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九章 憑空臆測
人最怕的莫過於“哀莫大於心死”,然而幸運的是,對於崔可夫而言,他還沒有到死心的地步,他還有希望,他認為整個蘇維埃都還有偌大的希望繼續奮戰下去,並且這樣的希望還並不渺茫。
崔可夫再一次拿起了朱可夫從共和國香港發回來的電報,這份電報不管內容如何,也都證明了在朱可夫的心目中,是肯定了如今坐鎮蘇聯衛國戰爭大局的崔可夫地位與作用的,然而究其內容而言,崔可夫真的有一種不敢看的感覺,因為會議已經召開了這麽多天,以中美為首的兩大利益集團似乎忘記了戰爭還在進行一樣,全心全意的在為戰後的利益博弈當中,當然爭奪得厲害的還有戰爭任務分配上,中美兩大利益集團的意見始終無法統一一致,因而正飽受戰爭煎熬的蘇聯可就真的是如坐針氈,朱可夫沒有向崔可夫有任何的隱瞞,他如實的告知了會議的狀況,其糟糕程度可見一斑。
當然,也並不是沒有好消息,根據朱可夫最新與共和國方麵溝通的結果,共和國國家主席張宇已經親口向朱可夫保證,共和國是絕不會坐看蘇聯滅亡於納粹德國之手的,而這樣的一個表態也不亞於讓朱可夫等蘇聯代表吃了一顆定心丸,同時也讓崔可夫忐忑不安的心稍稍平複下來,可講究誠信的中國人背信棄義的概率並不高,但到底什麽時候才能出手相助,朱可夫電報裏隻字未提,恐怕這也是朱可夫所憂慮的一點。
“在這殘暴不安的世界上生存,我們唯有相信自己,無論是戰爭還是貧寒,無論是饑餓還是幸福,隻有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
崔可夫將電報用打火機點燃,在跳躍的火光中,他似乎回到了年少時代,在那饑餓難耐的時候、在那辛勤勞作的時候。他每每都是這樣勸慰自己,希望和未來,都是靠自己雙手打拚出來的。他人的幫助,隻能是錦上添花,而雪中送炭的,往往很少很少。
“從現在起。就要開始做最艱難的打算!”崔可夫扔掉了打火機,伸了伸懶腰,整天趴在沙盤桌或者圖桌上,腰部就跟石化僵硬了一樣,稍稍動彈就感覺一陣陣酥麻感覺直衝頭頂。
稍微活動一番。又猛灌了自己幾杯苦茶,這些苦茶還是他托一個中國朋友買來的,苦澀的茶水很容易給人帶來精神的活力煥發,所以崔可夫揉了揉酸痛的太陽穴,投入到了深夜裏的繼續鏖戰當中。
現在,擺在崔可夫麵前去的一大難題就在於他並不清楚德軍目前的戰爭動向,由於情報的缺乏,德軍並不太清楚蘇軍的動向和實力。而蘇聯自己也對德軍缺乏太多的了解。當然雙方交手如此之久,戰役戰術等方麵也都摸清了對方的規律和特點,但在軍事調動、戰役部署等等方麵,沒有行之有效的辦法,崔可夫隻能依靠自己的經驗來推測。
崔可夫很快就將自己的角色定義為了德軍的指揮官,他必須換個角度來思考。若是讓自己來指揮作戰,應該如何實現盡快突入蘇聯後方絞殺掉最後抵抗力量徹底贏得戰爭的戰略目的。而他首先選擇的客串角色就是德國陸軍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費多爾?馮?博克元帥,崔可夫開始麻痹自己。讓自己漸漸的想象成是博克元帥,現在他所需要做的,就是指揮自己的十個滿編集團軍、一個裝甲集群、五個摩托化集團軍以及部分仆從國部隊。
