿越者不由得一籌莫展。但王秋卻不知怎麽地突然想起了當年的搶鹽風潮,並且腦洞大開、靈光一現——既然“糧本位”搞不成,那麽就搞“鹽本位”好了!
跟糧食長期需要進口的情況不同,我國的鹽資源極為豐富,食鹽儲備異常的充足,各地鹽業公司一般都會有三個月的庫存量。在極限生產的情況下,中國的食鹽最大產能可以達到每年8000多萬噸,居全世界第一位。而中國每年的食鹽銷量卻隻有800多萬噸,並且很難擴大消費,故而多年來一直產大於銷、積壓嚴重……這也是新中國幾乎每一次搶鹽風波都會變成笑話的根本原因——鹽業公司正愁著食鹽賣不動呢!
然而,在民國時代,由於沉重的苛捐雜稅,中國的食鹽價格普遍十分昂貴,《白毛女》裏麵窮人家吃不起鹽的事情,在廣大內陸地區乃是普遍現象。即使是在上海,食鹽價格也比現代中國昂貴得多。
因此,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鹽票在民國年代都應該是有市場的。
最後,關於紙幣的防偽問題,王秋也有了萬無一失的對策——隻要別用紙來印鈔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