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無敵第一卷 、城管的美洲攻略 一百十二、民國版的戰時工業建設(下)
ps:解釋若幹讀者關於書中各類現代作戰兵器的質疑。
無線電遙控魚雷是二戰技術,慢吞吞的電動魚雷在水麵跑,戰績很坑爹,但用來搞恐怖襲擊還不錯。
微型防空雷達是俄國貨,空降兵用的。型號為1Л122-e,重量一百五十公斤,偵查範圍約四十公裏。正式名字是近程防空雷達,但為了體現它的體積小,我稍微改了改——看來是不能亂改啊。
按照穿越者給上海蘇維埃政府量身打造的方案,作為一切建設的基礎,浦東工業城將會擁有一套能自行循環的小型工業係統,按照日後中國經濟部門的術語來說,叫作“地方五小工業”,也就是小煤礦、小鋼鐵廠、小機械廠、小化肥廠和小水泥廠——不過,浦東這邊沒有煤礦,暫時隻能用船隊從太湖西邊的產煤區把燃煤運來——有了這五個小型的工業項目之後,就能初步滿足一個百萬人口級地區的基本生產需要。
然後,在此基礎上,浦東工業城將會建設起小發電廠、小紡織廠、小印刷廠,小自來水廠和小食品廠,用於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給他們提供一個工業化社會日常運轉所需要的最基本產品,也就是實現初步的工業化——當然,鑒於浦西已經有了很多的紡織廠和食品廠,在浦東或許就可以不必重複建設了。隻要對浦西的原有工廠進行公有化改造,並且更換上穿越者提供的新式設備即可。
——以上就是所謂的“地方五小工業”。最初起源於1970年中國製訂第四個五年計劃之時提出的一個方案,具體內容是由中央財政撥出專項資金。扶持各省區發展小煤礦、小鋼鐵廠、小化肥廠、小水泥廠和小機械廠等五類工業項目——在一個百萬人口的小地區,人民需要的基本初級工業項目就是這些。
在這個方案被最終落實下去之後,全中國數千個縣都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工業體係,有了自主解決工農業生產基本需求的能力,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全國的工業化進程,培育起了一大批小型企業,為後來的中國工業大發展埋下了種子……對於中國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來說,“地方五小工業”功不可沒。
當然。地方五小工業的建設,其弊病也是非常嚴重的。由於一個縣的規模很小,因此大多數的五小工業項目都達不到規模經濟的要求,出現了嚴重的低水平重複建設問題。所以,在實現了國家的初步工業化,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之後,國家就開始逐漸調整政策。將大批達不到規模經濟生產要求的小企業實行了關停並轉,用更有效率的大型企業來代替這些小型企業的職能,最終結束了“地方五小工業”的使命。
但是,地方五小工業存在的上述這些弊病,放在眼下這個悲催的民國時代,就根本不是什麽毛病了——未來的所謂“小工業”。比如說一萬噸級年產量規模的小鋼鐵廠,在眼下這個全國鋼鐵年產量不到五萬噸,化肥生產基本一片空白的民國時代,就已經是毫不誇張的“大工業”了。
而以煤炭為原料的“小”化肥廠,每年可以用合成氨技術製造出三萬噸的氮肥。超過了當時全國的化肥總產量——現代農業不可缺少的化肥。在民國時代的農村簡直宛如夢想,以至於莊稼的收成低得可憐……
總之。諸位穿越者利用幻燈片,向諸位紅軍同誌們描述了一幅頗為美妙的工業化前景——有了自己的鋼鐵廠,就有了一切軍事和民用工業的基礎。有了自己的化肥廠,再搭配上現代世界的各類高產種子,根據地範圍內的糧食產量就能夠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人民的饑餓問題,並且極大地增強老百姓對蘇維埃政府的擁護熱情。有了自己的水泥廠,道路、堤壩和樓房的建設都會變得容易很多。有了自己的機械廠,再配合上海這邊原有的江南造船廠,根據地就能夠自己生產柴油機、電動機、水泵、自行車,甚至是拖拉機和小火輪等複雜工業品,不再需要用昂貴的價格從國外進口。就連船台上那艘因為無法繼續從日本進口零配件,而不得不暫時停工的“平海”號巡洋艦,或許也能憑著中國人自己的力量讓它完工了。
——嗯,事實上,關於“平海”號巡洋艦的問題,穿越者們已經直接把圖紙弄回現代世界,找地方訂做零件去了,順便還可以進行一番現代化改裝——比如安裝上幾座預警雷達和炮瞄雷達什麽的。
最最美妙的是,這套“五小工業”還可以“自我繁殖”——具體來說,就是利用鋼鐵廠和機械廠的生產能力,來複製同樣的機床等工業設備:把一套“五小工業”變成兩套“五小工業”,再把兩套“五小工業”變成四套“五小工業”……等到全國有了幾百套“五小工業”之後——烏拉!工業化社會建成啦!
