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朋友,他的手機待機屏保上有這幾個字:"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問他為什麽打上這幾個字,他說:它是為了經常提醒自己,不要為暫時的得到而欣喜,不要為暫時的失去而懊惱,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何時候能夠從容淡泊,保持身心愉快。這也算是“座佑銘”了。

其實,他說的這幾句話有很深的道理:暫時的得失是“事”的問題,“放眼量”則是“勢”的問題。謀事,就是做一項具體工作,達成一個具體目標,講究的是戰術。謀勢,就是認清事物發展規律,把握事物發展方向,研究的是戰略。"勢”影響“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個"天”我認為就是"勢"。所以謀事必先謀勢,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

孫中山有一句話:"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句話非常重要,即便是偉人,也不能逆勢而為,曆史自有其規律,隻有順勢而為,才能事半功倍。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但是困難的是如何把握住這個大勢。

中國人做事喜歡講天時、地利、人和,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天時就是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地利就是我們所處的位置,人和就是我們的社會環境。關鍵是要把握住這個發展的大勢。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首先必須要了解所處的大環境。如果沒有今日中國這樣一個坐標係和時代背景,我們在思考和分析很多問題的時候就都沒有了前提條件。而當我們把握好這個背景時,會發現棋局很宏大,視野很廣闊,觀察和思考問題可以很從容。

我們先看個例子:

魯國的某縣缺少縣長,國君請孔子推薦一個學生,孔子推薦了甲,他上任後工作十分努力,事必躬親,廢寢忘食工作了一年,該縣大治。不過,甲卻過度勞累病倒了。於是孔子推薦了另一個學生乙。乙上任後整天彈琴唱歌,日子過得很滋潤,一年下來該縣大治。後來,甲和乙交流一下工作心得,甲說:“你比我強,身體好,有前途。”乙搖搖頭說:"我們的差別不在身體,在於工作方法。你做工作靠自己,可是事情那麽多,個人力量畢竟有限,努力的結果是最終傷害自己的身體;我的方法是調動能人給自己工作,事業越大可調動的人就越多,調動的能人越多事業就越大,於是工作越做越輕鬆。”

甲和乙的對話揭示了領導最核心的問題——領導就是用人,通過別人完成任務。同時它也告訴我們,謀事當先謀勢,有100件事情,一個人都做了,那隻能叫做勤勞,隻是謀事。有100件事情,調動很多人完成好了,就是謀勢。無論是領導者還是普通工作人員,要善於運用自身的權力和非權力因素,發揮思想引導、製度約束、獎懲激勵等手段的作用,造成一種大勢所趨的形勢,形成一種人心所向的局麵,讓大家心悅誠服聽指揮,步調一致向前進。這種局麵和形勢,我們稱之為"勢"。

現在很多理論工作者把“勢”解釋為事物的客觀態勢,因勢利導是一種高明的領導藝術。雖然對勢的解釋各有千秋,但"勢"是我們必須把握和運用的,尤其是領導者。我們可以把勢概括為環境、權力、影響力。第一,"勢"是潮流,是不以人們意誌為轉移的客觀發展趨勢。一個人不論職位高低,權力大小,其領導行為都不得違背曆史的潮流,不得逆勢而行。第二,"勢"是上級領導的支持和信任。特別是在委任製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上級的支持是下級領導施展才能的必要條件。第三,“勢”是群眾的擁護程度,即通常所說的“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一支箭本身沒有力量,但如果置於拉滿的強弓上,則可以傷人於百步之外。一片湖水看上去是靜謐的,但如果決了堤,則奔騰洶湧勢不可擋。謀勢者,善於借勢、造勢、蓄勢、用勢,力之所至,勢如破竹。今天,我們提倡大氣做人,灑脫做事,就應正確把握"勢",才能事半功倍,達到預期的目的。

