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3抓俘虜
金質勳章授勳完畢。接下來便是軍旗。首先是軍種旗,秦國目前正式的軍種有四個,分別是陸,海,天,海軍陸戰隊。四個軍種。
四個軍種旗一開始設計的比較簡單。比如,陸軍就是傳統的秦軍軍旗。特有的玄鳥符號。海軍則是白底,中間加玄鳥符號下麵是一支航海錨,天軍則是藍底加螺旋槳。尚文覺得是不是天軍已經意識到活塞飛機的時代到了。竟然選擇了螺旋槳而不是飛艇。
海軍陸戰隊則比較特殊,因為他是唯一一個三軍配備齊全的軍種。於是,海軍陸戰隊很出格的在其玄鳥圖案下配上了交叉的槍炮中間是鐵錨和螺旋槳搭配而成的怪異圖案。而他的顏色則是褐色搭配而成。
秦王將軍種旗分別授予了王翦,代表陸軍,李信,代表天軍。章邯,代表海軍。王賁則代表海軍陸戰隊。而陸軍和天軍的軍種旗上還有飄帶。上麵書寫著各種戰役名稱。陸軍最多,有固陽之戰,集中殲滅匈奴大軍之戰。還有賀蘭山之戰等等。總計上麵有十二條之多。天軍上麵有一條,賀蘭山之戰。則是表示天軍在賀蘭山擔任後勤運輸,保證對岸秦軍吸引對方的有力證明。海軍沒有。章邯對此是心理憋著一股勁。海軍陸戰隊也沒有。王賁認為自己率領預備役側襲月氏大軍,也最起碼給一條吧。但參謀部們的陸軍軍官則認為,海軍陸戰隊是後成立的,不可能參加之前的戰鬥,而且當時的身份就是陸軍軍官。所以拒絕為海軍陸戰隊加一條飄帶。
至此,四大軍種中,有兩個軍種是零飄帶。這讓這兩個軍種臉上極端無光。天軍雖然有一個,但僅僅隻有一條。顯然天軍還想多弄幾條。但陸軍把持的參謀部根本就不理其餘的三軍。
隨後,便是兵種旗,師旗。兵種旗由於較多,特別是陸軍。分為,騎兵,步兵,炮兵,工兵等等。秦王認為太多,就讓王翦自己授予。師旗也很多,秦國總共有七個師。分別是第一步兵師,第二步兵師,第三步兵師,這是最想改編的。隨後還有第五騎兵師,第六步兵師,第七騎兵師,第一百特種師。第四番號暫時不用。第一百番號啟用。
這些旗幟均有參謀部授予。隨後,秦王再次給四軍鼓舞士氣。隨後儀式結束,等待晚上的慶功宴。尚文也終於可以離開。四個軍種的主要將領對勳章沒有異議,但對軍種的飄帶有很大的異議。特別是海軍,以及海軍陸戰隊。沒有一條飄帶。沒有飄帶就沒有戰功。章邯想找尚文開辟一下海戰,海軍陸戰隊則希望參與其中。但尚文卻怎麽也找不見。他早就看出這種苗頭了。
秦國的軍種之間忙著鬥爭,趙軍也沒有閑著。
一隊三十多人的燕軍追著一百多號人的趙軍跑。他們不斷的在後麵開槍射擊。前麵跑的慢的趙軍中槍倒下。這樣的場景已經不是一次出現了。
燕軍收複國都之後,便立即展開迅猛的追擊。燕軍也開始拆散部分團隊進行追擊。追擊的成果非常的大。一開始一個團追一千多人,慢慢的變成了,一個營追一千多人。到後麵變成了一個連追著一千多人跑的場景。於是,燕軍也開始驕縱起來。一個排的人追擊一百多號人,這已經算是少的了。
“開槍。”一名燕軍少尉下令開槍。
“砰。”一名士兵停下舉槍射擊。子彈沒有打中,隨後便可是邊跑邊裝填子彈。
“娘的。給我追。”少尉一手拿著戰刀,一手拿著手槍。燧發式手槍。
三十多人窮追不舍。他們跟著趙軍追到一處土丘處,這是典型的最好伏擊的地方。但燕軍連日的追擊已經習慣了趙軍的敗退。他們認為,趙軍不可能,也沒有那個能耐組織埋伏。
“衝啊。用槍子和刺刀解決那幫孫子。”燕軍少尉指揮到。說著便第一個衝了出去。看來軍官還有帶頭示範的作用。
“砰。砰砰。”一陣亂槍射擊。趙軍士兵突然躥了出來。
毫無防備的燕軍被打個措手不及。燕軍士兵分別中彈倒地。還沒有反應過來的燕軍,一下子就麵臨趙軍的近身搏鬥。很多。
燕軍士兵手中的火槍無法瞄準開槍。射擊的機會隻有一次。特別是這種近身戰。而埋伏的趙軍顯然不是泛泛之輩。他們都是戰鬥經驗的老兵。奇怪的是,他們隻是打昏對方而不是殺死對方。一下子被打倒一半的燕軍,在措手不及當中,餘下的全部被抓。
李牧奉命來收拾殘局。其實他心裏早就有這種不好的預感了。特別是最近的報紙,竟然報道了秦軍幫助燕軍訓練士兵。這種不詳的預感得到了應征。但為時已晚。因為前線大軍已經潰敗。大部分已經退出燕國國境。李牧隻好率領大軍及時的穩住那些潰逃下來的趙軍。從那些趙軍口中,他詳細的得知燕軍的戰力和秦軍相比沒有多少差別。私下裏,趙軍竟然給燕國新軍一個“小秦軍”的稱號。可見戰力不一般。
李牧很想知道,秦軍是怎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訓練出這樣一支軍隊,於是,他指示司馬尚抓一批人來審問。他要問問到底發生了。
“跪下。”那名燕軍少尉披頭散發的推了進來,還沒有反應過來,就一腳踢到在地。
“哼,趙狗。”說著就要站起來。但隨即一名趙軍將領一腳踹了上去,燕軍少尉重新被踢到在地。
“住手。”李牧大聲嗬斥道。顯然趙軍將領都有怨氣。十萬大軍輕鬆被打敗。加上齊國就是十八萬大軍。敗的連一點樣都沒有了。如此慘況,自然要報複。
“都給我退下。”李牧大聲的命令道。
“將軍。”將領們還想說什麽,但李牧已經揮手示意讓其下去。無奈將領們拱手退出。
而李牧則讓人把俘虜身上的東西一並帶進來展開。營帳之中隻有李牧和燕軍少尉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