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四百一十八章 選帝侯們
美因河是歐洲西歐第一大河萊茵的右岸支流,由源出弗蘭克侏羅山的紅美因河和源出菲希特爾山的白美因河在庫爾姆巴赫附近匯流而成,在美因茨注入萊茵河。
在美因河流域有法蘭克福、美因茨、維爾茨堡等神聖羅馬帝國重要城市,在普魯士實際掌控了薩克森之後,普魯士通往美因河流域的道路已經被打開。威廉和普魯士高層製定的戰略是分成三步走的,第一步普魯士吞並美因河流域將諸如法蘭克福等帝國大型城市收入囊中。而第二步則是通過美因河流域向萊茵河擴張,萊茵河下遊的萊茵諸邦便是第二階段的目標。第三步那便是統和普魯士占領區域的力量與奧地利決一雌雄一統德意誌地區的領導權。
在威廉的計劃中這三步戰略是循序漸進的,因為在目前的情況下普魯士並不適合和奧地利兵戎相見,隻有當普魯士已經統一了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大多數邦國之後以壓倒性的優勢擊垮奧地利才可以給威廉帶來最大的利益。
而現在法蘭西和俄羅斯的內亂無疑給威廉戰略計劃的實施帶來極大的便利,雖然在普魯士身旁還有一個漢諾威,但是威廉相信在法蘭西和俄羅斯沒有徹底倒下之前,英國人的態度無疑是偏向普魯士的。
而且別忘了,現在奧地利還有馬克西米廉這一個相當重要的攪屎棍。威廉相信如果拿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去換奧地利對普魯士吞並美因河地區的默認的話,那麽利奧波德絕對會和普魯士達成這筆交易。
盡管普魯士的成長並不符合奧地利的利益,但是目前利奧波德根本沒有其他的辦法,因為一旦普魯士在馬克西米廉召開的帝國選帝侯會議上反對利奧波德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位,那麽由哈布斯堡家族擁有了數百年的帝國皇冠絕對會易主。這是利奧波德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之所以前麵威廉沒有用此事來和利奧波德進行交易,原因便在於威廉不想做的那麽明顯,而且一旦讓奧地利人趕到威脅,那麽在普魯士奪取美因河地區的時候奧地利絕對不會坐在一邊熟視無睹。
前麵暗示巴伐利亞選帝侯態度曖昧,原因便是想要讓利奧波德感到事情的棘手。必須要讓利奧波德明白,離開了普魯士的支持,即便是他離那頂帝國皇冠再近他也永遠不可能將其戴到自己的頭上。
薩克森,德累斯頓
自從普奧戰爭之後,薩克森便成為了普魯士人手中的傀儡,而現任的薩克森大公更是扮演了一個蓋章的角色。現任的薩克森公爵腓特烈?奧古斯特三世並不甘心成為普魯士國王手下聽話的走狗,但是對於薩克森的現狀他根本無力改變。
其實從七年戰爭開始,薩克森的國勢便開始逐漸衰弱,而薩克森的首都德累斯頓更是成為了各國大軍角逐的重點,這讓薩克森的君主倍感羞憤但又無可奈何。
而在七年戰爭之後,普魯士和奧地利以和告終。但是在薩克森,兩國並沒有放棄爭奪,兩國各自拉攏了一大批薩克森貴族在公國的朝野之上明爭暗鬥。正當奧古斯特三世因為兩國勢力的明爭暗鬥而竊喜準備渾水摸魚的時候,他的努力遭到了兩國勢力共同的抵製。
在普魯士和奧地利看來,薩克森大公安心的做好自己的傀儡便好,要是想要掌權,那件事就是癡人說夢。因為不管兩國的爭鬥如何的激烈,這一點卻是共識。
奧古斯特三世所有對於國家的努力都化為了流水,這讓大公殿下又氣又急一下子病倒了,而在不久之後,普魯士換了一個兒童國王,這讓大公以為自己的機會來了,他不顧自己身體的不適上躥下跳的征召軍隊。但是結果,當普魯士人兵臨德累斯頓的時候,他悲哀的發現,自己傾注了所有心血的軍隊原來隻是花架子而已。
之後普魯士占領德累斯頓。奧古斯特三世除了走出宮殿宣布薩克森與普魯士無條件結盟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政治宣言。
借助著之前打下的良好基礎,普魯士人平穩的接過了薩克森的政權,薩克森全國的政府官員、法官、軍隊、警察都被普魯士人所控製著。有的時候奧古斯特想一想都為自己而感到悲哀。曾經風光一時的薩克森大公現在居然要看著一個普魯士兒童國王的臉色行事,這件事就是滑天下之大稽,但是奈何他根本沒有反抗的實力。