當然,到了二十一世紀之後,文革時代的“五小工業”設備恐怕早已報廢了個幹淨。幸好以眼下中國的工業產能,這些沒啥技術含量的東西,基本上是要多少就能造多少。事實上,現代中國不是不能給紅軍同誌提供五軸多聯動數字機床之類的新銳設備,但問題是,這樣先進過頭的東西一旦用壞了就完蛋,本時空的同誌修都沒法修。相反,那些傻大黑粗的舊式機床,倒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也能找到專業技師來維護和修理,而且壽命極長——在東北就有滿洲國時期的機床,居然一直硬撐著工作到二十一世紀的事情。
與此同時。一想到全國各地到處煙囪林立、一片片使用了化肥的農田稻浪翻滾,各類鋼鐵機械鋪天蓋地的景象。紅軍同誌們眼中全都閃爍起了興奮的光芒,不少人的呼吸都變得急促起來。
“……為了適應當前的戰爭環境,鋼鐵廠和機械廠的規模可以適當擴大,再建立起相應的槍械生產流水線、手榴彈生產流水線和子彈生產流水線,以增強你們的軍火自給能力,減少對蟲洞運力的依賴,同時培養出你們自己的工業生產隊伍——上海這地方如今的失業工人實在是太多了,紅軍就是擴軍到四十萬也吸納不完。所以上海蘇維埃政府必須想辦法給他們找點活計來幹,否則就一定會導致社會動亂……”
楊教授繼續對幹部們講解說,“……所以,你們從現在就應該招募勞動力,著手平整土地,建設廠房了——為了加快進度,第一批廠房設計為由鋼結構部件拚裝而成。各種所需部件很快就會傳送過來……”
這樣的前景聽上去當然很好,可有一個難辦的問題是……“教授,鋼鐵廠需要的鐵礦石該怎麽辦?”
——上海周邊的長江三角洲平原,盡管是全中國最富饒的地區,但各類礦產卻十分匱乏。煤炭倒還好辦,在太湖周邊。尤其是長興縣有不少小煤窯,雖然煤的熱值差一點,好歹還能用。但鐵礦石卻隻能從長江上遊方向的馬鞍山、蕪湖、大冶等地采購……可那些地方都是敵占區,還在南京的西邊!難道要走私嗎?
“……唉,大家要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嘛。不管是馬鞍山鐵礦還是大冶鐵礦,總有一天會被我們插上紅旗的……至於最近一段時間麽。黃浦江裏的沉船就有上萬噸了,你們可以先拿它們練練手……”
楊教授淡定地微微一笑,“……而且,帝國主義列強很快就會給我們送來更多廢舊鋼鐵的……”
民國時期的上海灘,由於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侵略,在經濟上呈現出某種畸形的繁榮,甚至一度在金融業上超越過日本東京,成為亞洲第一的金融中心——但對於當時依然是落後農業國的中國來說,這種寄生性的產業對於國民經濟並沒有太大的好處,反倒經常因為股災和期貨風潮,給老百姓帶來巨大的損失……類似二十世紀末的亞洲金融風暴和二十一世紀的冰島破產事件,在民國時代的上海灘乃是司空見慣的常態。
雖然上海的輕工業也還算不錯,頗有一些拳頭產品,但是從機器到工業化生產所需的各種原材料,都嚴重依賴進口。就拿紡織業來說,機械是采購自英國和美國,染料采購自日本:沒有建立屬於自己的化學工業,就意味著生產完全依賴於別人。更要命的是,就連銷售市場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外貿。
因此,在這樣的情形下,地方經濟的短暫繁榮幾乎毫無意義,曆史上中國的民族資本,就是在經曆了短暫的春天後,很快便又麵臨漫長的嚴冬——單純的輕工業發展,在沒有相應的重工業基礎配套產業,也沒有本國官方的金融扶持時,就隻是無根的浮萍,隨時都會被外國的資本巨浪掀翻。
不過,即便隻論上海看似可憐的一點重工業,在此時除了“滿洲國”之外的中國境內,依然沒有第二個城市能夠與之相比,從而穩坐全國工業城市的第一把交椅——這既是上海的驕傲,也是中國的悲哀……
而工農紅軍就要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建設,給瘸腿的上海工業補上缺少的必要工業項目,形成一個能夠自我運轉的經濟體,以便於為接下來的殘酷戰爭提供一個堅實的後備基地。
當然,在這一係列工業建設完成之前,還是隻能依靠現代世界的工業產能,來補充蘇維埃政權的短板。
上海高昌廟,江南造船廠
初升的朝陽下,到處響起了工人的號子聲、喧囂的嘈雜聲、機器的轟鳴聲和金屬的敲擊聲。
彌漫著鐵鏽和潤滑油味兒,寬廣而又淩亂的船台上,一艘鋼鐵戰艦的曲線。在金黃的朝霞中顯得特別有氣勢。一道道絢爛的弧光和四濺的火花在空中飛舞,那是電焊工人在對戰艦進行最後的整修……
——在得到了現代世界訂做的各類零件。以及先進電焊設備和施工耗材之後,因為無法從日本繼續進口部件而被迫停工的“平海號”巡洋艦,終於又一次能夠開工了。
嗯,事實上,這艘在1931年6月28日安放龍骨的戰艦,此時已經完工了90%以上。隻是因為一些關鍵零件和施工設備必須從日本進口,卻因為接連不斷的中日衝突而經常被扣下,還有國民黨海軍的撥款也是時斷時續。才大大地拖延了“平海號”巡洋艦的建造進程——否則,就這樣一艘排水量不過2300噸,跟鄧世昌的致遠艦基本同樣等級,技術在當時也不算先進的“小船”,哪裏會折騰了五年還沒法下水?
