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五百二十六章 山地之虎

尼泊爾對於英屬印度乃至英國來說,都具有不能忽視的重大價值,因此接到尼泊爾國王的求援後,英屬印度總督立即派出了大批援軍,由於之前在西藏吃過一次大虧,英印總督不敢對中國軍隊有半點小覷小心,為了預防萬一,他們居然派出了5萬英軍和5萬印度軍隊,總兵力超過方永樂麾下部隊總數的3倍,但結果卻令他目瞪口呆,在皇家空軍不顧危險地努力支援下,三倍於敵的地麵部隊居然還是遭到了空前的慘敗,方永樂以傷亡4000餘人的代價,擊斃英軍萬餘、俘虜超過2萬,而那5萬印度軍隊更是幾乎全軍覆沒,駐藏兵團光是印度俘虜就抓了3萬多人,為了避免影響部隊的機動性,這幾萬戰俘統統都被送回西藏、一邊修路一邊改造

尼泊爾戰役中的出色表現為方永樂贏得了世界聲譽,英國人和印度人更是對他畏懼不已,稱之為“喜馬拉雅之虎”,後來隨著方永樂威名日盛,又改稱他為“山地之虎”。

不過方永樂自己對於尼泊爾戰役並不特別滿意,在他看來,取得勝利那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的三萬精兵全都是專擅於山地作戰的特殊部隊,而英方雖有10萬之眾,但其中擅長山地作戰的卻僅有區區幾千人,因為英印軍中最擅長山地作戰的廓爾喀旅早就被他全殲了。加之山區作戰中大部隊難以展開,飛機的偵查與轟炸也極不方便。因此英軍的兵力優勢和空中優勢都很難發揮出來,所以方永樂根本就不是以弱勝強。而明明是以強擊弱才對

而這個時候不甘心失敗的英印總督一方麵向國內求援,另一方麵則在印度大肆征兵,打起了用印度士兵當炮灰消耗敵人的陰險主意,“隻要印度人還沒有死光,大英帝國就決不會認輸!”。

這樣一來方永樂頓時壓力倍增,要知道西藏並沒有大型的兵工廠,雖然當初噶廈政府建造的軍火作坊已經進行了擴建和升級,但依然隻能製造子彈和手榴彈。而且產量有限。而火炮、炮彈乃至於兵工廠所需的絕大部分原料西藏都不出產,得從其他省份運來,而此時四條進藏公路當中才剛剛建好兩條,運力嚴重不足,一個尼泊爾戰役下來,之前一年多儲備下來的彈藥就用掉了一大半,哪兒能夠耗得過殺不光的印度人?

本來方永樂還可以發揚我軍擅於利用繳獲來補充戰鬥消耗的優良傳統。但是狡猾的英印總督在了解到尼泊爾戰役期間部分戰鬥的實情後很快就敏銳地判斷出中國軍隊的彈藥儲備絕對支撐不了太久,所以他命令所有的印度士兵隨身隻能帶上一個彈夾即10發子彈,這樣一來中國軍隊不管打得如何漂亮,所能繳獲到的彈藥都根本不足以補充戰鬥中的消耗,而雙方彈藥都用光了打白刃戰的話,即使一方再怎麽精銳。交換比也不會高到哪兒去,因此解放軍戰士再怎麽勇猛,也絕對拚不過數量占據絕對優勢的英印軍隊。

“這簡直和當年西路軍打馬家軍時的情況差不多,老首長說這叫炮灰戰術,還真是貼切”。方永樂得知彈藥儲備已經所剩無幾、而俘虜卻已經抓了十幾萬、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印度人之後,一時間頭大如鬥。印度士兵雖然不像當年的馬家軍士兵那樣普遍極端宗教思想洗腦,可是語言不通卻使得他們更難轉化過來

無奈的方永樂隻得向中央伸手,請求再加派一些懂英語的政工人員(在此時的中國這些可算得上是稀缺人才了)幫助改造俘虜,同時帶著彈藥僅餘十分之一的駐藏兵團撤回了山北。

途經錫金山口的時候,方永樂並沒有在此留下多少部隊,這是因為這裏已經建起了一座堅固要塞,令其原本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優勢愈發凸顯出來,英軍就算投入再多的兵力,也難以越過雷池一步,據方永樂估計,以印度軍隊的戰鬥力,想要拿下錫金山口,至少要付出百倍的傷亡和彈藥消耗,縱然英國老爺不把印度人的性命放在心上,英國人也吃不消那幾近天量的彈藥消耗,畢竟英國雖然是昔日霸主,軍工產量也不可能達到中國的百倍以上(至於交通對於補給效率的限製,在錫金山口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雙方的情況都差不多。),何況軍火也是要錢的啊!

英國人不是傻子,在對錫金要塞試探性的攻擊遭到慘敗後,他們果斷地放棄了繼續攻堅,轉而集中兵力想要“收複”尼泊爾。然而,在中國幫助下成立的尼共和尼泊爾人民共和國軍隊卻領導著英勇無畏的尼泊爾人民,在祖國的崇山峻嶺之中與英國侵略軍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英國人在一個月內傷亡數萬人、卻依然沒能占領尼泊爾全境。英印總督被迫引咎辭職之後才猛然醒悟過來,其實中國人用的計策與他完全一樣,隻是套著“解放”的外皮,顯得更加正義罷了

但被迫退回國內的方永樂卻並不認為給英國人添堵就算是勝利了,返藏後他對尼泊爾戰役進行了認真回顧,終於發現英國人的策略其實也並不是完全無法破解,因為印度的人力雖然幾近無限,但是將其訓練成勉強能戰的軍隊卻需要時間,而英國的軍工產能雖然遠非中國可比,但畢竟要從本土萬裏迢迢地運來,所以單位時間內的供給量也是有限的。

因此,隻要中國將戰爭規模擴大,讓英印軍隊補充的速度跟不上消耗,英國人就必定失敗。考慮到從疆藏兩省出兵都將麵臨補給的難題,方永樂向中央提議的作戰方案是在緬甸開打、逼英國人主動求和,熱帶雨林雖然不是一個好戰場,但畢竟有條滇緬公路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