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 國之支柱
正月過完之後,固安公主的辭京而去,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是什麽大消息。當年她作為庶女引發的種種口舌,隨著時過境遷,早已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然而,不少有心人還是聽說,她行前有武惠妃設宴踐行,玉真公主金仙公主和寧王妃等宗室貴女陪侍,這等風光又有幾個和蕃公主能夠享受到?
此時此刻,固安公主駐馬灞橋,再次深深看了一眼那座生她養她,如今卻容不下她的長安城時,嘴角露出了一絲笑容。
別了,長安再次回來,就不知是何年何月了
“貴主。”
固安公主側頭看了一眼張耀,見這位心腹婢女麵上憂心忡忡,她便淡淡地問道:“你是在擔心,我為何授意人推波助瀾,宣揚是杜十九郎舉薦的宇文融
張耀躊躇片刻,這才低聲說道:“貴主這不啻是背後使暗手相逼,杜郎畢竟對我們有恩而且,您既然知道首先推波助瀾的人是那北門奴,為何還要
“你以為我會急於求成,不問過杜十九郎的意見就隨意行事?”固安公主示意張耀靠近些,卻突然笑吟吟地伸出手,將一枚式樣華美的金簪插在了張耀的鬢發上,“出了長安,這簪金戴銀也就沒人管了,這是玉曜送給你的,之前我一直扣在手中怕生口舌。你道是王毛仲如何知道此事,還不是高力士故意透給他,而高力士可不是隨便多事的人。此次這一番宣揚是我和玉曜聯手推波助瀾的。要知道,多少人願意留在朝中一步步往上挪,卻有人不耐煩那爭權奪利,寧可出來做點事情”
而眼看所有該知道的人都知道了杜士儀舉薦宇文融,這一天高力士隨侍李隆基賞玩不日就要擴建完畢的興慶宮時,便故意露出了躊躇不決的表情。他跟隨李隆基多年,這一微妙變化很快被李隆基察覺,屏退了從人之後,他便皺眉問道:“力士有話為何不直說?”
“我也不知道該說不該說。”沒了外人,高力士在李隆基這個天子麵前,說話素來不會那麽拘泥。見自己此刻的吞吞吐吐,讓李隆基眉頭一皺大為不快,他便連忙說道,“近來外間有消息說,杜十九郎向大家舉薦了宇文融。可我從大家多年,幾乎形影不離,並不曾見到如此奏疏,而杜十九郎麵聖之時,更從未提起過這件事,不知道這空穴來風從何而來?”
此話一出,李隆基登時愣住了。當日在玉真觀中他問及河北水災等事,杜士儀想也不想舉薦了宇文融,這應該隻有他們君臣兩人知曉。如今他用了宇文融,事情突然傳得沸沸揚揚,難不成杜士儀是以此舉薦向宇文融示好,他日為自己謀求利益?不應該,倘若如此,杜士儀就不應該是私薦,而是公薦了。然而,就在他這個念頭剛剛冒出來之後,高力士便又緊跟著說出了一句話。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此緣故,這幾日中書省前來送文書的,似乎換成了另一個右補闕,好幾天不見杜十九郎了。”
高力士說話做事,向來點到為止,此次亦然。前後兩句話說完,他就再也沒有繼續往下說。然而,李隆基何等樣人,已經由此引申了開去。李元對杜士儀的重用,他自然看得出來,而今外頭一麵消息傳得沸沸揚揚,一麵又是李元仿佛冷落了杜士儀,這放出消息去的,應該就不是杜士儀了。他在心裏回憶了一下自己在玉真觀中聽聞杜士儀舉薦之後,可有對他人提起過,眼睛不知不覺就眯了起來。
“力士,朕記得近來,醉過幾次?”
唐人好酒,天子亦然,隻是身為一國之君,醉酒也必定是在自己最信任的人麵前,這才不虞泄露,抑或是被人知道那醉態。因此,高力士立時點頭應道:“大家在人前素來有節製,記得一次是惠妃親自洗手作羹湯,因而陛下為之微醺。另兩次是宮中飲宴,一時醉臥樓台,王大將軍親自守護禦前。”
“原來如此。”
盡管隻是區區四個字,但在高力士看來火候已經足夠,自然再也不會畫蛇添足。
正月一過,因去歲有閏月之故,天氣暖得早,杜士儀深知蜀中又快要進入了一年一度的采茶季,因此固安公主離京數日之後,他就擬了洋洋灑灑數千言的茶引律。這本是永徽律疏中沒有的,自然一石激起千層浪,然而,剛剛由禦史大夫遷太常卿,看似已經閑置的李朝隱,卻以明法科出身,先後出任過大理寺卿和禦史大夫的法吏身份,首肯了將茶引從條例變成律例。這種變故,就連杜士儀都沒有料到。
他總共隻在李朝隱麾下當了一個多月的殿中侍禦史,和這位老人也沒有什麽交情,上書不過是為了完善,焉知竟能夠得到這樣的支持?
