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莫不愛財慕富,貪戀權勢,但是放眼曆史上,名利誰能守護住?曆史給人們許多啟示。

人們熟知李斯的故事。他貴為秦相時,"持而盈"、"揣而銳",但他最後以悲劇告終。在臨刑之時,對其子說:“吾欲與若複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他臨死時的醒悟,渴望重新返樸歸真,過平民生活,但已不可能了。

中外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曾經也有類似的後悔、懺悔。

古往今來,每一個有誌之士都渴望建功立業,作為曠古奇才的李白自然也不例外。李白對自己的才能是很自負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淩滄洲。"就是他對自己才能的肯定。同時他也認為一定有實現抱負的那一天:"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然而,他卻不想走科舉取士的道路。他通過漫遊和廣交天下名流來提高自己的名望,從而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而另一方麵,他又非常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甚至羨慕隱士的清靜無為,不問政事。"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那麽,他如何來解決這種"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呢?唯一可行的就是——功成身退。"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

自古之人,都渴望封侯拜相,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千古流芳,李白為什麽"功成"之後不享用,反而要“身退”呢?除了他喜歡自由之外,還有更重要的原因。他在《行路難》(其三)中作了很好的回答:"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既要建功立業,又要保全自己,就要學範蠡,不學文仲!

當然,"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對許多人來講已經不太靈驗。它會使人失去積極的進取心,從而滿足於現狀,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這是其糟粕之處。不過,這裏提出的“功成身退”僅是一種退守策略,是指一個人能把握住機會,獲得一定成功後名利已有,見好就收。

隱退是全身遠禍的一個法子,它更徹底,也能更有效地自保平安。所謂急流勇退、功成身退,便是一種明智的生存方法。

公元前5世紀,在今天的蘇杭一帶,有吳、越兩國。兩國雖然相鄰,但是為了爭奪霸業,互不相讓,相互對抗。後來越王勾踐敗於吳王夫差之手,不得不逃亡會稽山,忍辱負重與吳國談和。在幾經交涉後,吳國才答應讓勾踐回國。勾踐回國後一直記著所受的恥辱,臥薪嚐膽,立誓雪恥,20年後,終於滅掉吳國。而幫助越王成功的就是範蠡,範蠡不但是一個忠心耿耿的臣子,還是一個低調做人的智者。

勾踐這個人,臣下雖然可以與他分擔勞苦,但是不能與他共享成果。範蠡被任命為大將軍後,自忖長久在得意之至的君主手下工作是危機的根源。於是他便向勾踐表明自己的辭意,勾踐並不知道範蠡的真實意圖,於是拚命挽留他。但範蠡去意已定,搬到齊國居住,自此與勾踐一刀兩斷,不再往來。

移居齊國後,範蠡不問政事,與兒子共同經商,很快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齊王也看中他的能力,想請他當宰相,但被他婉言謝絕了。他深知"在野而擁有千萬財富,在朝而榮任一國宰相,這確實是莫大的榮耀。可是,榮耀太長久了反而會成為禍害的根源"。於是,他將財產分給眾人,又悄悄離開了齊國,到了陶地。不久後,他又在陶地經營商業成功,積存了百萬財富。可見範蠡才智過人,並具有過人的洞察力。他之所以離開越國,拒絕齊王的招聘,以及成功地經營事業,這些都源於他深刻敏銳的洞察力。

而戰國時代的商鞅卻不知功成身退,結果就慘了。商鞅仕秦孝公時,以曆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的功績,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同時鞏固了秦國的統治。然而,他最大的不幸,就是觸犯了他強有力的靠山——秦孝公。

當初,他為孝公斷然采取極其嚴厲的政治改革措施,雖為秦國政治清明、富國強兵做出了根本貢獻,但改革也觸動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一時間在朝野上下樹起了數不清的政敵。有孝公支持,政敵對他也無可奈何。當時他也使孝公感到威脅。《戰國策》中記載:“孝公疾起,傳位商君,商辭而不受。”這是孝公生前故意傳位,以試他心,可見商鞅已見疑於主子。這時他本應主動"功成身退",隱遁避險。另有趙良引用“以德者榮,求力者威”之典故力勸商鞅隱退,可商鞅在“退”字上欠火候,不以為然、固執己見。最終,孝公將他駕空,政敵也伺機報複,當秦孝公一去世,反對派們在新王即位後,紛紛策謀陷害他,終以謀反罪名被處以五馬分屍的極刑。使一世榮華頓時化為烏有,死後仍罵聲不絕。

商鞅之所以慘遭毒手,是他太不識時務,隻知進,不知退,故而引起眾怒,能不死嗎?

當然,我們現在提倡"功成身退",並不一定要引身而去,比如要到深山老林裏去,比如雇一條船在太湖裏漂啊漂,隱匿形跡。不是的,如果這樣拘泥,這就是不能圓滿解讀這種智慧了。其實還有一種“功成身退”,即是有了大功勞也不居功自傲,不擺老資格,不吃老本,不自我膨脹。這也是“功成身退”。你不張揚,更不囂張、不飛揚跋扈,不作“老子天下第一”,人家當然尊重你,還記著你昔日的功勞。

"功成身退"的現象不僅中國有,其他國家也有。比如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功成身退”也是他的人生成功智慧上的一"環"。在40歲時,他成功地推行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創造了福特公司日產汽車七千輛的輝煌。但福特在中年以後就退隱了。他在故鄉營造了一個住所,在那裏和家人一起過著清閑的日子。他在這安靜、愜意的農莊度過了32年安靜、舒服的日子,一直活到83歲才去世。這位當時在美國數一數二的巨富,家庭生活卻令人難以相信的儉樸,據說隻用5個仆人和半個洗衣工人。但他曾以700萬美元捐助一所醫院,又降低貨價、提高工人工資、紅利、收容傷殘,福特公司收留的殘疾工人近萬名。這也是一種功成身退,也是一種人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