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正在榆林鎮操練秦軍,盧象升正在山西整頓兵馬,而王自用、高迎祥、張獻忠等農民軍三十六營卻在河南如魚得水,再次發展壯大。

為什麽會這樣呢,大名府一戰不是打的農民軍狼狽逃竄,損失慘重嗎,怎麽才過去幾個月,他們又發展壯大了呢?

原因無他,還是因為土地兼並,河南可以說是整個大明土地兼並最嚴重的一個行省,李於麟《送客河南》中一句“惟餘芳草王孫路,不入朱門帝子家。”就道出了河南土地兼的嚴重程度。

有明一朝,光是受封河南的親王就達到了十四位,而到崇禎朝,留存的親王還有七位,分別是開封的周王、洛陽的福王,衛輝的潞王、彰德的趙王、懷慶的鄭王、南陽的唐王和汝寧的崇王,而整個河南才八府一州,也就是說,沒有分封給親王的僅歸德府和汝州兩個小州府,其他地方都是藩王的天下!

明初統計,河南的總耕地麵積才一百多萬頃,而這些藩王,每人手裏最少都有數萬頃耕地,像潞王,剛就藩時就有封地四萬頃,後麵不斷通過兼並和接受投獻,整個衛輝府的耕地十有八九都歸入其名下;又比如福王,剛就藩時就有封地兩萬頃,他兼並土地更加瘋狂,不但是洛陽周邊,他的手甚至伸到了湖廣和四川!

當然,這兩位都是萬曆年間分封的,明神宗有點任性胡來,給自己的兄弟和兒子分封土地的時候不管不顧,動不動就是幾萬頃,其實明初的時候還沒這麽厲害,就算是親王封地也隻有幾千頃,但是,架不住這些人能生啊。

比如開封府的周王,第一任周王可不得了,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親兄弟,這裏所謂的親兄弟是指不但同父,而且同母,所以,明成祖上位之後,他風光無限,封地一擴再擴,而且他的兒子也都獲得了分封。

他有多少兒子呢,他總共有十五個兒子,除了嫡長子繼承周王之位,其他子嗣分別被封為汝南王、順陽王、祥符王、新安王、永寧王、汝陽王、鎮平王、宜陽王、遂平王、封邱王、羅山王、內鄉王、胙成王、固始王。

他還有十個女兒,分別被分封為儀封郡主、蘭陽郡主、信陽郡主、南陽郡主、永城郡主、滎陽郡主、新鄉郡主、寧陵郡主、宜安郡主、陳留郡主。

這一大家子,半個河南都成了他們的天下,光周王府一係,兼並的土地就達到了幾十萬頃!

這還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這些皇室宗親不但名下的土地不用交一分一厘的稅,朝廷每年還要給他們發放祿米,這所謂的祿米就跟官員的俸祿一般,年年發放,但是,他們的俸祿卻比官員高的多。

按朱元璋定下的規矩,皇室宗親爵位是依次遞減的,比如,父親是親王,他的兒子就全部封為郡王,父親是郡王,他的兒子就全部封為鎮國將軍,以此類推,朱元璋共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定下了八等爵位,分別是: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

朱元璋也是從小窮怕了,餓怕了,生怕他的子孫後代跟他一樣挨餓,為了防止自己的子孫後代挨餓,他給這些爵位都定下了祿米,也就是說,這些人什麽事都不用幹,每年都能獲取驚人的俸祿。

這個俸祿的標準是:親王每年祿米一萬石,郡王每年祿米兩千石,鎮國將軍每年祿米一千石,輔國將軍每年祿米八百石,奉國將軍每年祿米六百石,鎮國中尉每年祿米五百石,輔國中尉每年祿米四百石,奉國中尉每年祿米三百石。

這個標準,以明初的情況而論,應該不算多,因為那個時候,整個大明朝廷的稅賦就達到了四百多萬石,而朱元璋總共才二十六個兒子,不到一百個孫子,也就是說,他皇室一族所享用的稅賦還不到整個大明稅賦的一成,這個比例的確不算高。

但是,這裏麵有個簡單的數學問題,那就是乘法,朱元璋要是學過乘法,估計就不會定下這麽荒唐的政策了。

為什麽這麽說呢?