而在這樣的精神狀態之下。奧古斯特三世的身體狀況更是每況愈下,更為可悲的是奧古斯特三世根本沒有子嗣,而普魯士人也堅決反對奧古斯特從家族旁係之中過繼一個子嗣。普魯士人想幹什麽,奧古斯塔三世心知肚明,但是現在的情況他除了認清現實之外再沒有其他的辦法。
薩克森和丹麥有一點不同,那就是普魯士軍隊進入德累斯頓的時候是和平解放的,而哥本哈根卻是被普魯士軍隊攻陷的,所以在攻克丹麥之後不久,威廉才會立即前往哥本哈根宣布加冕丹麥國王之位。
但是對於薩克森,威廉並不能這麽做,因為當年薩克森被卷入普奧戰爭本就有他的無奈,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威廉再急匆匆的搶過薩克森的王冠,那麽普魯士在國際上的聲望勢必將受到極大的影響。所幸的是奧古斯塔三世並沒有子嗣,這便給了威廉一個絕佳的機會,隻要奧古斯特三世逝世,那麽威廉完全可以導演一出“薩克森大公遺詔獻土”又或是“薩克森全體民眾一致請求薩克森並入普魯士”這樣的精彩戲目。這樣的話,不僅不會影響到普魯士的國家聲望甚至還會大漲普魯士國威。
設立在法蘭克福的神聖羅馬帝國議會經過一個星期的激烈爭吵,終於對馬克西米廉關於召開帝國選帝侯會議一事做出了決定,帝國議會同意科隆選帝侯馬克西米廉“以上帝見證下神聖羅馬帝國先王賦予科隆選帝侯的神聖權利”召開帝國選帝侯會議決定帝國皇位歸屬!
得到消息的馬克西米廉大為振奮,此刻的馬克西米廉通過不懈的努力已經得到了美因茨選帝侯的支持,而特裏爾選帝侯和巴伐利亞選帝侯方麵都傳來了尚在考慮可能支持的訊號。
按照馬克西米廉的設想,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那麽他絕對可以壓倒利奧波德。
其實如果認真計算的話,現在的帝國其實是有著九個選帝侯。
在1623年的三十年戰爭期間,當時的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將萊茵行宮伯爵的選帝侯權利轉移予其表親巴伐利亞公爵。而在1648年戰爭結束之後簽訂的威斯特法利亞合約當中,為了補償普法爾茨伯爵依稀,故設立了第八名選帝侯。但是在1777年的時候巴伐利亞的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巴伐利亞支係絕嗣,其領地繼承在普魯士的幹預下被交到了查理的手中,而之後查理因為反對普魯士的緣故被伊坦思所取代。查理一係不僅和維特爾斯巴赫家族有著血緣關係同時他還是普法爾茨一係的近親。
這位伊坦思在上位之後為了徹底肅清國內的反對勢力,在上位之後便鏟除了普法爾茨的直係,而後伊坦思以旁係的身份同樣繼承了普法爾茨的選帝侯之位。所以伊坦思就相當於擁有兩個選帝侯的選票,不過之後在帝國議會的幹涉下,伊坦思手中的兩個選帝侯席位被削減了一個隻剩下巴伐利亞選帝侯一個。
而在1692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先祖,當時的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授予漢諾威公爵恩斯特?奧古斯特一世第九名選帝侯地位,不過後來直到1710年才為帝國議會承認。而這位恩斯特奧古斯特一世便是後來繼任英國國王之位的喬治一世。
盡管帝國議會承認了喬治一世的選帝侯之位,但是對於神聖羅馬帝國帝國諸選帝侯來說,漢諾威選帝侯是一個異數,所以在之後一旦選帝侯們之間有什麽需要協調的,往往都是在結果出來之後才會告知漢諾威方麵。
所以,事實上參與此次馬克西米廉召集的選帝侯會議的還是那七個人,科隆選帝侯馬克西米廉、美因茨選帝侯埃爾塔爾、特裏爾選帝侯卡爾約瑟夫、巴伐利亞選帝侯伊坦思、薩克斯選帝侯奧古斯特、勃蘭登堡選帝侯威廉、波西米亞選帝侯利奧波德。
而在各國的外交官員們經曆了激烈的爭吵之後,召開選帝侯會議的日期也已經訂下,當然為了尊重英國的那位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三世,帝國議會決定選帝侯會議越早召開越好。
幾日後,帝國議會的公告送到了所有選帝侯的手中。神聖羅馬帝國將於1790年五月二十八日召開選帝侯會議決定帝國皇位歸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