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想想看,胸懷遠大、自由、樸素、善良、虔誠,這些不是更令人感到愉悅嗎?當你感到運用觀察力、認知能力和隻是解決問題是多麽充實和幸福的時候,還能有什麽是比智慧本身更令人感到愉悅的呢?
——摘自《沉思錄》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美麗、智慧、財富你選擇什麽?”選擇美麗的人可能占少數。但是,很多人就會徘徊在財富和智慧之間,難以抉擇。有人認為智慧重要,有了智慧就不用愁沒有財富;但是又有人說財富重要,因為人生是離不開金錢的。但是,無數的事實證明:智慧比財富更重要。其實智慧裏麵就包含著財富,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智慧比財富更值錢。
有“歐元之父”美稱的羅伯特·蒙代爾,是最優貨幣區域理論的首創者,並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有一次,他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曆說:年輕的時候,我就非常喜好經濟學,我在華盛頓大學經濟係快要拿到碩士學位的時候,雖然那裏的條件不錯,但我覺得還是應該找一個更好地方完成經濟學博士學位,我就找到我最喜歡的三位教授求教,第一位給我的建議是到能夠給你提供最多獎學金的大學去,他建議我去康耐爾大學;第二位教授建議我到最好的大學去,比如MIT等學校,借錢完成學業;第三位教授告訴我說你應該找一個非常富有的女孩子結婚,用她家的財富幫助你完成學業。我聽從第二位教授的建議,去了麻省理工學院。
從這位學者的選擇我們就可以看出,他是重視智慧過於財富的。現實生活中關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馬丁·路德說:“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於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於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這種遠見卓識和品德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科教興國、富民強國,必須從提高全體國民的智慧做起。對於個人而言,挖掘自己,發展自己,也應該是從智慧入手。俗話說:要想致富,首先富腦。縱有家產萬貫,不如薄技在身。擁有智慧的人,他就具有獨到的眼光,他能夠看到常人容易忽視的“潛在可能性”。
從前,有兩個窮人救了一個老公公,而那個老公公是個會“點石成金”的神仙。為了報答兩人的救命之恩,那個神仙給兩位窮人每人一百兩黃金。甲高高興興地拿著錢就走了,而乙卻不要。他說:“金子遲早會用光,我請求您把‘點石成金’術傳授給我。”神仙微微笑著,果然把“點石成金”術傳授給他了。幾年後,乙學會了“點石成金”術,即用即點。而甲,早已又成為了一個窮人。
財富就如同一潭死水,它是有限的短暫的。而智慧和才能,隻要充分發揮出來,就像是源源不斷的流水,它是持久的。其實,智慧和才能就是財富的生產能力。
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德國的經濟比起當時的英國來說,算是比較落後的。但是,後來德國經濟的發展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與一個叫弗裏德裏希·李斯特的經濟學家的相關理論有很大的關係。
當時英國盛行的是古典經濟學,他們認為財富很重要,它可以是一個國家富裕起來。然而,對於相對落後的德國來說,弗裏德裏希·李斯特認為“財富的生產力比之財富本身,不曉得要重要多少倍”。他們更注重的是討論如何發展財富,創造財富這個問題。對於擁有財富和發展財富之間的重要性爭論,他舉了一個例子。這兩個地主都是一家之長,每年可以積蓄一萬元,而且每個地主都擁有5個兒子。前一個將他的擁有的財富儲蓄起來獲取利息,卻叫他的兒子從事普通力作。而後一財主則將儲蓄用來培養他的兒子,把其中兩個培養成有技術、有知識的地主,使其餘三個隨著自己的興趣學習一種專業。
很明顯,前一個家長,更看重眼前的財富,而後一個家長看重未來的生產能力。最終的結果可能大家也能預料到了。看重眼前財富的,他的財富被他分成了五分,而且生產方式照舊,所以,雖然財富雖然有所增長,但是,總體來說,沒有增益。而且,隨著家族人口的增加,財產會越分越小,最終愚昧和貧窮在所難免。但是,另外一個地主的財富則在不斷的增長,而且,他們還永遠的保持了一種增長的態勢。
有人說:沒有才智要比沒有金錢更可怕。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成功的標誌和存在價值,更多的是以個人所擁有的財富多寡來衡量的。但是,要知道,金錢隻是衡量一個人智慧的標尺之一。能生錢的智慧要比單純的擁有智慧重要得多。難怪日本的一家企業會提出這樣的口號:如果你缺少智慧,又不願意流汗水,那麽請你走開!
是啊!“還能有什麽是比智慧本身更令人感到愉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