雙手撐在腰間,崔可夫死死的盯著沙盤上的德軍一支支小旗,這些小旗幟都代表著一支支德軍軍隊,當然情報有限,這些旗幟的位置是否正確還不得而知,但大方向上是正確的業績足夠了。)
崔可夫的代入速度很快,他很快就成功客串了“博克元帥”,擺在作為進攻者麵前的困難很多但都不麻煩,最顯而易見的是為了戰略目的的直接達成,進攻作戰過程中情況必然發生很多不可預測的變化,最直接的一點便是防守的蘇聯軍隊必然會得到不斷的加強,從兵力、彈藥、輕重武器裝備等等,其防守正麵密度必然會增大,在進攻道路上必然會出現一係列倉卒或預先構築的陣地,當然更多的還是精心構築的防禦陣地和工事。
簡單明了的戰略目的直接導致了一個較為不利的形勢,那就是任憑德軍如何不擇手段的、毫無耽擱地組織不停頓的突擊作戰和瘋狂進攻,雜亂無章也好、井然有序也罷,防守方都會很堅決的防守而不會主動變化,也就是說,已經明確防守的蘇軍根本就不會理睬德軍到底如何狡詐,都會專心致誌的防守,因為他們退無可退,而德軍也就算耍出再多花招,也掩飾不了他們想要攻入喀山和薩馬拉的最終目的。
進攻,是德軍掌握主動權的最佳體現形式,可與之相對的是,由於缺乏真實可靠的實時情報,德軍高層能夠預見到會與蘇軍主力遭遇,並且爆發大戰,但他們並不能很明確的肯定,蘇軍的這些兵力會以何種形式參戰、在什麽地方、在什麽時間,當然蘇軍主力可能從戰役一開始就已經盤亙在德軍進攻麵前,也有可能在戰役過程中通過大規模變更部署出現在正麵上,比如說通過快速的機動,畢竟越往蘇聯後方,德國空軍的製空權就並不明顯,蘇聯人完全可以借助鐵路或者公路的機動方快速有效的調整防禦部署,甚至做到機動防禦的境地,尤其是裝甲部隊。
如此一來,進攻的德軍就必須要進行有效的編組,根據步兵師和步兵軍的最大步戰能力,步兵軍在遭遇戰役中和對敵人不很堅固的防禦實施進攻時,衝擊正麵應不大於10公裏;而對預有準備和密度足夠大的防禦實施進攻時,衝擊正麵為6公裏以下,而真正在這樣一寬度的進攻正麵上展開,那麽部隊的最大步戰能力顯然會被耗盡,是得不償失的。
為了保證進攻效果,德軍比較合理的是在第一批進攻部隊中安排三至五個步兵軍,這樣一來才能確保在二十公裏左右的進攻寬度上保持一定的持續戰鬥力,畢竟機械化戰爭是高消耗、高損傷的作戰,在正麵戰鬥中步兵很容易損失慘重。所以安排三至五個步兵軍維持二十公裏左右的進攻寬度,也是為了能夠剛好的換班休整,同時也有利於在交戰過程中。當進攻正麵被破壞、進攻長度會拉大、進攻密度被降低之時,為了保持必要的正麵密度,這樣的兵力配置是應該的,而如果遭遇到的防守兵力很多且實力強大。那麽還得投入更多的兵力,而這部分兵力應該安排在第二梯隊中。
崔可夫想到這一點,很快就在自己的筆記本上記了下來,他推算德軍的進攻安排中應該有18個以上的步兵師,當然參與到大規模進攻的第一梯隊部隊。應該不少於10個步兵師,有了這樣一個數據,那麽就不難推測德軍的壓製性兵力——炮兵。
三至五個步兵軍參與正麵進攻,那麽往往需要十二個至二十個炮兵團作為壓製性兵力,而如果是遭遇強敵防守,也就是要對付做好了防守準備且防守密度很大的敵防禦正麵,炮兵團的數量應該進一步提升到30個左右,因為還得考慮到一部分兵力要作為預備補充。
當然。德軍機械化力量強大。完全可以將30個炮兵團的兵力規模壓縮到20甚至更少一些,用強大的坦克部隊來作為壓製性兵力的補充,畢竟往往1個坦克營基本可以等同於1個炮兵團,所以如此一算下來,崔可夫相信德軍的第一梯隊進攻部隊中,可能安排有四個至六個炮兵師。或者是三個炮兵師外加一部分坦克部隊。
