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基礎醫學知識越來越普及,對廣大醫護人員來講,卻不見得都是好事,因為常常會有一知半解的病人拿著片麵的言論,來質疑醫護人員的專業判斷。就比如隨著捂熱綜合征的被普及,很多媽媽知道了孩子發熱不能隨便捂,否則不僅熱退不下去,還容易出現捂熱綜合征——寶寶會因為高溫、缺氧、脫水等造成嚴重的後果(包括智力低下、運動障礙、癲癇等),致殘、致死,尤其高發於1歲以內的寶寶。

幾乎所有看過捂熱綜合征相關報道的家長,遇見寶寶發熱就再也不敢捂,隻敢晾著了。但是,很多宣傳因為側重點不同,常常過於片麵或是矯枉過正。殊不知,一知半解有時候比無知更可怕。剛好用CC發熱的親身護理經曆告訴大家,發熱到底該捂還是該晾。

一天中午,CC嚷嚷著要睡覺,要知道她平時可是位跟睡覺有仇的主兒,這麽反常肯定有情況。哄睡之後摸她的後背,預測體溫有38℃以上,手腳冰涼。我知道,體溫還會升高,於是趕緊又給她加蓋了一層小毯子,於是很多人質疑“捂上了”。

為什麽這個時候需要捂?先來科普一下發熱的原理。

發熱作用機理一

發熱的定義為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38℃。人體的溫度是通過體溫中樞控製的,正常情況下體溫設定在37℃左右,人體生病時體溫中樞會將設定溫度提高。一旦體溫設定點被提高,身體接收大腦的信號會主動升高體溫,通過神經、激素和肌肉的調節,讓身體通過打寒戰來產熱,同時通過收縮皮膚血管來減少散熱。所以在開始發熱的時候會打寒戰、手腳冰涼。這就是發熱的第一個階段——溫度上升期。這個時候幫寶寶多穿一些或多蓋一些,可以幫助體溫盡快達到被升高後的體溫設定點。反之,如果這個時候晾著,寶寶就需要更多的寒戰來產生熱量,這會消耗他更多的體力,也會讓他感到更不舒服。所以,在這個階段千萬不能晾著和物理降溫。

CC睡熟之後,我測了一下她的體溫是38.9℃。這個時候再摸,手腳都溫熱了,預計已經進入穩定期,體溫不會繼續上升,所以沒有讓她服用退熱藥,但是減去了加蓋的毯子。(現在主流的觀點是38.5℃以上可以服用退熱藥,我們平時用藥很謹慎,在孩子能堅持的情況下還是願意讓她扛一扛,但這點並不值得效仿,關鍵還是看孩子的狀態,如果特別沒精神和不舒服也不要拘泥於溫度值。用藥的目的是減輕孩子的不適。)

發熱作用機理二

一旦體溫升高到設定點,寒戰會減少,皮膚血管也不會繼續收縮,四肢會變得溫熱,也不會有寒冷的感覺。這時產熱和散熱就會維持一個平衡。這就是發熱的第二個階段——平穩期。這個時候就不要再通過多穿或多蓋來幫助升溫了,可以適當減去一些衣物。2小時午睡醒後,CC的狀態還不錯,起來後繼續玩,因為不配合量體溫,就沒有再量,但是看狀態應該在38℃左右,玩的時候說熱,摸手腳確實已經開始發熱,所以給她減了衣物。

發熱作用機理三

當熱過一段時間,病情被控製或服用退熱藥之後,體溫設定點會重新被調低。當實際溫度高於設定溫度時,身體又會接收大腦的信號主動散熱,啟動出汗這些散熱方式,以減少產熱,增加散熱。這是發熱的第三個階段——溫度下降期。當孩子覺得熱的時候,說明體溫中樞已經下調了設定溫度,就應該減衣減被,增加散熱,幫助他降溫。如果此時還捂著,熱量散發不出去,體溫就難以恢複正常。但很多人說,“確實是捂出一身汗後就感覺好了啊”。其實是因為下調了設定的溫度,才啟動了出汗等退熱機製,所以不是因為出汗才退熱了,而是因為需要退熱了才會出汗。

但是,一次生病的過程通常不止一個發熱周期。所以此時的孩子很可能依然沒有恢複正常體溫,而且下一個周期可能很快會到來。比如CC,雖然精神好一些,但是目測體溫依然在37.5℃以上,到晚飯的時候她就又要求睡覺了,等她再次醒來已經半夜11點了,這次最高溫度大概38.5℃,又經曆了一個上升期—平穩期—下降期的輪回。

醒來之後精神還算好,大概淩晨1點的時候她又睡下了。體溫38.7℃,而且手腳冰涼,溫度肯定還要升。為了讓她睡得好一些,大人也能休息一會兒,塞了一枚退熱栓,睡了一整夜。

第二天白天又醒醒睡睡、反反複複地燒了幾輪,晚上睡的時候摸著還是有些熱,偶爾配合測體溫最高大概38.5℃,也就沒再用藥。後半夜再摸就正常了,第三天就痊愈了。正常當病情被控製或服用退熱藥之後,體溫設定點會重新被調降至37℃左右,身體會啟動出汗等散熱機製直至體溫恢複正常。

很多媽媽都在追求不用藥,但是一定要看病因。那次CC發熱的當天上午就流鼻涕、打噴嚏,是比較明顯的普通感冒。那時的發熱是人體自身的防疫係統和外來入侵的病毒作戰的結果,是激活寶寶自身免疫係統的一種途徑,所以並不需要積極退熱,除了在溫度過高時使用退熱藥,其餘等待自愈即可。如果體溫上升的原因不是感染性疾病,則這種高體溫對人體並沒有幫助,隨時都可予以退熱,例如衣服穿太多、中暑之類的體溫過高。當然,如果你不能確定引起發熱的原因,也不要讓寶寶硬扛,及時就醫。

對於會說話的大寶寶而言,冷了、熱了,需脫、需蓋護理都相對容易。但是對於還不會表達的小寶寶,爸爸媽媽們護理起來會覺得格外困難,也需要家長格外細心。

到底是要捂還是要晾,其實都是分具體情況的,不能“一刀切”。最簡單的就是摸手腳,涼就說明溫度還會上升,要適當地添加穿的或蓋的,熱就說明溫度進入下降期,要及時脫衣物或減少蓋被散熱,否則會出現捂熱綜合征。這樣說,是不是一下就明白了許多?

本文觀點參考:中國香港衛生署·親職係列4——發燒的護理、中國台灣兒科醫學會·兒童發燒問答集(第二版)、《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