謀勢可以使人堅定信念。人生就是經營一個個目標,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肯定會有挫折,能夠不為挫折成動,百折不撓,必定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作支撐。這個信念就來自於"勢",來自於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正如《易經》上乾卦上講的潛龍勿用、見龍在田、終日乾乾、或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這就是事物曲折發展的客觀過程,也就是事物發展的大道理,還有小道理。比如,正義最終戰勝邪惡,理性的東西最終勝過非理性東西,知道了這些,就能不為挫折所動,不為困難所累,充滿信心地麵對每一次的挑戰和考驗。

謀勢可以使人從容淡泊。認清了大勢,就能夠處變而不驚,麵對壓製而不愁,不會因一時的不得誌而整天愁容滿麵。

謀勢可以使人正確麵對選擇。人生每時每刻都麵臨著選擇,選擇決定人生的道路。如果能把勢人生大勢,就能順勢而為,而不會逆勢而動。順勢而為,則會旗開得勝,逆勢而動,則會頭破血流。

要謀勢,就必須視野寬廣,胸襟寬闊。

謀勢太重要了。如果我哀愁了、失意了、抑鬱了,就該提醒自己,"莫讓浮雲遮望眼”,要從"勢"上去把握自己。

尤其對於地方的父母官,從政為官,既要為民"謀勢”,更要為民"謀事"。善"謀勢"者,謀天下人所盼之大事,肯"謀事"者,能為老百姓辦具體實事,這才是順了民心,合了民意。

當然,隻局限於"謀勢",那是空想,麵對人生與社會的多變,隻能束手無策;僅僅局限於"謀事",就好比武俠小說裏練外家功夫的高手,到了一個境界後絕難突破。這也正應了一句話:技巧不是萬能的,沒有技巧卻萬萬不能。所以說,謀事必先謀勢。

善謀勢者必成大事

善於下棋的人注重整個局勢,不善於下棋的人隻看到單個棋子的得失,而善於注重從整個局勢考慮問題的人一定會成就一番大事業。

人生天地之間,如果缺乏對萬事萬物的了解和判斷,那麽就難以圖存。趨利避害要度勢在先,否則便是一句空話。事物表現出來的趨向是需要人們仔細觀察和深入思考的。在此容不得主觀臆想和妄下結論,隻有用心體察和反複驗證,才能做到度勢無誤,進而為自己的人生鋪設一條坦途。成功總是從審時度勢開始的。

西漢武帝即位後,下詔推舉賢良之士。董仲舒應召,有人問他說:"先生自辦學堂,誌在育人講學,難道先生的誌向變了嗎?"

董仲舒回答道:"我的誌向是救國救民,未曾有半點改變。先前我教導弟子,乃是誌不得伸所采取的權宜之策,如今新帝誠心求賢,勢已大變,我又怎能無動於衷呢?"

武帝召見了董仲舒,當麵向他說:"得到天下的符號的符命是什麽?災異變亂因何而起?性命壽夭為何不同?"

董仲舒都一一作了回答。他重點強調,人要安身立命,成就大業,首先要度勢而為,不可強求。不能正確研判形勢,順其天道,災異變亂必起,人也難保善終。

他還說:"人要自存,先要度勢,何況帝王之道呢?對形勢失於判斷,便會造成種種謬誤,禍自難解。帝王重在任賢用能,而不是事事自為,這是形勢使然。豈會因一人而改變?認識不到這一點,縱是周文王也會勞而無功的。”

從這裏完全可以看出,董仲舒深諳謀勢之道,他懂得,隻顧埋頭做事,不善於謀勢,很可能會勞而無功。

後來,董仲舒被武帝任命為江都易王之相。易王是武帝的哥哥,一向驕橫無比,恃勇好鬥。董仲舒每每勸諫易王說:"為王者重在仁德服人,何必以勇力示人呢?自古勇不勝仁,此乃大勢,王爺不知不察啊!"董仲舒又以古時事例詳加解說,用心勸導,終使易王改過。

董仲舒為人廉潔正直,敢於直言,很快就招來了小人的誣害。一次,董仲舒推測吉凶,被主父偃上奏武帝,進以讒言,險些喪命。還有大臣公孫弘嫉恨董仲舒的才能,別有用心地舉薦他輔佐殘暴的膠西王,想借膠西王之手除掉他。