所以,在獲得了現代世界的零配件補充之後,戰艦的施工速度相當快。預計再過一個月就能下水了——另一方麵,眼下這艘“日式”戰艦也已經不可能去日本安裝主炮、速射炮和高射炮,隻能用現代世界的艦載武器……當然,這其實更加有利於提高戰鬥力,比如還能安裝對空和對海預警雷達什麽的。
“……等到平海號完工之後,就是我們中國紅色海軍的第一艘旗艦了……可惜噸位還是小了點兒。”
望著船台上已經基本成型的戰艦。粟裕有些不滿足地咂咂嘴,同時又看了看造船廠外的水麵。幾艘小小的炮艇、魚雷艇和導彈艇,正在紅軍戰士的操縱下,笨拙地兜著圈子,完全沒能發揮出它們的高速性能。
——限於傳送噸位的限製。王秋雖然已經竭盡全力,但還是隻能送過來幾艘百噸級的小艇。
“……紅色海軍剛一開張就能有這樣的家底。應該說已經很不錯了!就算得了一艘巨艦,我們又能玩得轉嗎?同誌們如今連那幾艘小艇都玩不轉呐!”
方誌敏笑嗬嗬地說,“……而且,戰艦這種大家夥,終歸還是要自己造的才能安心,既然咱們奪下了這個當前全中國最大的江南造船廠,據說以前連萬噸輪都造過,想來以後要造幾艘大艦應該也不難吧……”
“……這個,方誌敏同誌,軍艦和商船的建造標準可是完全不一樣的啊!造起來沒那麽容易!”
王秋聞言不由得苦笑道,“……而且,江南造船廠之前造的那四艘萬噸輪,其實也很有些水分……”
——上海江南造船廠曾在1918年至1919年接受美國訂貨,製造四艘同一類型的萬噸貨輪,分別命名為“官府號”、“天朝號”、“東方號”、“震旦號”,排水量14750噸。貨輪下水之時,上海灘中外報刊競相報道,自誇:“除日本不計外,乃為遠東從來所造最大之船。”“中國工業史,乃開一新紀元。”
粗看起來,這似乎說明1920年的舊中國就已經能生產萬噸輪了,實在可喜可賀。但事實上,這四艘萬噸輪與其說是中國製造,還不如說是外國製造,中國拚裝——從策劃,設計,技術人員,總工,到采買重要原材料,機器設備等等,幾乎全都是外國人獨攬大權,蒸汽引擎和傳動係統不消說,連每一個小零件、每一塊船身鋼板都統統隻能進口,充其量不過是利用了中國的場地和廉價勞動力而已。
如果真正想要像新中國建造第一艘“躍進”號萬噸輪那樣,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建造出完全屬於自己的萬噸巨輪,而不是搞簡單的來料加工。那麽首先就要有各種鋼材,需要一爐爐煉,一爐爐試驗,一爐爐失敗……有了鋼材還不行,還需要鍛造成大型鍛件,需要研製萬噸水壓機。有了鍛件,還需要用車磨銑刨等機床精加工。萬噸輪還需要油漆、各種非金屬材料,需要建立化學工業。萬噸輪的控製調度通信,則需要電力電子和信息電子技術。萬噸輪的停泊需要相應的泊位和碼頭,這又需要足夠的建築技術……
總之,一艘萬噸巨輪的誕生就是那麽艱難,充滿了坎坷和失敗,需要鋼鐵、機械、化學、電子等基幹產業從無到有建立和協調配合,沒有任何經濟效益和比較優勢,但它積累了民族的知識和技術,培養了大量的各門類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隨著鋼鐵、機械、化學、電子等基幹產業逐步成型完善,汽車、火車、飛機、建築、橋梁、家電,和各種形形色色的新產業都會從這些基幹上長出枝條,開花結果。
相反,如果像買辦們主張的那樣“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那麽中國就永遠隻能是一個農業國了。
接下來,當他們離開建造中的“平海”艦,準備去視察剛剛翻修過的虹橋機場之時,卻從勤務兵背著的無線電台或者說步話機裏,收到了一個意料之外的消息——日軍向上海秘密派來了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