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適應“新常態”,促進新發展——準確把握中國經濟新常態
◇ 科學認識新常態
◇ 辯證看待新常態
◇ 積極適應新常態
要論摘編
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範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其負麵影響。
——《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強調:深化改革發揮優勢創新思路統籌兼顧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人民日報》2014年5月11日
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習近平:《謀求持久發展共築亞太夢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2014年11月9日,國家會議中心)》, 《人民日報》2014年11月10日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人民日報》2014年12月12日
在反映2014年中國經濟運行狀況的諸多詞匯中,“新常態”無疑最具代表性。籠統地說,新常態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我們要全麵深化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科學認識新常態,辯證看待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
科學認識新常態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2014年11月9日,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常態”的主要特征進行了具體闡述。2014年12月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認識新常
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籠統地說,新常態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新常態的“新” 字,表明現階段的經濟發展不同以往,新常態的“常”字,表明這樣的經濟發展階段是相對穩定的,會持續一個較長的時期。
(一)科學認識新常態,必須理解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是客觀經濟規律作用使然
第一,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外部需求出現常態萎縮。支撐我國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因為走外向型經濟發展道路。但在新的曆史發展階段,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呈現出“總量需求增長緩慢、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的特征,使得我國的外部需求出現常態性萎縮,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外需環境已不複存在。
第二,創新驅動競爭更為激烈,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滯後。當前,第三次工業革命正迎麵走來,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力圖搶占未來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製高點,這些新挑戰倒逼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要加快向創新驅動型轉換。但我國過度行政化的科技資源配置方式,導致科技資源浪費嚴重,很多產業競爭力不強、核心技術受製於他人,需要我們主動放慢經濟增長速度,為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騰出空間、留出時間。
第三,傳統人口紅利逐漸減少,資源環境約束正在加強。我國的經濟增長結構正在發生曆史性變化。目前,東部發達地區的勞動力供給短缺情況更加明顯,“劉易斯拐點”正在到來,帶動外向型經濟的傳統人口紅利正在逐步減弱。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過度依靠投資和外需的經濟增長模式,已使得能源、資源、環境的製約影響越來越明顯,重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壓力不斷加大,要素的邊際供給增量已難以支撐傳統的經濟高速發展路子,這也在客觀上促使中國經濟逐步回落到一個新的平穩增長區間。
第四,麵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挑戰,改革紅利有待強力釋放。2013年,我國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已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當前正處於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曆史階段,今後必須逐步調整高速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尋求新的增長動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改革與發展紅利的全民共享。
(二)科學認識新常態,必須全麵把握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具體特征
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曆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
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采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曆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湧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範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製機製。
◇ 2000—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率一覽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麵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麵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麵把握總供求關係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