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百十餘城徒步行,五十三參善財童!

寒山大師長歎一聲,說道:“今時興盛,便是未來衰敗之景。非是我杞人憂天,而是我似已看到,萬千佛寺道觀,一朝毀於一旦。”

寒山大師看起來有些悲觀,師子玄也不知該如何應答,隻能安慰一句:“盛衰乃因律循環,天道如此,大師莫要掛懷。樂觀才是正理。”

寒山大師笑道:“貧僧沒有悲觀,隻是一時感歎罷了。多言了。今天請小友前來,一是多謝小友布施,二來也想與小友結個善緣。小友若是有什麽困惑不解之處,不妨直言。貧僧若是有什麽能幫助你的地方,一定盡力而為。”

師子玄心中一動,忽然誠懇問道:“大師。我的確有一個疑惑難解。”

“小友請說。”寒山大師做聆聽狀。

師子玄問道:“修行至真人,應醒前生種種。但我前世難明,便難得道果圓滿。大師可知這是怎麽回事?是否可助我圓滿果實?”

寒山大師微微驚訝道:“我觀小友已有真人修為,卻沒有堪破前生?”

師子玄道:“非是不能明見,而是所見皆空,皆是空白。”

寒山大師問道:“前生空無,便是最初的靈光。此為元始。但如今世間,大概隻有天地生養,自性而成之靈,才會有此異狀。你是否是天地生養而成?”

師子玄道:“天地生養的確。無父無母也是。從師姓,但並非一切空無。仍有光怪陸離的混亂記憶。在元神之中留影常駐。”

寒山大師也露出驚訝的神色,想了半天。便問道:“貧僧冒昧問一句,小友修行多少年頭?”

師子玄道:“從入道至今,三十餘年。”

寒山大師點頭道:“正法修行,緩緩而行。三十年小成,六十年大成。九十知法界家鄉,百歲情懷在心,天地同心同一,仙道成。佛果得。小友如今不過三十餘年,就有大成之境。卻是走了一條勇猛精進的道路。”

頓了頓,寒山大師又問道:“小友困惑。我不敢妄言,為何你不去請教你的傳法上師?”

師子玄道:“師父難見。三十年才有一麵之緣。”

寒山大師又道:“人不可見。神可見!”

寒山大師說的是什麽意思?

很簡單。意思就是說,師子玄這個“人”,想要見祖師。必須要等到指月玄光洞開大法會時,才能有緣見祖師一麵。但他的元神卻可不受地域時空所限。

這裏說一下何為“元神出遊”。

世間常說。元神出遊。大多會理解成為,自己的元神離開了自己的身器鼎爐,變成一團無形之物,遊**這個世間。

其實不是這樣的。

那是神識化傳離體,出己身遠遊。可以理解成,自己的識神從身體轉移到用法力塑造出來的一個容器。借此離體遊走。

這可以稱為神識化傳之身,稱化傳身,稱陰身,光陰身。都可以,法力盡了之時。此身消散。若及時收回,神識之中可知此身所見所聞。但若不及時收回。對於修行人本身沒什麽影響。但法力散盡,則此身所見所知,本尊也不會知曉。

而元神則不一樣。

他無所謂出遊與不出。

它就在那裏,無所謂動靜的概念。

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不會束縛它。

古往今來,有很多人會說,他一場大夢,忽然夢見了幾千年前,或是幾千年後的事情。醒來後,說的煞有介事,好似真的見到過一樣。而流書後世,後世人一一印證,竟然分毫不差!

這是怎麽回事?仙佛說後來世,尚隻是在推演之中。這人又怎麽會做到?

這就是元神遊動今古。很奇怪,很玄妙,常人的見知解釋不了。但他的確存在,古往今來野史筆記之中,不乏有這樣的例子。

修行人想“元神出遊”,也是在定靜之中,運元神觀照,想去何處,去何地。無需遊走。一念之間,就可到達。

無距之距,神遊一念之間。就是如此玄妙。能行何處,行多遠。受製於自身的道行修為,法力高深,和自身的見知都有關係。

師子玄如今已有真人修為,已經可以元神出遊。但所行很有限。不過若想要一念回轉指月玄光洞,元神之中參見祖師,還是可以做到的。

但師子玄很無奈的說道:“見與不見,並無分別。師父隻有一句話,行路慎行。日後自見分曉。不可說,莫能說。”

寒山大師聞言笑道:“原來如此。先問一句,小友下山之時,令師是如何說的?”

師子玄想了想,說道:“師父隻說了世間行走戒律。要我離山之後,過千山萬水,如此才能圓滿道心。”

寒山大師道:“那你曆山水幾何?”

師子玄道:“我下山不久,尚不足百數。”

寒山大師忽然哈哈大笑。

師子玄道:“大師因何發笑?”