因為,他如果會乘法,簡單的算一下就能明白,他這麽搞遲早是要亡國的。

很簡單一個問題,他的後代如果都跟他生育能力差不多,那就恐怖了,他能生出二十多個兒子,他二十多個兒子就能給他生出四百多個孫子,他四百多個孫子就能給他伸出八千多個曾孫,八千再乘以二十,再乘以二十......。

這個數量有多恐怖,他壓根就沒想過,他的子孫後代這麽繁衍下去,整個大明承擔的起嗎?

很不幸,大明根本就承擔不起,嘉靖時期,監察禦史林潤就統計過,天下財賦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各處王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不啻倍之,如山西,存留米一百五十二萬石,而祿米三百一十二萬石;河南,存留米八十四萬三千石,而祿米一百九十二萬石。

這個數據很明顯能說明問題,大明發展的速度壓根就跟不上皇室宗親的繁衍速度,到嘉靖年間,大明的稅賦收入增加了將近兩倍,但是皇室宗親的祿米卻增加了二十倍,所以朝廷能支配的稅賦不增反減!

嘉靖朝還隻能算是一個分水嶺,大明的稅賦兩百餘年才增加了兩倍,但皇室宗親的祿米兩百餘年卻增加了二十倍,這又是個簡單的數學題,再過一百年會怎麽樣?

一切正常的話,再過一百年,大明所有稅賦剛剛夠支付皇室宗親的祿米!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朱元璋怕自己的子孫後代會沒飯吃,會挨餓,卻不想想,老百姓該怎麽活。

所有稅賦全部支付皇室宗親的祿米了,所有土地全部被皇室宗親兼並了,老百姓該怎麽活?

當然,如果風調雨順,老百姓應該勉強還能活,因為皇室宗親不可能自己去種地,他們總要雇傭佃農去種地,要讓佃農給他們種地賺錢,就不能把佃農餓死,因為佃農全餓死了就沒人給他們種地了,這麽簡單的問題他們應該還是想的到的,所以,在沒遭受大規模自然災害的時候,大明各地還是比較平靜的,佃農雖然累,雖然沒有積蓄,但勉強還有飯吃,還能活下去,這種情況下他們是不大可能造反的。

但是,一旦遭受天災,那就不好說了。

這個時候,如果皇室宗親能再聰明一點,拿出一部分糧食來賑濟災民,或許還不會有什麽事,各地藩王卻偏偏都信了福王朱常洵的邪,不但不拿出糧食來賑濟災民,還不減一分一厘的租賦!

所以,當農民軍倉皇逃竄到河南的時候,很快便發現,他們來對地方了,這裏就是他們的福地,這裏的老百姓已經被逼的走投無路,瀕臨造反的邊緣了,他們這一來,頓時如同星火掉進了幹枯的原野,一發而不可收拾。

他們才逃到開封府,在黃河北岸延津、陽武、封丘三縣竄了一圈,隊伍又擴充到十餘萬人,這裏的老百姓實在是被壓迫狠了,一看到農民軍打土豪分糧食,便毫不猶豫的加入進來,短短幾個月,三十六營便招募到將近五萬步卒!

這個時候,農民軍內部又出現了分歧,有人建議渡過黃河,直取開封府,徹底擺脫後麵的追兵,也有人建議向西進發,直奔洛陽,幹掉福王這個富甲天下的藩王,搶奪足夠的銀子和糧食,擴充實力。

這次,王自用再沒魯莽行事,他誰的建議都沒聽,而是派出斥候,扮成流民,四處打探情況。

結果,情況卻不容樂觀。

開封曆來是河南重鎮,又是周王府所在,附近更有宣武衛、河南左護衛、河南中護衛、河南右護衛等衛所,一旦跑去進攻,那簡直是捅馬蜂窩了,幾萬屯衛都能打的他們屁滾尿流。

洛陽也不好打,附近有函穀關、龍門關、大穀關、孟津關、平津關等雄關扼守,更有洛陽衛、河南衛、弘農衛等衛所駐紮,再加上洛陽原本就是十三朝古都,城高壕深,他們現在這點人馬壓根就不夠看。

開封不能去,洛陽不能去,回頭去衛輝府、彰德府和大名府更是尋死,怎麽辦呢?

