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為什麽要如此巴結討好曹化淳呢?

很簡單,因為他曾細細回想腦海中關於明朝曆史,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那就是,大明的起起伏伏竟然跟太監有莫大的關係。

細數大明朝將近三百年的曆史就會發現:

皇帝獨裁,大明發展的好好的;

文官當權,大明也發展的好好的;

太監全力配合皇帝又或是文官治理國家,大明還是發展的好好的;

但是,一旦太監獨攬朝政,那大明絕對要經曆一場浩劫,禍害甚至能延綿幾十年!

像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可以說是一個獨裁皇帝,他是相當忌諱太監幹政的,鑒於前朝宦官亂政的教訓,他對宦官管理特別嚴格,不讓宦官認字,不讓宦官作外臣,不讓宦官穿官服,不讓宦官品級超四品等等等等。

規定完那麽多規定後,他還在宮門口掛起一塊三尺高的鐵牌,刻著“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

所以,洪武一朝,太監都蹦躂不起來,再加上朱元璋也算是個有本事的皇帝,所以,老百姓過的日子越過越好,史稱“洪武之治”。

接下來,明成祖朱棣就有點壞規矩了,因為他是篡位當上的皇帝,所以很多外臣他不相信,很多秘密的事,也隻能讓內臣來幹。

於是,永樂朝出現了一個很有名的太監,鄭和。

按鄭和的資曆,他要幹政甚至是當權其實並不難,因為他少年時便轉入燕王府伺候朱棣,可以說他是在朱棣身邊長大的,朱棣對他是相當信任的。

更重要的,他還跟隨成祖皇帝朱棣參加了“靖難之役”,出生入死,轉戰南北,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此,成祖皇帝甚至專門授予鄭和“欽差總兵太監”的軍銜,可見成祖皇帝對他的看重。

還好,鄭和不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太監,他對明成祖相當的忠心,成祖皇帝要他幹什麽,他就幹什麽,絕對不打折扣。

於是,就有了流傳青史的“鄭和下西洋”,他成為曆史上有名的航海家、外交家,為大明的外交、外貿、甚至是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大明也呈現出難得的“永樂盛世”。

接下來的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兩朝,還是沒有太監幹政,因為這個時候一心撲在外交和航海事業上的鄭和還在,其他小太監,沒人能踩著他出頭。

宣宗和仁宗重用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使大明的國力達到了極盛,史稱“仁宣之治”。

連續經過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大明可以說國富民強,天下無敵,按道理接下來應該能安享最少幾十年的太平盛世,可惜,接下來的明英宗朱祁鎮忘了太祖朱元璋的警告,重用太監王振!

這王振一上台,立馬把太祖朱元璋掛在宮門口刻著“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的鐵牌摘下來,砸了個稀碎,以此來宣布,大明朝的太監雄起了!

他的確雄起了,他勾結內外官僚,誅殺正直官員,專橫跋扈,權勢熏天,不可一世,舉朝稱其為“翁父”。

結果,大明卻是痿了。

這個“翁父”差點把大明給瘟了,他慫恿英宗禦駕親征,又指揮大軍到處亂竄,二十萬明軍被幾萬瓦刺騎兵殺的屁滾尿流,一百多名隨駕從征的文臣武將全部戰死沙場,就連英宗皇帝都被瓦刺部俘虜了,硬是創造出一個土木堡之變的奇跡。

土木堡之變差點斷送了大明數百年的基業,盛極一時的大明開始陷入急速衰敗中,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四朝都受其影響,朝綱敗壞,民不聊生。

直到明孝宗弘治年,孝宗皇帝朱佑樘罷免奸佞,重用賢能,嚴加節製宦官,在他的治理下大明朝終於有了起色,百姓又開始安居樂業,史稱“弘治中興”。

可惜,好景不長,他兒子明武宗朱厚照又不計教訓,重用宦官劉瑾,這個劉瑾欺上瞞下、黨同伐異、納賄自肥、專擅朝政,作威作福,魚肉百姓,時人稱他為“立皇帝”,武宗為“坐皇帝“。

整個正德朝被他搞得烏煙瘴氣,到處都是叛亂和民變,外寇也乘機開始入侵,好不容易經過弘治中興緩過一口氣來的大明又被他整的民不聊生,禍亂一直延續到後麵的嘉靖和隆慶兩朝。

到了隆慶開關之後,大明總算慢慢恢複了一點元氣,這個時候又出了個有名的太監馮保,不過這個馮保卻不專權,反而與張居正配合,推行新政,大明因此走上中興之路,史稱“萬曆中興”

後麵出現了國本之爭,明神宗對大臣極度不滿,開始耍脾氣,以連續不上朝作為報複,整日在深宮中不理政事,以致朝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

但是,這一時期,先後出現了西北哱拜之亂,西南播州之亂,東瀛大軍入侵朝鮮,大明連年大戰,卻場場都獲得了勝利,不得不說,文臣爭是爭,但還記得國家安危,宦官卻是隻為爭權奪利,完全不顧國家安危。

像後麵明熹宗天啟年間的魏忠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為了爭權,肆意誅殺異己,以致朝政混亂,內憂外患不斷。

他爭權的確爭贏了,到天啟後期,整個朝廷幾乎全是閹黨,世人都隻知有九千歲,不知有皇上了。

但是,大明卻完蛋了,緊接著,崇禎朝,大明亡國!

當然,大明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完全歸咎於他一個人,但是,不可否認,正是因為他禍亂朝綱,誅殺異己,將正直的文官幾乎殺了個精光,才造成了後麵崇禎朝無能臣可用,再加上天災不斷,戰禍連連,大明這次沒能再撐過去,轟然倒坍了。

縱觀整個大明朝的曆史可以看出來,太監的確可以左右大明朝的發展。

正直忠誠的賢宦與皇帝又或文臣配合,可以促進大明的發展,永樂盛世的鄭和和萬曆中興的馮保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專橫跋扈的奸宦一旦獨攬大權,大明不死也得脫層皮,正統朝的王振、正德朝的劉瑾和天啟朝的魏忠賢都是很明顯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