寒山大師笑道:“小友還真是聽老師話的好徒弟。千山萬水,真的隻是‘千山萬水’嗎?”

師子玄微微一怔,疑惑道:“大師的意思是?”

寒山大師道:“世間處處不是山,行路何處無山水?這世間眾生,哪一個不是山水生養,又何人不是山水?”

師子玄聞言,頓覺豁然開朗,不由脫口而出道:“原來師父的意思,不隻是要我遊曆山水,而是要見這世間種種生靈之相!”

寒山大師點頭道:“是。小友,你知道為何輪回世間最苦。修行有成,歸天法界之人,超脫輪回之後,往往又會化身入世行走嗎?”

師子玄道:“不是度化眾生嗎?”

寒山大師搖頭道:“度化眾生,是願。是心。超脫之人,可以有慈悲心。可以有普渡心。但沒有也是一樣,尋個自在逍遙,也大有人在。但他們依舊在世間行走。”

師子玄想了想,說道:“是為了修行嗎?”

寒山大師點頭道:“正是如此。上歸法界。得自在逍遙。但修行並非至此而停。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法界虛空,不生不死,一切隨心化傳之地。雖是逍遙清淨之地。但想要精進修為,卻很難。而紅塵世間。善惡百態,種種變化萬千。雖是惡地,但能出淤泥而不染,守住道心,曆世修行,這更得精進。”

師子玄道:“原來如此。大師,那我該怎麽做?”

師子玄虛心請教道。

寒山大師道:“道友可曾聽說過。我佛門大士觀世音身側,有個脅侍童子,名號善財?”

師子玄點頭道:“略有所聞。”

寒山大師道:“昔日這位童子,乃是福德城中,五百童子之一。因出生之時,地湧無數金錢財寶。故稱善財童。這善財童,家境富裕。但萬貫家財並不能讓他感到滿足,反而因此生出困惑。聽人說起修行之道。便想入道修行,尋求人生真諦。

為了尋找人生的真諦,他便散盡家財。供養布施他人。而自己四處求學,尋道訪名師。而這童子機緣不小。遇見了文殊師利。善財童子虛心向文殊師利請教,該如何修行。文殊師利告訴他,想要修行奉行,很簡單,就去參訪善知識,從他們的身上,學習他們的長處。

善財童子麵露難色,說自己並無能力分辨善惡,這該怎麽辦?該去哪裏尋找善知識?

文殊師利說道,人人皆可是善知識,但人無完人,都有缺陷。參訪之時,應去吸取他們的長處,好的品德。但不要去批判他們的缺點,錯處,如此才是參訪的要義。

這位善財童子聽了,便聽從文殊師利的話,開始了自己的參訪旅行。

如此,這位善財童子一路長行,過大海,上刀山,去龍宮,訪真仙,詢佛祖,拜訪老者,商人,天神,等等,遊曆了一百餘城,共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如此修行圓滿。”

師子玄尚是第一次聽到這段故事,不由好奇問道:“後來呢?”

寒山大師笑道:“後來就如小友所知。這位善財童子,隨觀音大士,行走世間,利樂有情眾生。”

師子玄聞言,卻沉思不語。

許久之後,說道:“大師的意思,是要我效仿這位童子,參訪世間善知識?”

寒山大師微微一笑,正要開口之時,忽然聽道一個冷冷的聲音傳來:“世間哪有那麽多的善知識?老和尚你這是誆人騙人,說什麽鬼話?”

師子玄回頭一看,嘿!元清小道童不知什麽時候,進了殿中。

寒山大師麵色不變,微微笑道:“這位道友,不知為何說老僧說的是鬼話?”

元清小童子說道:“如何不是鬼話?我問你,這善財童子,是什麽人?所參所訪,又都是什麽人?”

寒山大師眉頭微微一皺,說道:“童子便是童子,做何人說?他所參訪經曆,所參所訪之人,經文之中自有所述,何需我多說?”

元清小童子嘿笑一聲,說道:“大和尚,你不知道。我可知道。讓我來告訴你!這善財童子,來曆可不簡單啊。我不多說,明白的人,自然明白。他參訪之行,看似艱辛。但你知道這五十三位善知識中,有多少是佛菩薩化身點化?一路行來,有多少諸天護法護持?這麽大的福緣,就是一塊臭石頭,都能成道得果。可這裏不是法界,你讓他去這紅塵世間去參訪誰?”

不等寒山大師回答,元清小道童又對師子玄道:“老道友,我也有一個故事說來,你想不想聽一聽?”

師子玄心中哭笑不得,今兒這是怎麽了?這元清小道童說話怎麽這麽衝?

心中疑惑,但還是說道:“洗耳恭聽,請你講來。”

元清小道童看了一眼師子玄,又說了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