茶引司是杜士儀主持成都兩稅之後,第一件真正做成的事,因而,此番上書,也是為了謀求出長安往雲州任職之前,把這麽一件事漂漂亮亮做一個總結。知道李朝隱的性子是公義大於私誼,得到了支持的他並未登門稱謝,而是仿佛沒有這麽一回事似的。與此同時,察覺到了李元對自己的態度冷落極快,以至於中書省的其他人都有所察覺,他麵上安之若素,心中卻不禁哂然。
李元興許有清儉之名,興許有剛正之稱,但在相位上碌碌無為,別說和姚崇宋憬張說相去甚遠,甚至還比不上張嘉貞就看他用自己,隻是為了和杜暹的爭鬥中占到上風,便可見一斑。區區冷遇而已,他又有什麽受不起的?
盡管李元因為杜士儀竟然舉薦宇文融而心存不待見,杜暹又對杜士儀素來不以為然,但茶引法關乎重大,接連兩年的茶引所得頗豐,又是製蕃之道,李隆基對此卻重視得很,除了政事堂集議,他還屢屢招來宋憬張說這樣已經罷相卻還頗得他信任的老臣商量。可讓李元杜暹跌破眼鏡的是,一向剛正的宋憬固然一直都對杜士儀支持得很,就連和杜士儀常有不對付的張說,在聽到杜士儀舉薦宇文融的消息之後,卻仍舊對茶引法表示了堅定的支持。
再加上一個源乾曜,如今主持戶部的王竣,主持兵部的張齊丘,即便李元和杜暹乃是現任相國,不得不別別扭扭地表示了支持。
王竣與張嘉貞張說都不那麽對付,當日在幽州和杜士儀結下的也並非善緣。但他久在朔方,深知為了保證互市而要消耗的絹帛是一個多麽可怕的數字,故而能夠用茶葉這種作物代替絹帛,他自然覺得這是長遠之計。而張齊丘卻是因為固執得連自己都沒什麽辦法的兒子張豐張九郎,在最初勒令本家所用的佃戶不準種茶之後,時隔一年,卻也幾乎全盤放鬆了禁令。如今,吳縣種茶麵積已經擴展到了數萬畝,比從前何止陡增一倍?
茶之一物,遲早會變成另一種國之支柱
宋憬張說,張齊丘和王竣,盡管如今身上都有官職,但都處於榮養的元老狀態,因而議事後從宮裏出來,杜暹和李元兩個人誰也不看誰,各自回中書門下,隻有源乾曜這個侍中笑吟吟地送了四人一程。到宮門的時候,源乾曜突然一手拉著張說的袖子,低聲問道:“燕公何時變性子了?”
源乾曜和姚崇、張嘉貞、張說、杜暹、李元總共五個宰相搭過檔,縱使有過小小的角力,但大多數時候他是老好人,縱使張說吃過苦頭,對於其卻也說不上什麽惡感。尤其是這會兒源乾曜臉色和煦,張說在怔了片刻後,便苦笑了一聲。
“當初為了宇文融和杜君禮相惡,乃我最大的失算而鄙薄宇文融卻又不重視宇文融,方才有我之敗至於茶引法,本為安撫番邦的善法,我如若因私廢公,豈不是對不起自己秉政的理念?”
張說第一次是因誅除太平公主的從龍之功拜相,第二次是因為在西北的軍功拜相,身為號稱燕許大手筆的文壇名宿,他對於軍事的敏銳觸感不但在源乾曜之上,甚至還在姚崇宋憬這兩位名相之上。所以,他對於開邊一直不以為然,開邊容易治邊難,而用茶葉和蕃,比子女玉帛可要合算多了
因此,當他別了源乾曜,回自己的燕國公宅時,麵上不禁露出了深深的悵惘。
王翰又不是口風緊的人,他在宮裏也有一兩個親近的內侍,又怎會不知道,當初自己落難的時候,王翰四處奔走,還是杜士儀的妹妹妹夫為其指點迷津,這才有高力士的獄中探視,而後君前陳情,他總算是罷相了事,沒有性命之憂?如今杜士儀雖官位還低,但根基已成,這茶引善法隻要能夠推行下去,異日必定會國之支柱,反對者日後隻會被人覺得是因私害公。隻可惜,他這醒悟得有些遲了。
就當茶引法之事鬧得沸沸揚揚之際,一則急訊倏然傳至了長安。
固安公主在回程入雲州境內之後遭遇馬賊劫殺,一行人多有死傷,固安公主亦是受了傷,暫時返回馬邑休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