王自用發現,四麵八方,唯有開封府西北方向,洛陽與衛輝府之間的懷慶府可去,因為那裏就一個懷慶衛,而且正好背靠太行、王屋二山與山西搭界,實在被官兵追急了,竄進太行山也好,竄進王屋山也好,官兵都拿他們無可奈何!

王自用把這想法跟三十六營首領一說,頓時獲得一致讚同,這會兒張獻忠因大名府之敗說話已經沒了原來的底氣,李自成又沒有什麽話語權,壓根就沒什麽人跟他唱反調,所以,農民軍三十六營很快便齊集人馬,直撲懷慶府。

這下可把懷慶城裏的鄭王府一係給嚇壞了,因為鄭王府這一係並不是什麽好鳥,第一代鄭王朱瞻埈就以個性暴戾著稱,就藩之後經常將人活活杖死,搞得明英宗沒有辦法隻能派禦史周瑛去給當他的王府長史,他的行為稍有收斂,要他不是仁宗朱高熾之子,英宗的親叔叔,估計他早就被廢了。

後麵曆代鄭王都不是省油的燈,經常犯事被賜書訓斥,到了這一代鄭王朱翊鐸更是多行不法,對人薄情寡恩,其兄弟朱翊鍾更是私自販賣奴隸,根本不把老百姓當人!

這麽一家子,作惡多端,搞的民怨沸騰,這會兒聽說反賊來了,自然嚇得要死。

因此,朱翊鐸下令,所有親族全部退回懷慶府城,懷慶衛所有屯衛全部集結在懷慶府城駐守,不得派一兵一卒去支援其他縣城!

這下農民軍簡直如入無人之境,沿途縣城原本就鄭王府一係勢力最大,這會兒他們全部帶著家丁護院縮回懷慶府城去了,原本就沒什麽防禦力的縣城更是雪上加霜,再加上老百姓都被鄭王府一係欺壓過甚壓根就不願守城,所以,農民軍所到之處根本就沒遇到什麽抵抗。

不到一個月,武陟、溫縣、河內、修武相繼被農民軍拿下,懷慶府東部簡直成了農民軍的天下。

原本那些依附鄭王府欺壓老百姓的貪官汙吏、土豪鄉紳紛紛被農民軍拖出來砍了,他們囤積的糧食也被農民軍搶掠一空,大部分用來做軍糧,少部分用來賑濟災民,一時之間,整個懷慶府的老百姓欣喜若狂,紛紛加入農民軍,打土豪,分糧食,搞的不亦樂乎。

此時,懷慶府裏的消息也被王自用探知,好家夥,幾千屯衛再加上幾千王府一係親王府、郡王府、鎮國將軍府、輔國將軍府等等各府的家丁護院,整個懷慶府的城牆上簡直布滿了人,一個小小的府城足有上萬人駐守。

他們可是在大名府吃了個天大的虧,三十六營兵強馬壯,二十餘萬大軍硬是沒攻下一個大名府城,還被官兵偷偷包圍,殺了個屁滾尿流,損失了一大半人馬。

這會兒,說什麽他們也不會去進攻懷慶府城了,他愛守就讓他們去守著吧,所有守備力量都集中在懷慶府城也好,其他地方防守就薄弱了,正是發展的大好時機。

於是乎,王自用直接揮軍繞過懷慶府城,拿下了西邊的孟縣和濟源,至此,整個懷慶府,除了府城其他地方都被農民軍占領,投奔而來的老百姓越來越多,很快,農民軍便恢複到二十餘萬之巨,形勢一片大好。

當然,這二十餘萬水分很大,除了一開始從大名府逃竄出來的十餘萬老兵,其他都是剛放下鋤頭的農民,別說攻城作戰了,就連行軍紮營都是亂哄哄的,完全沒一點章法。

王自用幹脆將農民軍一分,命高迎祥部駐守修武、張獻忠部駐守武陟、羅汝才駐守溫縣、劉國能和李萬慶駐守河內、革左五營駐守孟縣,而他則率領其他小頭領駐守濟源,大家好好招兵,好好操練,準備抵禦官兵的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