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勸說’
李綱也算是個倒黴蛋,自己入仕不過三十年卻趕上了三朝皇帝,倒有兩任中途下台,而他偏偏又先後受命勸說兩個退位的皇帝不要妄圖複位。今日他見趙桓再次顯露出想要複位的心思,看來前邊的軟手段都未能奏效,眼看前邊就要進入京畿,幹脆將話挑明了。
李綱自第一次金軍南下太上皇倉皇出逃將皇位交給趙桓說起,曆數其執政期間的失誤。任用耿南仲、張邦昌等投降派執掌朝政,不顧朝野抗金的呼聲,對女真人一味的退讓妥協,以致國土淪喪,支付了巨額賠款,給國家和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可戰後不思整軍備戰,被一紙和議所蒙騙,解散了勤王軍,逼走了能征慣戰的秦王趙檉。
隨後違背太祖‘不殺士大夫’的祖訓,斬殺和罷黜了蔡京、朱勔等人,雖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鞏固帝位和發泄私憤,可不論怎麽說倒算是幹了大快人心之事。可將滯留東南的太上皇騙回並囚禁以致父子失和做的有些過了,這有背於大宋仁孝治國的國策。而除掉朝中奸佞之後,並沒有趁機整頓吏治,而是簡單的換上了另一撥庸人為相,以致朝綱不振,內鬥不止,而他又心胸狹隘難以容人,不得不走馬燈似的換宰相,使國家更為混亂。
無休止的內鬥使大宋失去兩年喘息之機,以致金軍在二次南下時毫無作為,很快就丟失了兩河和河東大部分地區,讓金軍再次兵臨城下,可城中卻無可領兵之將。守城之兵。而趙桓的優柔寡斷使他在戰和之間不停的搖擺,終於導致汴京失守。父子皇帝和家人被虜,大宋百年積蓄搶掠一空。可他任用的大臣們為君死節者甚少。其餘的成了女真人的幫凶,將他和皇族全部出賣。
麵對李綱的指摘,趙桓雖然知道說的都是事實,可他依然又惱又怒,為自己辯解,稱自己繼位之時大宋已經是個爛攤子,精兵良將在伐遼之戰中損失殆盡,本就無可戰之兵,求和是不得已而為之。割讓三鎮自己也不樂意。在持續十數年的狂征暴斂下百姓無隔日糧,國庫空空如也,勤王軍如何養得起。而朝中亂象由來已久,要不是他除掉了蔡京等人,不知道以後會成為什麽樣子。自己主動出城正是為了讓大宋百姓免於兵火,誰知道女真人說話不算數將他擄走。
李綱當然不會同意趙桓的說法。當今皇帝是在中原淪喪,兩帝北狩,偽楚建立、強敵壓境的情況下從西北返回的,他憑著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大敗金軍。恢複了國土,救回太上皇和一眾宗室、大臣和百姓。並遣軍攻入汴京城,廢掉了偽楚,鏟除了奸佞。重建了黃河防線。
受太上皇詔命登基之後,皇帝又遣兵剿滅盜匪,借重建禁軍。整頓吏治之機,解決了困擾大宋百年的冗官、冗兵之弊。然後開海建埠放開海外貿易。以農為本,鼓勵工商。增加稅賦,兩年時間便使國庫有了餘錢,現在不僅國庫充盈,即便州府平倉也是滿滿的。
對外以軍事和經濟手段,迫使西夏誠心歸附,大理和高麗稱蕃,海外百國來朝,金國不得不求和自保,大宋不僅恢複了國土,且收複燕雲十六州,擴地萬裏。如今大宋國富兵強,政治清明,百姓安樂,皇家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十年間實現了中興,軟硬實力遠超大宋建國以來的曆朝,而實現這一切的基礎都遠遠不及趙桓繼位之時。
“本王當年就沒有為國為民做過好事嗎?我誅奸賊,懲貪官,任用賢臣,李相你若沒有本王能有今日之地位嗎?我也想做一個好皇帝,使大宋繁榮富強,是老天對我不公!”趙桓聽了李綱的話爆發了,竭斯底裏地喊道。自己也曾為大宋百姓做過不少好事,提拔了眾多的官員,可現在大家卻將他拋棄了,連自己曾經任命的宰相都對自己的所為不齒
他想不通,百姓和朝臣們卻很清楚,他們現在選擇支持趙檉為皇帝也絕不是忘恩負義,更不是過河拆橋。因為大家都理性的認識到,如果大宋處於最為強盛的事情,哪怕是趙佶早讓位十年,以趙桓的謹小慎微,必能成為一國守成之君,大宋不會再向前走,可也不會退後多少,不至於落到亡國的地步。
