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人才問題

三匹馬循著大路,直奔西北。由華陰到鳳翔,一路西行,經渭南、長安、鹹陽、岐山,都是官道大路。這天午牌時光,就已趕到鳳翔。進入東門,大街上就有一家新鳳翔大酒樓,五間門麵,黑底金字大招牌,看上去十分氣派。

聶天桓因康健華說過在鳳翔會麵的,這家酒樓正好在東門頭上,進入城來的第一家,這就朝後麵兩人說道:“二位賢弟,我們就在這一家打尖吧。”三匹馬剛到門口,就有夥計上來拉住了馬頭。

聶天桓關照他好好上料,那夥計看是三位年輕公子,連聲應著“是”,一麵欠身道:“三位公子請高升,牲口自有小的照料。”

聶天桓三人跨進了大門,登上樓梯,隻見偌大一座樓廳,幾乎已有九成座頭,這時一名夥計迎了上來,陪笑道:“公子爺是三位嗎?”

聶天桓目光一轉,早已看到臨街的一張桌上,坐著一個頭簪道髻的藍袍人,那不是康健華還有誰來。心中一喜,指指窗口,說道:“二位賢弟,那不是康健華嗎?”

聶月姑喜道:“果然是康健華,我們快過去。”夥計正嫌那人叫了一盤鹵水花生,獨個兒喝酒,就占了一張桌子,如今聽三位公子的口氣,好像認識他,連忙跟了過去。

聶天桓先走在前麵,走近窗口,就拱著手道:“兄長也在這裏,真是巧極了。”

康健華抬頭看到三人.不覺嗬嗬笑道:“三位也來了,快快請坐。”

三人落坐之後,聶雪華道:“康健華怎麽會到這裏來的?”

康健華眯著醉眼笑道:“你們怎麽會到這裏來的?”

夥計端上三盅茶,放好杯筷,一麵伺候著道:“三位公子要些什麽酒萊?”

聶雪華道:“你去叫廚房把拿手菜揀好的送來就是了。”

夥計連聲應著,又道:“不知三位公子要喝什麽酒?”

康健華揮揮手道:“最好的上就是。”夥計這回沒命的應是,匆匆退下。

康健華喝了口酒,朝聶天桓問道:“你們到鳳翔來,究竟有什麽事嗎?”這是故意問的。

聶天桓道:“晚輩是找大哥的。”

“哦,是聶鬆柏嗎?”

“是的。”

“聽說聶鬆柏在武威?”康健華問道。

“恩。在遼王的手下。”聶天桓道。

夥計陸續送上酒菜,四人也就吃喝起來。飯後,聶月姑問道:“不知康健華你下榻何處?”

康健華一手摸著飄胸黑須,笑道:“我就在這裏遇上你們了,還沒決定去哪裏。”

“那你跟我們去武威怎麽樣?”聶雪華道。

“其實我們隻有去隴西狄道說不定就可以見到聶鬆柏,不過你們真的想去?”康健華問道。

“不錯,我們要去。”聶天桓點點頭。

“武威現在不平靜啊!哦,應該說現在整個西北不平靜,不過去看看我們的遼王也不錯。”康健華想了想道。

聶天桓看了康健華一眼,沒有回到,聶家雖然不是什麽大的家族,但是聶家的家世也不小,楊成風的一些所作所為他還是看不慣。

“好了,我們現在就去找個地方休息,明天好趕路。”聶雪華說道。

“對,對,我們走。”康健華連忙說道。

第二天康健華等人就向西北隴西出發。

……

“哈哈,好,好,蓉蓉你的琴意已經進步了。”呂翔宇哈哈大笑的看著眼前已經成為少婦的謝蓉蓉道。

說著楊成風深情地注視著絕色佳人,隻見佳人如雲秀發上插著一根晶瑩玉簪,綿薄的輕紗掩不住佳人婀娜美妙的曲線,山嵐起伏的胴體若隱若現,嬌挺豐腴的玉峰高聳,纖弱而不失美感的雪腿修長,軀體玲瓏有致、圓潤優美,纖纖細腰僅堪盈盈一握。

“謝殿下誇獎!”謝蓉蓉笑吟吟的來到楊成風的身邊。

楊成風伸手一拉,謝蓉蓉就倒倚在楊成風懷裏,柔聲道:“殿下,你就愛欺負人家滅亡不依了。”

楊成風微笑道:“誰讓蓉蓉你這麽美麗,讓我魂不守舍呢?”

謝蓉蓉那雙美眸似一潭晶瑩泉水,清徹透明,又因被楊成風緊緊摟在懷中而顯得嬌羞含怯,愈發楚楚動人。線條柔美的俏臉也因激動而漲得通紅,鮮紅柔嫩的櫻紅芳唇更是嬌喘細細、低聲呤哦,聽在楊成風耳裏真是膩人銷魂。本欲吻住佳人香滑芳唇的心思轉念間,因舍不得如此婉轉嬌柔的輕語呢喃而付諸東流。

謝蓉蓉玉潤嬌俏的瑤鼻不住地微微聳動,鼻翼顫動間汗澤初露、香息微聞,秀美光滑的下巴和白裏透紅的雙頰,於輕顰淺笑間隱隱形成兩個淺淺梨渦,使絕色佳人顯得溫婉嫵媚之外平添幾分嬌俏天真的**。

“殿下難道今天沒有事情要做嗎?”謝蓉蓉嬌滴滴的問道。

楊成風一手抱起謝蓉蓉,笑道:“有,不過在走之前,讓我好好記住你。”謝蓉蓉俏臉生暈,低聲道:“要……要做什麽啊?”