另外還需要讓崔可夫考慮的是,如果真要是他來指揮德軍進攻作戰。他還需要什麽樣的條件?氣象和敵軍情報?顯然,他更加願意雙豐收。所以崔可夫很快在筆記本上記下,德軍每日每天正常實施偵空中偵察次數必不少於三次,空中偵察兵力配置且不少於兩個大隊規模,而這樣一個記載,顯然更加有利於蘇軍防空部隊展開行動,即使隻是一個推測。、
當然,德國陸軍中央集團軍群需要達成戰略目的,其進攻寬度從目前的資料來分析,崔可夫隻能認定對方的地帶寬度為80公裏,而為了維持在如此之寬的進攻正麵實施作戰,德國空軍顯然會為地麵部隊提供不少於五個攻擊機大隊和三個戰鬥機大隊的支援兵力,並且還會有一部分轟炸機兵力可在氣象允可的條件下遂行戰役戰術轟炸任務,而就德軍進攻部隊內部其他編製而言,不難預測到對方還會有大量的防空部隊、舟橋部隊等。
崔可夫很快就發覺到自己似乎犯了幾個錯誤,因為進攻的德軍雖然總體而言並非是徹底的機械化,德國陸軍中央集團軍群也不過隻有一個裝甲集群和五個摩托化軍,其他的集團軍也不過是機動擺脫了馱馬,改為了以汽車為主,勉強可以定義為汽車運輸條件下的步兵部隊,但這同樣不能免除一種尷尬的境地。
什麽是步兵的尷尬境地?那就是無論是否訓練有素,無論戰役戰術計劃策劃得多麽完美,隻要防守一方毫不鬆懈,根本沒有被打亂陣腳的堅決防守並且還時不時進行局部戰術反擊,那麽步兵們也隻能緊張兮兮的想盡一切辦法去和擁有完善防禦工事甚至配置了重武器的敵軍作戰,而如果還久攻不下,讓攻堅戰變成了消耗戰,顯然損失的將不僅僅是兵力,還有進攻的士氣。
而另一個錯誤就是崔可夫忽略了德軍的戰役展開問題,也就是從莫斯科戰役的戰場開赴到下諾夫哥羅德至薩拉托夫這條蘇軍防禦戰線之間的遠距離機動問題,莫斯科戰役以德國使用原子彈而告終,但這並沒有改變蘇軍堅壁清野的事實,可以說從莫斯科到下諾夫哥羅德至薩拉托夫一線,德軍是早不到一座幸存的橋梁、隧洞,連土質公路也都進行了大量的破壞工作,德軍很難在大量蘇軍決死防守部隊層層阻擊之下,又要飽受地雷陣之苦,肯定進軍緩慢,而且不敢貿然的展開太大進軍寬度。
在向防禦的敵人實施進攻時,近可能在距敵防禦陣地很近的地區實施戰役展開,這一直以來就是戰爭中的一種不成文的規律。但是在今時今日,軍隊編製龐大之下,如果還有來自空中的威脅。大規模的集團軍群機動是很困難的,當然德軍並不存在太嚴重的空中安全威脅問題,蘇聯空軍僅存的力量基本都要用在關鍵時候防守作戰,針對行軍中的德軍組織轟炸的可能性並不高。因為實力不濟。
然而就算是這樣,在被破壞嚴重的戰場上展開機動,又還得確保一定的移動正麵寬度,同時為了更為方便、快速的移動,為了更為便利的宿營。為了更加合理和充分地使用現地器材,同時保持各部隊機動自由,所以在移動的寬度上就顯得很有學問,因為行軍的正麵越寬,編組行軍隊形時各縱隊就可越小,機動行軍就越快,被敵人空中觀察就越容易,宿營的麻煩就越少。可這就給補給部隊帶來了麻煩。同樣還會存在行軍過程中遭遇作戰兵力組織不及、進攻力下降等問題,重新編組重兵集團的行軍隊形時,又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所以,針對這一個問題,崔可夫需要重新定義德軍的進攻梯隊安排問題,如果德軍是在一定時間之內分批次的進行調遣。有序的安排一定數量的部隊進軍,相互之間保持了一定的間隙。那麽這樣計算,德軍參與到正麵進攻的部隊將並不會太多。可卻因為有源源不斷的後續兵力,所以會出現一種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德軍可以不斷的更換部隊參與進攻,像是車輪戰一樣輪番上陣,直到把防守部隊給活活拖死、累死,防線也就自然破了。