“王爺,時勢造英雄,老天不是沒有給您機會,而是您沒有把握住,錯失了成為一代明君的機會!”李綱看著‘悲憤’的趙桓搖搖頭說道。
在外敵入侵,國破家亡之際,大宋和百姓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而趙檉應時而生,他是一個很有魄力的人,能征慣戰、不畏生死、不懼強敵,勇於向逆境挑戰,所以曆史選擇了他,在大宋處於曆史危機的嚴峻關頭,他成為了眾望所歸的人,肩負起拯救大宋,救民水火的角色。
現在大宋經過數場戰爭穩定住了局勢,但強敵未滅危機尚存,與女真人的戰爭隨時可能再次爆發。無論是誰都不會再選擇一個麵對危機束手無策,連自身都難保的人來重新領導大宋。而是希望一個曾拯救大宋於亡國邊緣,使大宋重新崛起,能夠給自己帶來和平富足生活的皇帝永遠坐在寶座上。
“時勢造英雄……”趙桓喃喃地說道,他的臉抽搐了幾下,這些話從未有人與他說過,在五國城無數個難眠之夜中他也想過自己落得如此地步的問題,但是他往往將問題歸咎於太上皇的昏庸、官員的無能、軍隊的墮落,甚至是女真人的貪婪野蠻,卻從未從自己身上找過原因。
“王爺,當今皇帝英明雄武,治國有方,各方擁戴,是難得的明君。他為兄弟情義願讓位於您,但是您能否做的比他更好!”李綱悠悠地說道。
“老二就是個偽君子,他絕不是因為顧及兄弟之情,而是他的皇位來路不正,擔心我回來後朝野上下不服,才被迫做出決定!”趙桓憤憤地說道。
“王爺此言差矣!”李綱對於趙桓如此執迷不悟有些惱了,“王爺可記得政和年間選立太子之事,您、皇帝和嘉王三人都是太子之選。嘉王受蔡京和梁師成兩位朝中大佬的支持;當今皇帝內廷有太後,外廷有童貫和鄭居中呼應;而王爺卻是孤立無援,隻有個嫡長子的身份,形勢對您最為不利,可結果是您得以入主東宮,是何緣由王爺心中最清楚!”
“哼,這正是其虛偽之處,他知道自己不是嘉王和本王的對手,轉而支持我可以獲得強援,是為以後獲得好處!”趙桓卻不肯承認太子之位是趙檉讓給他的,強辯道。
“嗬嗬,皇帝從王爺之處得到了什麽好處?”李綱被氣樂了反問道,“王爺臨朝後將領軍阻擋宗翰部南下河東、解太原之圍的皇帝召回京中閑置算嗎?命皇帝前往金營為質算不算?逼皇帝詐死離京出走西北也算嗎……”
“不要再說了,他在西北豢養私兵早有不臣之心,本王當時是不得已而為之!”趙桓鐵青著臉說道。
“不臣之心?當年老臣曾奉聖明解太原之圍,皇帝在西北振臂一揮從者十數萬;出質金營途中從者也不下數萬之眾,受其節製擊退翰離不十萬大軍。若是真有不臣之心,其揮兵入京隻怕無人可敵,那皇位也是唾手可得!”李綱言辭也激烈地說道。
“其為何在本王北狩之時,中途能將太上皇和太後自金營中搶出,卻不肯救本王脫難,足見其早有篡位之心!”李綱的話如尖刀直刺其軟肋,趙桓惱羞成怒的揮舞著雙臂吼道。
“戰場形勢多變,皇帝集中兵力攻其一路已頗為吃力,又如何能想到皇帝在哪一路金軍之中。救出太上皇後,皇帝曾分兵追擊,可宗翰已經先一步將王爺送過了白溝河!”李綱這回聽明白了,趙桓那口氣原來是堵在這裏,一直怪皇帝沒有救他,使其遭了這麽多年的罪。
“女真人幾次告訴本王和議中要將本王送回,可為何次次落空,還不是其擔心本王奪回其位?”趙桓依然不依不饒地說道。
“哼,女真人的話王爺也信嗎?與金國幾次和議臣都曾參與其中,皇帝次次都以迎回王爺為要,反倒是女真言而無信。此次出兵高麗就有懲罰其失信之意,若不是顧忌王爺安危,大宋如何會讓出遼陽、開州、宣州等數州之地,草草收兵。”李綱解釋道。
“這……這是真的嗎?二哥兒還記得我們兄弟之情!”趙桓聽了一時語塞,悵然地說道。
“陛下一直都未忘兄弟之情,隻怕王爺是已經忘記了當年自五國城寄回的家書,忘了為臣之道!”李綱沉聲說道,“如今形勢王爺也已知悉,在朝中百官和萬民的反對之中複位將是什麽結果,王爺又是否有陛下之能,中興我大宋。還有門外那些軍士們能否順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