楊成風緊摟謝蓉蓉,深深一吻,隔著衣物,輕輕搓著她的背部。謝蓉蓉唔嗯幾聲,細聲道:“殿下……很晚了呢。”楊成風靠在她耳邊,輕聲道:“不想要嗎?”謝蓉蓉大羞,低聲嬌嗔:“哪有這樣問的……我……我怎麽說嘛……”

即使已經溫存多次,謝蓉蓉依舊難掩羞赧之情,此時在楊成風撫摸之下,芳心如醉,不自覺地呻吟起來。

楊成風抓住她的睡袍衣襟,輕輕拉向兩旁,展露在眼前的是一對光潔如白瓷的**,楊成風伸出食指,輕觸著那顆引人遐思的突起,柔聲道:“蓉蓉,你的身體最可愛了。”

謝蓉蓉粉臉含羞,歎氣似地嗬了一下。

楊成風讓謝蓉蓉坐在自己腿上,略一低頭,吻了上去。謝蓉蓉玉體輕抖,顫聲道:“殿下……別……啊……嗯嗯……”

楊成風哈哈一笑,“現在就讓我來嚐嚐蓉蓉的美味,哈哈!”

……

宣和十六年六月,楊成風留021、022步兵師協助警備師防守隴西、安定、武都一帶。自己帶013、014、023、024、025步兵師和第二,第三龍騎軍,兩個黑騎、近衛騎兵師,近衛步兵師師返回武威,結束了幾個月的戰爭。

……

回到武威的時候已經是六月中詢,整整三個月的時間,楊成風就完成了一統涼州的計劃,而在武威的許林坤等人也在楊成風消滅方樹梁後就向隴西、安定等地派了大量的官員,當然,這些官員是這幾個月來緊急培養的。

不過在楊成風回到武威後,許林坤就向楊成風抱怨官員的不足。

“殿下,現在你掌握的領地需要大小官員一千多人,而且他們的各種能力要求很高,現在我們自己培養的人根本不夠我們所需要的官員數量,而且他們的能力什麽的都不足,另外由於他們都是軍隊裏出身的,他們在 身上帶有軍隊的作風,對他們的辦事能力有著很大的野心。”

楊成風陷入了沉思,先秦朝以前,大陸上采用分封製,選士也依靠世襲製度。西周時,天子以及諸侯分封天下。周禮之下,社會階級分明。管理國家由天子、諸侯、卿、士分級負責。而各階層按倫常,依照血緣世襲。到了東周,穩定的製度開始崩潰,於是有“客卿”、“食客”等製度以外的人材為各國的國君服務。

到了漢朝,分封製度逐漸被廢,皇帝中央集權得以加強。皇帝為管理國家,需要提拔民間人材。當時采用的是察舉製,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材。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察舉製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雖有連坐製度,但後期逐漸出現地方官員徇私,所薦者不實的現象。

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製,由中央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晉、六朝時沿用此製。九品中正製是察舉製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之權,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員負責。但是,這製度始終是由地方官選拔人才。魏晉時代,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民間人材,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響皇帝的權力。

大秦帝國開國之初,由於天下大亂,世家、士人損失慘重,帝國的太祖皇帝為了取得世家,士人的支持,給了他們大量的優惠政策,同時重新建立太學,培養帝國的人才。

曆朝曆代的太學就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太學之名始於西周。漢代始設於京師。漢武帝時,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武帝建元六年在長安設太學。太學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設五經博士專門講授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宣帝時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當政時又增至三十人。學生稱為“博士弟子”或“太學弟子”。太學初建時為50人,漢昭帝時增至100人,王莽時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賦役的特權。“博士弟子入選”,內由太常負責選擇,外由郡國察舉。武帝還下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係統。太學和郡國學主要是培養統治人民的封建官僚,在帝國建立之初設太學、國子學,兩者同時設立,均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

但是三百年來,無任是太學還是國子學都已經被世家、士人所占據,楊成風是不可能在這兩個部門招募人才的。

怎麽辦,現在的寒門子弟這麽送,根本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

科舉製度

楊成風的腦海中突然冒出這四個字,不錯,就是地球上唐朝的科舉製度。

慢慢的楊成風的腦海中浮現出關於科舉製度的資料,科舉製度的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製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製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隻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隻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隻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隻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讚。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製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製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但是無任是文舉還是武舉都是封建社會最好的人才選拔,特別是由於科舉製度的產生讓世家的影響力下降到了最低。

楊成風心中一喜,轉頭看向許林坤道:“寡人有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