但董仲舒是一位識勢之人,幾經思量,他痛苦地對家人說:"我想輔佐帝王,成就一番事業,誰知天不佑我呢?現在形勢愈來愈險惡了,我如不退去,必將遭難呐!”於是,董仲舒毅然辭官,回鄉專心治學著書。最後,他年老壽終於家。

從董仲舒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形勢是充滿變化的,成功者都要因勢而變,所謂善於謀勢,所謂度勢,說的就是不可因循守舊,更不可固執偏見,隨時保持高度的警醒和調整才能不致錯判。特別對自身強大者而言,占有一時的強勢並不能代表永遠會這樣,不僅要有謙卑之心,還要正確估量自己,勿生驕縱之心。事實上,強者更需在度勢上做到主動、自覺,否則,優勢便會漸漸失去,直至敗亡。曆史上這樣的事例很多,頤指氣使的項羽就是其中之一。

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屢敗漢王劉邦,項羽誌滿氣驕,對劉邦心存輕視。項羽的謀士範增對項羽說:"大王今為強者,乃是上天垂青之果,大王不該沾沾自喜,當善用其勢,多加自省,一舉**平天下。劉邦雖一時弱小,但他不棄不餒,大王不可小看他啊!"

項羽一笑道:"天命在我,**平天下指日可待。劉邦乃一匹夫,不足為懼,我無一錯處,又何須自省呢?"

項羽自恃強大,欺壓群雄,他把天下瓜分,立各路將領做諸侯王,對他們頤指氣使,毫無禮敬之心。那時,項羽立劉邦為漢王,將他分封到邊遠的巴蜀之地。有人對項羽說:"劉邦是大王的心腹之患,應當設法除之,今日劉邦勢弱,他不敢違抗大王,可一旦形勢有變,大王豈不養虎遺患嗎?”

誰知這個項羽太自負了,他竟說:"我一旦為王,劉邦就不可翻身,天命在我,哪裏會變呢?"

就是這樣,項羽拒不納諫,接著對諸侯王或廢或殺,全憑自己喜怒行事,韓王韓成沒有建立軍功,項羽便不準他到封地去,把他帶到彭城,廢王為侯,不久又把他殺死。項羽此舉大失人心,麵對人們的議論,項羽不屑說:"自古王者主天下,百姓之言又有何用?我勢傾天下,不服者隻有死路一條!”

不久,諸侯屢有反叛項羽者,天下一時紛亂不休,有人向項羽進言說:"大王以強勢壓人,雖可一時取勝,但絕非長久之策。眼下諸侯反叛,形勢已非從前,大王當改弦更張,安撫他們。"項羽一聽暴跳如雷,他拒絕改變主張,仍以鎮壓為良途,東征西討,窮於應付。如此一來,就給漢王劉邦看到了可乘之機,看到了形勢的變化,於是起兵反項。

項羽派兵抵抗劉邦東進,又自己領軍攻打反叛的齊國。劉邦雖然多遭失敗,但項羽盡失人心,實力不斷受到削弱。後來,項羽和劉邦約定平分天下:把鴻溝以東的地方劃歸楚國,把鴻溝以西的地方劃歸漢國。項羽起初不肯簽訂和約,他氣衝衝地對手下將領說:"我為王時,天下人都俯首聽命於我,今日我若答應此事,豈不讓天下人笑我?我雖受挫,但劉邦絕非是我的敵手!"

手下將領勸說道:"勢已變,大王豈能不變?大王此舉乃是圖存良策,一旦兵強馬壯,大王自可再滅劉邦,不用急於一時。”

項羽雖然迫於形勢,無奈答應了和約。但劉邦卻發覺了形勢的急轉,強勢已漸漸從項羽那邊轉到了自己這邊,於是聽從謀士所言,緊緊抓住了大勢,發兵追擊項羽,終將項羽消滅,建立了漢朝。

董仲舒善謀勢,保全了自己不被殺戮,劉邦善謀勢,成就了自己的一番大業,古今中外還有許多這樣的俊傑,善謀勢,識時務,知進退,才沒有虛度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