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內力恢複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轉眼春盡夏來,蒼鬆挺拔,青草蔥翠,山間微風襲過,花香四溢,馨香撲鼻,沁人心扉,抬眼望藍天白雲高山飛鳥,好一個活力四射的盛夏。
這一日,一輪圓月當空高懸,銀灰色的月光如流水般傾斜而下,整個山間全部籠罩在皎潔之中。當真是渾如霜餅離滄海,卻似冰輪掛碧天。
武當後山,小院之中。
床榻上,張三豐和宋青書盤膝對坐。
“青書,你準備好了嗎?”張三豐問道。
“好了。”宋青書點了點頭。
“好,等一下我用自己的純陽真氣,以一陽指點進你的身體。”張三豐道,“到時候,你就以這一道真氣為引子,運轉我交給你的口訣,你可明白?”
“太師傅放心,青書明白。”宋青書麵色神肅的點了點頭,畢竟這是關乎著自己內功能不能恢複的事情。
“好,成敗在此一舉。”張三豐低喝一聲,“開始。”
與此同時,張三豐一指點在宋青書的胸前幾道大穴上。
宋青書隻感覺到一股醇厚的真氣源源不斷的湧進自己體內,順著自己筋脈運轉。
頓時隻覺全身軟洋洋地,便如泡在一大缸溫水之中一般,周身毛孔之中,似乎都有熱氣冒出,說不出的舒暢。
原來本已經有些萎縮的經脈,此刻也是開始舒緩起來。
“癡兒,還不運轉心法,更待何時?”這時張三豐的聲音猶如是晴天霹靂在耳邊響起。
宋青書心中一凜,連忙收斂心神,開始按照先前張三豐傳給自己的心法運轉起來。
不過內力失而複得的事情,古往今來都是渺渺無幾,要麽是吃了什麽天材地寶,要麽是得到高人傳功......否則散功的事情就不會讓整個江湖中人談之色變了。
此時,宋青書運轉心法,隻覺得全身輕飄飄地,便如騰雲駕霧,上天遨遊;忽然間身上冰涼,似乎潛入了碧海深處,與群魚嬉戲;一時在紫霄宮中讀經,一時又在苦練武功,但練來練去始終不成。正焦急間,忽覺天下大雨,點點滴滴的落在身上,雨點卻是熱的。
這些都是輕的,稍有不注意,心法運轉出了岔子,便猶如是刀割劍刺。要不是張三豐在一旁保駕護航,一發現情況不對,立馬出手相助,恐怕宋青書早就命喪黃泉了。
就算如此,宋青書也是吃足了苦頭,不過所謂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隻要能夠恢複內力,其他的宋青書都能夠堅持下去。
天漸漸的亮了,明月隱去了身影,東邊出現了淡淡的紅暈。
此時,經過一夜奮戰的宋青書終於完全走上了正規。
“好。”張三豐在一旁看了,也不由得心中萬分高興,“接下來就要看他自己的了,此劫一過,便是天塹變通途。”
卻說此時宋青書體內,經過一晚上張三豐純陽真氣的洗禮,筋脈已經完全恢複。
不要小看了這一點,宋青書雖然外功有了突破,但是內力喪失,對於經脈的損傷是十分巨大的。
當今天下之所以是內功當道,而不是外功橫行,除了外功很難突破到高深的境界以外,還有就是對於身體的影響,內功注意養生,注重的是厚積薄發,而外功則是激發自己的潛力。
說一千道一萬,雖然宋青書筋脈損傷事小,但是對於以後突破更高境界,卻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所以張三豐才要先用一陽指的方法為他舒經活絡。
此時,宋青書隻感覺到一道道天地靈氣湧入體內,口中事先含著的大還丹也化作一道洪流融入張三豐先前輸入的內力中。
大還丹少林寺獨家藥丸。不僅能起死回生,而且有療治一切內、外傷及增加功力之效。少林寺對此藥實行嚴格管製,縱是掌門人一生之中也隻能耗用一顆,除了掌門人外,誰也不知道此藥存放之處。外人很少有能夠得到的。
張三豐能夠得到這一顆,還是五十年前,自己救助了一個人,那人為了報恩,送給張三豐的,本來已經束之高閣了,不想今日還有用武之地。
宋青書全力運轉先前的無名心法,不管是外來的,還是自身的,通通融為一體,搬運大周天。
當自身完全恢複以後,宋青書趁機運轉‘純陽童子功’。
內力猶如是決堤的洪水,瞬間沿著筋脈以摧枯拉朽的氣勢,接連突破。
本來宋青書內力沒有損失以前,就已經突破了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
宋青書內力雖然喪失,但是經脈隻是萎縮,卻並沒有閉塞。所以此時內力一恢複,經過這些經脈不過是故地重遊,根本就不費吹灰之力。
過了手厥陰心包經以後,對於剩下的
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以及最後的足厥陰肝經。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內力進入手少陽三焦經,自無名指尺側端,上出於四、五兩指之間,沿手背至腕部,向上經尺、橈兩骨之間通過肘尖部、沿上臂後到肩部,在大椎穴處與督脈相會;又從足少陽膽經後,前行進入鎖骨上窩,分布在兩乳之間,脈氣散布聯絡心包,向下貫穿膈肌,
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係耳後,直上出耳角,以屈下頰至.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統屬於上、中、下三焦。另一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行至耳前,在麵頰部與前條支脈相交,到達外眼角。內力由此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進入足少陽膽經後,內力更是連破瞳子髎、聽會、上關、頜厭、懸顱、懸厘、曲鬢、率穀、天衝、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液、輒筋、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陽陵泉、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鍾、丘墟、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共44穴,左右合88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