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五章資源無底洞
根據曆史上的經驗教訓,胡衛東認為民族問題要想解決,固然要有相對公平的民族政策,但當地的民族結構更加重要。而想要改變新疆的人口結構,再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機,雖然自解放軍入疆以來新疆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安定繁榮,令新疆各個少數民族的人口無不猛增,但根據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國範圍還未完成,但西北地區已經完成了。)的結果來看,新疆少數民族全加起來也就兩百多萬,其中人口最多的維吾爾族與哈薩克族都才剛剛突破了百萬人口大關(注1)。
而以新中國遠勝民國的動員力和太祖無以倫比的號召力,每年動員百萬以上的內地青年入疆並不是什麽難事,隻要人口比例徹底逆轉,漢人(漢族和其他漢語民族)占到了總人口的八成以上,新疆就會成為第二個東北了
但作為一個穿越者,胡衛東卻知道事情並沒有這麽簡單,其實曆史上建國後的前三十年、尤其是在那段特殊時期中央政府一直堅持大量動員知青前往邊疆地區,極大地改變了當地的民族構成,漢人最多時占到了一大半,而且同時期的民族關係甚至比後來還好,但最終由於政策的變化,入疆的大部分知青一旦有了自由選擇的權利便又紛紛返回東部,再加上後來一胎製的推行,使得人口結構迅速逆轉,前三十年的努力最終功虧一簣
為了避免這樣的遺憾重演,作為西北局第一書記。胡衛東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要將內地的青年拉到新疆來,還得設法讓他們來了就不再離開。僅靠行政命令,這隻能在短時間內做到,日後人亡政息在所難免,但如果能夠將新疆發展成為全國最發達、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到時候恐怕趕都趕不走,還不斷會有人趕來新疆謀求發展,那樣才算是將新疆的民族問題徹底解決了。
而且新疆經濟發展起來後,各族人民得了實惠,也必然會更加擁護中央。與政策照顧得來的眼前利益相比。經濟發展帶來的富裕生活更加可靠,而且是靠各族人民自己的勞動獲得的,不易滋生出好逸惡勞、甚至“升米恩、鬥米仇”的現象
胡衛東選擇新疆作為全國工業化的旗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新疆本地人口不多。而來新疆的內地青年卻至少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的也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有了這樣的文化程度作為基礎。他們很容易被培養成為高素質的工人。以目前內地向新疆移民和本地普及教育的速度,五年之後達到工業化要求的人口就能夠占到新疆總人口的70%以上,十年後更是可以超過90%。到那時隻需再來一個五年計劃,就可以將新疆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工業地區,承擔起緊跟國際先進水平和向全國擴散工業和技術的重任。同時,新疆也將作為一個樣板地區,讓那些崇洋媚外的人看到,中國並不是沒有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隻是基礎差、國家大,所以整體上的差距難以迅速彌補罷了
與之相比,三大傳統工業區雖然底子更好,但因為本身人口、尤其是沒接受過教育的人口太多,即使工業建設有了很大的成果,也會在很大程度上被稀釋掉,而且其本身根深蒂固的農業社會傳統和不能滿足需要的基礎設施(注2)也會持續不斷對工業化社會的建立產生負麵影響。
因此這些地區或許工業增長的總量更大,但水平提高的速度卻不可能與新疆這樣的新工業區相比,而工業與技術水平高對於中國在某些領域緊跟乃至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是相當必要的。這個時空新中國工業與科技的起點比曆史上高得多,如果還像曆史上那樣從低端做起慢慢追趕,那就太可惜了。
胡衛東的策略是,一方麵先在幾個條件好的地區率先工業化,以避免、至少也得延緩中國之前因為跟外國進行技術交換而獲得的先進工業和技術水平被發達國家重新拉開差距,另一方麵則在那些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發展低端產業以夯實基礎,並為整個國家的工業化提供“量”的支持。等到日後中國全國的平均識字率超過80%、並且全國已經有30005000萬人口進入了真正的工業化社會後,中國就可以像當初蘇聯一樣,隻是兩個五年計劃過後就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化國家之一,而且以中國的人口數量,到時候肯定遠比當初的蘇聯還要強大得多
注1:這個時空的新中國受蘇聯的影響比曆史上小了很多,因此沒有像曆史上為了追求民族數量盡可能多而將很多幾千、甚至僅僅幾百人口的部族也算成民族,自然也不會同樣純屬自找麻煩地給他們專門設計獨有的文字了,這樣對那些部族的青少年來說也大大減輕了學業負擔,曆史上他們還得多學一門用處不大的語言文字(而且國家規定必須學,不能不學。),導致在教育上先天就吃了大虧,即使有分數的優惠也不足以彌補,本來是為了幫助扶持這些落後部族的政策,最後反而收到了這樣的結果,實在是令人無話可說
人口一萬人以下的不算民族,使得那些小部族之中的相當一部分都並入了較大的少數民族,令多個民族提前摘下了“少數民族”的帽子,不過人口增加最多的還是漢族,選擇民族為“漢”的那些小部族人口比加入其他民族的總和還多一倍以上
注2:新疆雖然也差,但因為人口少的緣故,達標相對容易得多。而且因為當初盛世才的治理(和民國時期的大部分軍閥相比,盛世才對工業建設還是很重視的。)和後來解放區政府的努力,現在新疆的基建水平已經位居全國前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