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周縣找到了還債的希望, 龐有財隻覺得渾身充滿了幹勁。

他本想著即刻動身前往北川郡城,好把絲綢和茶葉換成金銀, 以積攢出進貨的本金來, 可他打聽了一圈,卻發現在安周縣出手絲綢和茶葉,也能賣出公道價, 還省去前往北川郡城的遙遠路途。

龐有財當機立斷,在安周縣把絲綢和茶葉賣出, 轉身就去集市裏買了十缸子酸菜、十缸醬油、十缸醋, 打算回老家販賣。他想得明白, 如同香皂這樣的昂貴貨物,要想賣出去, 還得有個繁華鋪麵,或者認識些富人,才有販賣的門路。如他這樣的行商,最容易的還是賣些灶間吃食, 隻要安然到家,總能賺著錢。

雇了行腳夫, 龐有財押送著貨物一路前去。令他驚訝的是, 他剛出安周縣, 就看見了一條正在建的寬闊直道!聽人說,這叫做水泥路。他進入安周縣的時候還沒見到這水泥路, 在縣城裏也就停留十餘日。等他出城的時候,這路已經修出了十幾丈去!

說不得下次他再來安周縣, 這水泥路也就修好了?龐有財震驚無比, 益發堅定了來安周縣跑商路的決心。

像龐有財這樣來安周縣找財路的人還有很多, 也因為這一個又一個走往軒國各地的商販, 安周縣的名聲也悄然傳遍大江南北。

行商們來了又去,冬天也如期到來。日子一天冷似一天,宣瑾瑜每日都得在貼身裏衣外麵,再罩上一件羊絨衣,然後再穿上外袍和大氅,這才算是有了熱氣。晚間睡覺更是被冷衾寒,宣瑾瑜接連被凍了好幾個晚上,才終於從係統裏抽出了【火炕圖紙】。

抽出【火炕圖紙】的那一刻,宣瑾瑜感動得熱淚盈眶,這才是幸福過冬的保證!畢竟對一個南方人來說,沒有現成的技術圖紙引領,徒手造北方火炕實在是太為難人了……

宣瑾瑜迫不及待地讓徐福調來了幾個熟練工匠,立馬開始盤炕,一刻也不想多等。

徐福細看著火炕圖紙,他這段時間沉迷工程修建,對築造一事進步神速,加上火炕設計並不算難,主要是要注意煙道的修建,還有就是在屋子裏選好煙囪的開口。徐福告了罪,帶著工匠前往郡王爺寢處,小心規劃了煙囪的位置,立馬就開始盤起炕來。

為著給宣瑾瑜修炕,徐福提前帶人製作了一批土磚。這土磚也不難做,還是用以前修屋子的黃土製成磚形,借水泥爐窯一燒也就製成。土磚砌好火炕,火炕裏麵隔出煙道來,再用特製的大方磚鋪出炕麵。火炕連著的另一側,則是修好的灶台,和臥處築牆隔開,這灶台正好用來溫水。

宣瑾瑜習慣每日洗浴,有了這灶台也方便許多,再也不用從大廚房擔熱水來,夜間口渴起床,也有熱水喝。宣瑾瑜對這火炕是越看越滿意。王府裏常年備著木炭,取來在灶台處點燃,炕麵就慢慢暖和起來,宣瑾瑜再坐在上麵,寒氣盡去。

這火炕在自己寢處試驗成功,宣瑾瑜自然記得要給李氏修建一個。不過王府女眷住在深宅大院,要先將李氏寢處所有東西都搬去偏院,等歸置好所有物件,又把丫鬟仆婦清退,隻留下一座空****的院子,這才讓施工隊進來盤炕。

李氏先搬走又搬回,一來一去之間花了數日,不過火炕著實舒適。火炕上先是鋪了一層竹簟隔熱,又鋪上蠶絲夾褥,夜裏隻蓋一層輕薄單被,就十分暖和舒適。白日在房間裏,也暖和許多,至少不會如同平日,從籠袖裏拿出手都覺得冰涼刺骨。

李氏為了這火炕,更是一連誇了宣瑾瑜好幾次,她年輕時坐月子落了病,每年一到冬日,腿肉就浮腫積水,骨頭縫裏也隱隱作痛,自打盤了這火炕,睡覺和坐臥間有火溫著,腿疾好轉許多,腿上積出的寒氣排出,整個人都鬆快不少。

又過了數日,連郡王府的書房也盤好了火炕。有了火炕,自然也少不了炕桌,宣瑾瑜、宋冬、徐福現在就分坐在炕桌兩側,商議公務。

炭火燒得足,書房內一室暖意,炕桌上擺著一壺熱茶和數碟點心。宣瑾瑜對他二人說道:“我打算在南滄縣,辦一所書塾。”

辦書塾?這是好事啊!宋冬剛一聽,讀書人的心思狠狠動了,當即眉開眼笑說:“郡王爺說得是,咱們南滄縣的讀書人到底還是太少,正經讀過史書經義的就更少,著實該建個書塾!”

