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不屑理會化外之地,熊文燦則不傻,他知道語言不僅僅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種統治工具,在潛移默化中增加了民族認同感,也使得統治階級更加容易得去統治一個國家。
顏常武複信,用上了朝鮮之例來解釋。
原來在公元15世紀之前,韓語隻有語言沒有文字,以漢字為書寫文字。但朝鮮古代社會等級森嚴。能夠學習和使用漢字的多是貴族階層,普通民眾多為文盲。朝鮮王朝第四代大王世宗大王以“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為此憫然。新製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耳。”為由命令鄭麟趾、申叔舟、崔恒、成三問等一批優秀學者,在多年研究朝鮮語的音韻和一些外國文字的基礎上,這期間朝鮮學者曾幾十次前來中國明朝進行關於音律學的研究。
1443年朝鮮公布了創製的文字,稱為“訓民正音”,意為“教百姓以正確字音”。
瞧,世宗大王說了“……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說得很清楚,給愚民用的語言文字,其又可稱為“諺文”,即俗語,乃小民用語也!
“……台灣衛如朝鮮一樣,上流社會用繁體,民間用簡體,兩體並用,巡撫大人不必過慮!”以此進行搪塞。
同時,顏常武吐槽說起了他所受到的委屈:“……我也欲讓台灣衛民眾受聖人之教,然則大明讀書人多不理會我,既不給我麵子,我就另作他法,方便我台灣衛民眾之間交流。”
接到了顏常武的複信,熊文燦再來一信,要顏常武不可忘本,不可低俗,汝畢竟是大明官員,豈可與凡夫俗子混為一體!
顏常武再度複信,表示虛心接受。
但堅決推行簡體字!
當大家都識字了,那些讀書人還可以矜持自傲?
到了滿街都是大學生,碩士多如狗,博士都不能抖三抖的時候,讀書識字隻是一種基本的技能,再也無法驕傲起來。
……
熊文燦接到顏常武的兩信,深深地歎氣,知道東南府與大明漸行漸遠了。
先不論內容,在信中他自稱都是“我”,而在閩省任何一個實職官員給熊文燦寫信都是自稱“下官”!
可是他能拿東南府怎麽著,福建水師試探東南府,給東南府下達命令,要他們某日派兩條巡航艦到中左所(廈門港)接受檢閱,東南府置若罔聞。
對於大明官場來的公文,都是不理不睬,自成體係。
東南府從來沒給他們的官兵換上明朝衣袍,穿的都是他們的“軍裝”,頂多需要到大明公幹時才換上明朝官衣
熊文燦隻能自我安慰,相比於朝鮮文字,簡體字隻是繁體字的筆劃少寫,終究不脫繁體字的底子。
嗯,東南府的簡體字,還是有點水平,比方說這個“國”字,框中有玉,為國,玉是好的,國家美好!
熊文燦心中一凜,搞不好這簡體字,真的可能取代繁體字了。
……
除開小學教育,東南府的職教蓬勃發展,有工程建築學院、醫科、農工商學、航海學院、海軍學院五大專業興起,同時建立起“國學研究院”以充門麵,論語、四書五經一樣還是要教,忠孝仁義是中國人的文明傳承,萬萬不能丟掉。
琴棋書畫,茶藝什麽的,都要發揚光大。
顏常武有了官身,比起以往讀書人不甩他的境遇要好上許多,隻要花錢,終究還是能夠找人來幫助他幹活。
再有“西學”,大量招募西人教師,把他們的科學理論、文史哲等分科辦法,還有那數學、幾何學、化學、物理學,都盡數請西人教師前來教授。
興建大圖書館,收藏西方典籍,同時到大明去買書、抄書,重點以北方和江南為主,這項工作長期開展。
……
顏常武啟動小學教育和推動職教發展上天,東南府高層們之心落地。
首席執行官陳衷紀認為文武之道,一張一馳,過往顏常武專注兵事,軍隊強大,但失之於剛硬,不可持久。
現在有了文事,則東南府基業大鼎第一腳為武,第二腳為文柱定。
第三腳則是顏常武的兩個妾侍雙兒和顏張氏雙雙產子,顏家有後,則東南府不怕無繼承人,如此三腳鼎立,東南府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