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都熱衷談"勢",認為智者謀勢,勢在必行,也勢在必得。但這個勢字前麵有一個"謀"字,足以說明"勢"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能等來的,而是"謀"來的。何謂"謀"?謀就是智謀。
陳子昂年輕時到京城長安闖**,才學出眾,卻籍籍無名,心情十分鬱悶。這一天,陳子昂在街上閑逛,忽然看見前麵圍了一群人,就湊上前去看熱鬧。原來是一個賣胡琴的,開價少於一百緡錢免談。圍觀的人大都是"音樂發燒友",他們議論紛紛,都說這把胡琴絕對是把好琴,隻是價格貴得離譜,大家隻能望"琴"興歎。
圍觀的人越來越多,陳子昂靈機一動,對賣琴人說:"我出一千緡錢,這琴我買了!"這時,圍觀的人紛紛咋舌,有人問陳子昂:"公子,您怎麽出這麽大的價錢買琴,看樣子您一定是位樂壇高手,能否為我等演奏一曲呢?"
陳子昂笑道:"這兒太吵鬧了,想聽我演奏樂曲的,明天中午到宣陽裏陳府我的住處來吧。我在那裏恭候各位大駕光臨!"陳子昂說完,目不斜視地帶著賣琴人走了。
第二天中午,宣陽裏胡同聚集了許多慕名而來的人,其中有許多長安的文人雅士、社會名流。陳子昂這才對眾人說:"我乃四川陳子昂,從小就能詩善文,在家鄉頗負盛名。然而到了京城之後,卻不為人所知。我買的這個胡琴,隻不過是樂工演奏的樂器罷了,根本就不是我的興趣!"說完,陳子昂在一片驚訝聲中,將名貴的胡琴摔得粉碎,隨即拿出自己的詩詞文章,散發給客人們看。就這樣,陳子昂通過買琴摔琴,使自己一日之內就名滿京師,無人不曉。
陳子昂用一個小小的智謀,"謀"得了自己能在京城發展的"勢",像這種用智謀“謀勢”的例子,古今中外都有不少。
俗語雲:"初生牛犢不懼虎。"青年人都喜歡做一個勇敢者。勇敢,當然是值得讚美的。然而,麵對這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麵對這千變萬化的現實,以及隨著年齡的增長,擺在我們麵前的一係列人生課題,光憑勇敢顯然是不夠的。俗話說,有勇還得有謀。這就是說,我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學會用智。
有則寓言講道:一隻老虎,看見曾打敗過自己的水牛被人吆喝著耕地,便去問牛為什麽怕農人。牛說,因為人有智慧。老虎向農人要求看看他的智慧,農人說把智慧忘在家裏了,可以去拿,但要先把老虎捆起來,免得他走後老虎把牛吃掉。老虎聽從了。農人回村叫來了村民,把老虎關進鐵籠子,對老虎說:“這就是智慧。”虎之力於人不啻百倍,但是農人用智慧反將老虎擒住,可見,智慧的力量是如此之大。
謀勢重在智謀,此話一點不假。我國宋代有一位大臣於渭,因皇宮失火被毀,他受命重建。當時的情況非常糟。建築材料隻能由水路運到汴河,距工地尚遠;再者,建築用土須從幾十裏外的郊外拉來,皇宮燒毀的瓦礫又須拉到郊外,這兩項都很費工。麵對這些情況,丁渭想了個絕招:他先下令順大路開了一條渠道,把汴河水引到皇宮門前。這樣,運料船就可以直達工地,開渠的土又能用於建築,不必到郊外去拉,待到皇宮修好後,再把瓦礫等填到渠中,恢複了原來的大道。如此"一舉而三役濟,省力億萬計”。丁渭真可算得上一個用智的模範。
其實,在我國古代,用智的例子數不勝數。西門豹治鄴,諸葛亮的七擒孟獲,田忌的賽馬以及田單的火牛陣等等,至今都成為膾炙人口的故事。
智慧就是那關於駕馭一切的思想。用智,常常能以弱勝強,事半功倍;用智常常可以出奇製勝,巧獲成功;用智,也常常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損耗和犧牲,順利地達到目標。拿破侖說過:"世界上隻有兩種威力,劍和智慧。從長遠看,劍總是被智慧製服。”
智謀的大小,用下棋來類比,可以描述為“小智謀子,中智謀局,大智謀勢”。這種比喻,用在人類社會中個體、家庭、企業、國家等各種機構的活動,都有一定道理。
比如在企業管理上,"小智"指工作方法、技巧、措施等,可以用於處理並完成日常事務、任務、項目等;“中智”指管理體製、工作思路、政策體係等,可以用於指導並實現組織目標等;"大智"則指眼光、膽識、戰略、規劃等對組織根本目的形成影響或決定的因素,從長遠、總體、根本上決定組織的走向或趨勢。從這樣的解釋看來,我們就不難理解"大智"——戰略——關係企業生死勝衰大局的因素——之所以重要的道理了。
大智謀講的本來就是先道後策、順勢而為、量力而行,你如果本末倒置、不自量力、逆天而行,主動自討苦吃、陷自己於不利,卻又夢想出現不同的結局,豈不是南轅北轍、盲目企望嗎?如果遇到了險境,自己生存都難保了,還指望出現奇跡,樂上一樂,就未免太天真了!如果因為大智不足,一再品嚐自己種下的苦果,就更無可救藥了,豈是外力可為?
當然,遇到困境時,自有化解途徑,至於究竟是見好就收、功成身退,還是揚長避短、攻守有道,還是懸崖勒馬、全身而退,還是迷途知返、亡羊補牢,還是壯士斷腕、留得青山,還是臥薪嚐膽、君子報仇,還是偃旗息鼓、金盆洗手……根本還是要取決於當事者本人的環境、資源、追求、性格等諸多因素,要視情況而定,不可一概而論。
戰略之所以重要,絕不是被幾個搞理論的人叫叫、喊喊就響起來的,也不是幾個公司做一些與戰略有關的事情獲得偶爾成功就能夠證明的,而實在是有太多的因為戰略問題而失敗的血淋淋的前車之鑒了。畢其功於一役的例子非常多,而僅以一策而成就企業的情況卻從來沒有聽說過——即便在企業"大佬"可口可樂用一個老配方獨步全球、昌盛數十年的案例裏,又有幾個人敢說可口可樂是僅僅依靠一個“老配方”而成就"百年老店"呢?我們普通消費者有幾個人通過品嚐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或其他可樂飲料就能夠分辨出它們的顯著區別呢?難道不正是那些隱藏在"老配方"後麵的更多的深層次的東西在支撐著這個所謂的"老配方"神話嗎?
被譽為"世界兵學聖典"的孫子兵法,已被國內外管理學家,企業家當作經營謀略的點子庫,被深挖細找。然而,中華民族的貢獻何止一部孫子兵法。
做人做事有如上戰場打仗,必須攻守有據。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劉備與孫權連手,以寡敵眾,打敗曹操,便是周瑜和孔明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三大有利形勢,打敗擁有數十萬軍隊的曹操。因此說,戰爭成敗不在人多而在策略運用,人生成敗也不在外界條件的優劣而在乎善於謀勢,攻守有據,即所謂“有智慧不如趁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