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品格更加完善,就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來過,既不放縱自己的情感,也不麻木不仁,或者表現虛偽。
——摘自《沉思錄》
華為總裁任正非曾經寫過一篇名為《華為的冬天》的文章,許多網站和企業內刊都轉載了,甚至連一些MBA學員也在學習它。在這篇文章中,任正非用憂鬱和滄桑的筆調寫道:“公司1所有員工是否考慮,如果有一天,公司銷售額下滑,利潤下滑甚至破產,我們怎麽辦?我們公司的太平時間長了,也許就是我們的災難。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麵對這樣的未來,我們怎樣來處理,我們是不是思考過?我們好多員工盲目自豪,盲目樂觀,如果想過的人太少了,也許就快來臨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聳聽。”
這一段話解釋開來,其實講的就是“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過”這個思想。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危機管理。而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危機意識就是生存意識。關於這一點,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並且大家都很熟悉的實驗,那就是青蛙實驗:
美國康奈爾大學做了一個試驗,他們把一隻青蛙扔進沸水中,青蛙遇到突然的刺激立刻奮起一跳,從沸水中跳了出來。而後,試驗人員把青蛙放在正慢慢加熱的冷水中,青蛙在裏頭舒服地遊著,絲毫察覺不到危險。等到水已經熱到它不能承受時,它已經無力逃生,最後,被活活燙死了。
這個青蛙的實驗在企業管理當中幾乎無人不知。它告訴管理者們,如果不隨時保持危機意識,那麽企業就會像這青蛙一樣,在慢慢變熱的水中而不自知,滿足於眼前風平浪靜的表麵現狀,而慢慢的失去抵禦惡劣事件的能力。其實,這不僅適用於企業管理,對於個人而言也值得注意。狄更斯有一句話說得好:一個好的心態勝過一百倍的智慧。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將自己想象成“一個行將離去的人”,並能以“一個行將離去的人”的心態去理解和對待我們的人生的話,那世間的人還會深陷於爭名奪利、爾虞我詐而執迷不悟的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把每一天都當成是最後一天來過,那麽我們就會在作出每一個行動時都認真考慮:這是我最後一天的生活了,我做的這些事情會有怎樣積極的意義呢?那些所謂的名和利是多麽的渺小和不值一提。還是讓自己的心靈歸隱吧,隻有尋求內心的平靜,才會讓自己放下所有的思想包袱,遵從理性,按照本性去規劃這最後一天的行為。這裏就有一個很好的例子。
她是台灣地區著名的暢銷書作家;是眾所周知的美女加才女;是台灣傳媒、出版界的女強人;是癌症患者;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在生前給自己開追悼會的人。胡蘭成說她是一個男性靈魂寓於女性肉體的人。她就是曹又方。
在抗癌三年之後,她為自己舉辦了一場在島內前所未有的“快樂生前告別式”,她希望好好地活,也要好好地死,希望能推動不同的生死觀念,讓死亡成為人生完美的句點。“生老病死,是自然的法則,為什麽要用悲傷的態度來麵對死亡?”曹又方不僅對生死微笑以對,她還時不時的安慰大家。她幽默地說“傳統喪禮‘莊嚴有餘、美感不足’, 我提前開這場告別式的目的是覺得麵對死亡不用悲傷,也很不甘心隻能等到葬禮上才能聽到各位對我讚美的話,因此,我寧願活著的時候聽,說不定聽得高興了還能多活幾年。等我死後不希望再舉行任何葬禮,這輩子用的紙太多了,我的骨灰要做樹的肥料。”
還有一次,一個朋友為了和女友照張相,竟然從二樓陽台摔了下去,把骨頭摔斷了。曹又方打電話安慰他說“你知道從二樓與從二十樓摔下有什麽區別嗎?”朋友迷惑了,她笑說“二樓是“嘣,啊”而二十樓是“啊,嘣”,把朋友引的哈哈大笑。
在這場一次次與死亡的較量中,曹又方憑著頑強的生命力和積極的生活態度,竟然走出死亡陰影,這個魅力十足的女人又從從容容度過了6個年頭,並從容地為自己舉辦了一場引起島內轟動的“快樂生前告別會”。
曹又方常說:隻要用一雙樂觀的眼光看東西,都是美好的,用悲觀的眼光看事情,好的也被他看成是壞的。我一生都在學習中成長,這樣才會享受到生命的樂趣,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人生的意義在於實現自我。”
這位堅強、美麗、充滿智慧的女作家用自己的情感和心路曆程,闡述了關於婚姻、愛情和實現人生價值的種種觀點,她還宣揚了健康、堅強和生存的智慧,就如曹又方所說的:把每一天當作第一天,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好好把握,好好珍惜,這樣才不辜負上蒼賜予的生命,活出真情自我,這樣的人生才會更精彩!
身處新經濟時代,如果我們一味地固守昨天的“成功”,不時刻保持危機意識的話,那你的人生將最終一敗塗地。因為,這是一個危機四伏,競爭激烈的社會,這決不是危言聳聽,環顧一下四周,我們就能知道,有多少的名人被時間湮沒了?有多少有才華的青年過了幾年之後,名字便無人問津?或者,又有多少人在與時間賽跑的過程當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對任何人來說,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永遠的成功,隻有把今天的成功當成明天的起點,永遠保持著一種危機意識,我們才有可能在一個接一個的大風浪中揚帆遠航,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在一次狩獵中,野兔被一隻獵狗追趕,獵狗費盡力氣,也沒能追上野兔,“為什麽我體型比你大得多,力氣也比你大,卻怎麽也追不上你?”野兔回答:“那是因為我們奔跑的目的不同,你隻是為了飽餐一頓,而我則是為生存而奔跑!”
《沉思錄》說:想要品格更加完善,就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來過,既不放縱自己的情感,也不麻木不仁,或者表現虛偽。對於我們來說,不光品格完善應該如此要求自己,在求生存求發展上,我們也應該具有“危機意識”,像野兔一樣,“為了生存而奔跑”,絕不能安於現狀。
倘若我們把每一天都當作是生命的最後一天來過,傾宇宙之全力活於當下一瞬,那樣的話,我們就能體會到“春有鮮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的自然之趣、也能擁有“閑愛孤雲淨愛僧”的悠閑從容,而我們的人生也就能夠活得既智慧又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