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認為:喪失信心的理由有千萬條,但根本的原因隻有一條,那就是學不會、做不好或覺得自己做不好。小雲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學習成績還算不錯。但是小雲有一個弱點是,一遇到繁難的功課或者考試中失利的情況,她就會緊緊地皺著眉頭向媽媽討主意。更有甚者,小雲在挫折麵前會不由自主地認為是自己能力不夠,反正努力也是那樣,不努力也是那樣,那麽能推後就推後,能逃避就逃避,躲得一時是一時。
爸爸媽媽對小雲這個缺點感到很頭疼,但是鼓勵和威嚇的辦法都試過了,小雲還是老樣子。如果你家的“小公主”也有類似的情況,我們又該怎麽辦呢?生活中有很多女孩子害怕遇到挫折,這種不良性格使得她們無法麵對挫折和失敗。而事實上沒有誰能不經過挫折就取得成功,所以,有畏難性格的孩子也將與成功絕緣。
困難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一些孩子信心喪失、沮喪、氣餒是由於他們做不成必須要做的事,在挫折麵前產生了畏懼心理,喪失了克服困難的信心。心理學家認為:喪失信心的理由有千萬條,但根本的原因隻有一條,那就是學不會、做不好或覺得自己做不好。一旦做不好,信心就會喪失,倦怠、懶惰的情緒也隨之產生,造成學不會——沒信心——沒興趣——更學不會的惡性循環。
有的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不是恰當地根據孩子的能力來提出要求,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這樣孩子往往達不到要求。這時,如果家長不問青紅皂白橫加指責的話,孩子就會感到自己很無能,從而喪失信心,以後一遇到困難挫折也就不願意動腦筋,心想自己反正不行,想也沒有用。這樣一來,畏難的心理就會越來越強。
要讓孩子學會自主地克服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家長的做法太生硬了是行不通的。我們要學會循循善誘,一點一點地啟發孩子的興趣,建立起他們的信心。葉聖陶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他的教子方式,對我們極有借鑒意義。
葉聖陶先生的長子葉至善,回憶了父親教孩子們學寫文章時的情景:
“吃罷晚飯,碗筷收拾過,植物油燈移到了桌子的中央,父親戴起老花眼鏡,坐下來改我們的文章。我們各據桌子的一邊,眼睛盯住父親手裏的筆尖兒,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責、爭辯。有時候,讓父親指出了可笑的謬誤,我們就盡情地笑了起來。每改完一段,父親朗誦一遍,看語氣是否順適,我們就跟著他默誦。我們的原稿好像從鄉間采回來的野花,蓬蓬鬆鬆的一大把,經過了父親的選剔跟修剪,插在瓶子裏才還像個樣兒。”
“父親先不說應該怎麽改,讓我們一起來說。你也想,我也想,父親也想,一會兒提出了好幾種不同的改法。經過掂量比較,選擇最好的一種,然後修改定稿……”三個孩子,一起跟父親學寫作,仿佛在進行一場競賽,每個人都暗自憋著勁兒要超過其他人,多“吃”父親的紅圈。在這種熱烈的氛圍中,有指導,有點撥,有討論,有競賽,孩子們初學寫作的難關,就在不知不覺中輕鬆地渡過了。葉聖陶先生的高明之處在於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啟發培養孩子的興趣和自覺,讓孩子自覺成才,自覺成長。
而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幫助孩子解決難題時,往往會剝奪了孩子自己體驗的機會,從而也縱容了孩子的依賴性,讓他們無法從生活中體驗到戰勝挫折後的自信。人在一生中將會遇到很多困難,父母不能永遠充當孩子的保護傘,因此,當孩子遇到困難不知所措時,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勇於麵對困難,讓孩子開動腦筋,充分利用智慧自己去解決。請謹記:我們的目的不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是教會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遇到難題,家長往往會說:這麽簡單的題,你一定會做。本意是為了激勵孩子不怕困難,然而效果適得其反。孩子做出來了,是因為這道題太簡單了;沒有做出來,孩子會想,連這麽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難免更加自卑。所以,正確的教子方式不是先給問題定性,而是一步步指導孩子解決問題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