另外還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物資補給問題,隨著德軍離開莫斯科地區向喀山和薩馬拉地區進發,一路上的交通狀況越發的惡劣,德軍不可能再像圍攻莫斯科那會兒之時,能夠通過運力強大的鐵路源源不斷的獲得大量的物資補給,所以在接下來的進攻作戰中,德軍必須要嚴正的思考物資消耗問題,畢竟戰場離莫斯科越遠,也就是距離德軍當前控製的鐵路線越遠,物資的補給量、補給速度等,需要和攻擊部隊的日消耗量、高峰消耗速度等相符合,一旦脫節,顯然問題就麻煩了。
崔可夫不可否認的是,德軍可以修建一條條簡易的運輸公路,利用載重軍卡為部隊提供物資運輸保障,同時還有可能借助於空運補給,為進攻部隊提供關鍵性物資的應急補充,所以這樣一來,根據崔可夫對德軍的了解,他很清楚德軍配置有炮兵團的步兵師縱隊的戰鬥部隊長徑由警戒部隊先頭起算可達25公裏,而其後勤部隊則約15公裏,因而戰鬥部隊和師後勤加在一起,其長徑共約38公裏,如果所有進攻師級部隊都是並行前進,那麽一個軍的總後勤的長徑也應該為35公裏左右。
另外,德軍的先頭部隊也就是要與敵人接觸交火的部隊往往在夜間機動,其師屬和軍屬後勤部隊則多在上午移動,後續部隊基本在下午移動,當然也不排除大量進攻兵力在夜間進行快速調動或換位的可能,若真如此,那麽崔可夫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德軍的隊形拉得很長,幾乎沒有考慮到防空問題,因為就防空部隊而言,其掩護範圍最多10公裏,德軍進攻部隊普遍長徑達到了三十餘公裏,想當於一大半的部隊基本是在毫無防空掩護下在參與進攻或組織調動。
與德軍交手多次的崔可夫也不得不佩服德意誌軍人的紀律性和嚴謹性,剛剛那個定論的推測出來其實有效時間並不長,因為崔可夫在以往的交手中就知道,德軍非常重視夜間的反偷襲和反空襲作戰,雖然他們有機械化高機動優勢和火力優勢,白晝的進攻與防守都應該很強大,但德軍每每夜間都會有強大的防空兵力集結於重要目標地域附近組織防空,這也是為什麽蘇聯空軍多次組織夜間對德軍進攻部隊展開轟炸報複卻損失慘重的原因。
崔可夫開始精心的計算起來,他有理由相信德軍的進攻會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態勢,因為如今的戰爭形勢已經和蘇德剛剛開戰那會兒很不一樣,也與後來的城市攻防戰有巨大的卻別,德軍沒有了絕對的製空權優勢、機動性也不占優、同時還缺乏有效的情報支持,物資補給也要精打細算,所以崔可夫知道如果精確推算出德軍的進攻規模和持續性,將有利於蘇軍采取更為彈性和有效的防守策略,也隻有這樣,他才能堅持更長的時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