徐福沒吱聲,不知道為何,他總覺得郡王爺想建的書塾沒這麽簡單。

宣瑾瑜又往下說去:“我辦這書塾,卻不打算教史書經義。”

不教史書經義?宋冬和徐福這兩個讀書人都覺得疑惑不已,難不成郡王爺還打算自己著書立說,開宗立派?要講自家的經義之學?

宣瑾瑜說:“我辦這書塾,隻講三樣東西,第一要教常用的文字,那些太文縐縐的字眼都不必教,也不必苦練一手好字,隻需寫出的字能讓人認出,有個囫圇樣子就可以;第二要教的是簡單的算學,怎麽加減,怎麽算賬,能對付日用就足夠;第三要教的最為緊要,乃是要教授大家一門手藝,譬如醃酸菜,種地,乃至於盤炕,抹水泥麵,這些都行。”

教這些東西?宋冬和徐福隻覺得聞所未聞。不過到底他倆跟著郡王爺也已經習慣了和新鮮物事打交道,宋冬也很快反應過來:“難不成郡王爺是想讓普通百姓都來上這書塾?”宋冬琢磨著,聽著這教授內容,怎麽看也不像是培養讀書人,倒像是讓老百姓有個門路生計。

宣瑾瑜給了個讚賞的眼神,老宋上道啊。她說:“沒錯,冬日裏大家都窩在家中,也無甚要緊事情,農活是徹底停下,此時不讀書,更待何時?咱們縣的百姓幾乎個個都是睜眼瞎,出門看不懂字,做生意不會算數,謀生的手藝更是乏善可陳,要想致富,還得多學習啊!”

恰是這個道理。現在就連徐福手下的熟練工匠,往往都是一些認識簡單文字,懂些算術的人。那些睜眼瞎的莊稼漢子,隻有少數手腳勤快,又腦子靈活。絕大多數人連守時上工的觀念都沒有,其實這全賴沒讀過書。

徐福沉吟半響:“郡王爺想辦的這個書塾,我看與其教得多,倒不如教得少而精,一切所學都奔著實用才好。就是這樣看來,平日書塾講學時用的經書,全都拍不上用場,隻怕還得找個有學問的人,專為這書塾寫些書本,好用來教導學生。”

“你二人可認識這樣的飽學之士?若是不識得,看能否讓朋友舉薦些人選,咱們且去厚俸禮聘。”宣瑾瑜說道。辦這書塾她早就想好,就等著冬閑日子到來。不過要想辦出這書塾,還得找個有學問的人來專門編寫教材才行。畢竟現在官學的書本,可都不符合她的要求。

宋冬說道:“郡王爺,下官還真有一個人選。”

“是誰?”宣瑾瑜聞言,連忙讓宋冬說來。

宋冬就說:“下官想要舉薦的,正是教授我農術的許由大師。老師他學究天人,若論在史策經義上的造詣,不下於都城大家,且他老人家又醉心農術,對於營造、紡織這些民生之術都有所涉獵,想來還真是最適合的人選。”

宣瑾瑜也聽說過許由的名聲,宋冬的農術不就是跟他學的嗎?給書塾編課本的人,既要學富五車,懂得刪繁就簡,但又不能性子迂腐,需熟知民生用途,許由不就是她最需要的人才嗎?

宣瑾瑜說:“我看這人選妥當!許大師若願意來,這自是再好不過。你盡快去請,大師若有任何要求,你一律應允便是。”

聽得宣瑾瑜發話,宋冬便說:“那下官立馬修書一封,請老師前來。”

這時徐福又拱手說道:“說起來,下官也有一事想要稟告郡王。我師叔李青月修習道術,對術理機括之學甚有造詣,他聽聞南滄營造奇術後,對水泥、磨坊這些好奇不已,也想去營建署見識一二,也不知是否妥當?”

水泥作坊越來越大,除去鍛造水泥,也主管工程之事。宣瑾瑜早已為水泥作坊正名,扶為南滄縣廷府下屬營建署,專司水利營造之事。聽得又來一個人才,還是個理工技術專家,宣瑾瑜哪會不答應,隻讓徐福把他師叔請來一見。

主臣三人又商議了一些細處,書塾選在何處開設,安周和南滄是否要同時開設,第一批老師從何處來,如何開設課程,等這些全部定下,宋冬和徐福這才領命而去。

想到書塾即將辦成,宣瑾瑜籌謀了許久的事情終於能夠實現,想來這個冬天過去,屬地裏就能多出不少預備工匠,農術也能進一步傳開。不過宣瑾瑜還是有些遺憾,也不知道何時才能把小孩們也送進學堂。

現在屬地裏到底還是人才太稀缺,能做老師的人太少,宣瑾瑜考慮良久,最後還是決定,第一批學員先定成大人,先把大人培養出來,等屬地裏教學人才越來越多,再對小孩們開辦學堂。

作者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