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九一八事變(十)

“娘希匹。”

剛剛從永綏號軍艦下來的蔣校長,看到九一八事變的消息,臉上露出憤怒的表情。蔣校長是有野心的人,他知道自己麵臨的壓力。

東北三省看似是統一了,但是中央的政令,根本就無法在東三省實施,張學良的易幟,不過是名義上麵的。如果有人把張學良看成單純的人,那麽可是大錯特錯了。

張學良有自己的打算,至於他想要幹什麽,或許隻有他自己才清楚。

不過此刻的蔣校長,卻是內憂外患,苦不堪言了。

粵係的陳濟棠和汪精衛聯合一起,想要奪取蔣校長的權,北方的石友三更是不老實,想要趁機造反。

日本人在這個時候動手,無疑是算準了國民政府的軟肋。

“張學良那裏怎麽樣做的。”蔣校長看著一旁的王世和,嚴肅的詢問道。

“校長,根據情報來看,張學良是下達的不抵抗命令。”王世和急忙的回答著說。

蔣校長緊緊皺起來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了,雖然他沒有給張學良下達不抵抗的命令,但是蔣校長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在這個時候和日本人開戰的。

“張漢卿不是簡單的人物,這次他做的倒是聰明的很。”蔣校長冷冷的說了一句。

很多人認為,東北是張學良根基所在,張學良是無論如何都不敢丟棄東北的,這似乎也成為蔣校長命令張學良不抵抗的原因之一。

不過對於此時的民國軍閥來說,他們最重要的是什麽?是地盤?根本就不可能,地盤沒有了,可以在爭取,隻要手上有兵,什麽東西早晚都可以得到的。

如果張學良在東北和日軍開戰,那麽一旦東北軍損失慘重,即便是張學良守住了東北,那麽沒有強大東北軍的張學良,怎麽坐穩東北王的椅子。

相反隻要張學良保住了東北軍,那麽張學良無論是在哪裏,都是一方霸主。隻要有東北軍在,那麽張學良的位置就不會有改變。

“總司令,南京發來急電。”一名參謀拿著電文走了過來,看著蔣校長說。

蔣校長接過參謀手上的電文,仔細的查看了起來,剛剛看了幾行字,蔣校長的臉上,就露出不悅的表情了。

“孫輔國簡直就在胡鬧,東北張學良都不願意抵抗,他這樣做算怎麽回事?”蔣校長把電文扔到了地上,臉上露出憤怒的表情。

孫興華派遣的甘肅抗日先遣隊,是蔣校長不願意看到的。按照蔣校長的意思,既然張學良都不願意在東北實施抵抗,那麽關內的任何部隊,根本就沒有必要增援過去。

甚至在蔣校長的心裏,他是願意張學良去抵抗的,因為那樣的話,對蔣校長威脅最大的東北軍,就會受到重大的損失。

現在孫興華派遣抗日先遣隊到東北進行抵抗,這一點是蔣校長不願意看到的。他不願意就此觸怒了日本人,因為他清楚一點,現在和日本開戰,中國是肯定要失敗的。

“校長,該如何答複南京?”王世和低聲詢問道。

蔣校長搖搖頭,始終都沒有說什麽。這個時候的蔣校長,無疑是聰明的,一旦他下達任何的命令,都會給人留下話柄,成為將來指責他的證據。

而外界一直聲稱蔣校長自九一八事變後,接連給張學良發了十幾份的不抵抗電文,如果蔣校長真的發過這樣的電文,張學良早就拿出來證明自己的清白了。

1931年九月二十日。

天色剛剛大亮,火紅的太陽緩緩從東方升起。

一架架的射日戰鬥機,在武都縣機場起飛,朝著北方行駛。

大概在早上七點的時候,寧夏省的天空之中,出現了龐大的機群。

一架架的飛機,在射日戰鬥機的護送下,開始從寧夏省的天空之中穿過,朝著武都縣行駛。

早在九一八之前,孫興華就在天水,蘭州再次修築了機場。

而射日戰鬥機護送的機群,就是從東北飛過來的飛機,這些飛機不是很多,隻有五六十架,但是對於孫興華來說,五六十架的飛機,遠遠不如飛機上麵的駕駛員。

東北軍空軍在孫衛華等人的掩護下,已經可以安全的起飛了,大部分的飛機駕駛員,都駕駛著飛機,前往北平待命,隻有這一小部分的飛機,陪伴著陸軍戰鬥到最後一刻。

他們投奔孫興華,是因為孫興華給了他們張學良無法承諾的命令,那就是讓他們駕駛飛機,飛到東北的上空和日軍進行作戰!

上午八點,東北軍空軍在天水機場降落,駐守在天水的黨軍第三旅少將旅長馬仲英,則是代表孫興華,迎接這些東北軍空軍人員。

為了給東北軍空軍人員最體貼的照顧,孫興華對這批空軍不做任何的整編,所有人員都按照原來的職務留用,隻不過他們的番號,由東北軍空軍,改成了黨軍空軍。

在東北軍空軍降落之後,天水機場的地勤人員,隨即對飛機進行補充、檢測,因為在不久之後,這些飛機還要進行起飛,趕赴東北參加作戰。

而在沈陽的陸軍部隊,在孫衛華的帶領下,已經開始集結,準備撤離沈陽。

東北軍的官兵,到了此刻隻有三百多人了,東北軍上校團長陳克強,也是一身的傷痕,鮮血已經將他的軍服染紅。

黨軍部隊一個連,戰鬥到此刻,隻有二十人,其中五人輕傷,一位連長,三位排長全部戰死,負責指揮這二十多人的是中尉副連長,他的身體上,已經被紗布裹得十分嚴實,可是即便是這樣,仍然有鮮血不斷的從紗布之中滲透出來。

除了這三百多人,還有一千多名青年,願意跟隨部隊一起突圍出去,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麽,也清楚自己的選擇是什麽。

告別了爹娘,踏上未知的道路。

也許他們那顆年輕的心,怎麽樣都無法接受亡國奴這三個字的打擊。他們寧願拿起槍支,戰死在自己家鄉的土地上麵,也不願意低著頭,苟延殘喘的活在日本人的奴役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