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路行窄處,留一步讓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食。此是涉世之安樂法。”洪應明是從明哲保身、全身遠禍的角度談退讓的必要性的。
一個人涉身外世,隻一味爭奪,不知退讓,是不具備成就大事的基本條件的。一個真正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誌在高遠,不以一時一事的順利或阻礙為念,也不會為一進一退的成敗所困擾。所以說,"退"是人生的大學問,尤其是在難以逾越的困境麵前要懂得知難而退。
《左傳·宣公十二年》中論述道:“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大意是說行軍打仗,宜進則進,遇難而退,惟此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多少年來,在人們眼裏卻把知難而退當作懦弱和消極的表現,而把知難而進奉為積極進取、永不放棄的優秀品質加以讚揚。我卻以為,知難而退比知難而進更難能可貴,它代表人生中一種淡然的生活態度和灑脫的人生境界,體現一種審慎的思考和理性的智慧。
人的一生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總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能超越的隻是很少的一部分。所以說總是知難而進未必真能進,最多碰個頭破血流而已。的確,知難而退是一種放棄,但明知前方是死路,可偏偏還要固執地走下去,這就是愚蠢。如果在這時選擇了放棄,那就是一種智慧。放棄了,就會有更多的路等待著你,也就意味著有更多的希望。
漢朝初期,陳平因功多計廣任右丞相,周勃以戰功卓著任左丞相,後來在誅殺呂後諸王中周勃居功自傲,威望超過陳平。陳平自感繼續擔任右丞相將很困難,於是把右丞相位子讓給了周勃。
有一次,周勃輔佐上台的漢文帝問朝中每日錢糧進出有多少,周勃無言以對,而一旁的陳平卻應對自如。周勃自感治國不如陳平,於是自願換陳平當右丞相。他們兩個共同演出了一場知難而退的曆史大劇,而正是由於他們敢於知難而退,為漢朝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可見,知難而退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一種灑脫的人生境界,是勇敢與理性的人生態度。
當年,蘇東坡在貶居惠州時,閑來無事,去遊鬆風亭。亭子在當地很有一些名氣,蘇東坡也是衝著這個名氣去爬那座很高的山。畢竟是文弱書生,蘇東坡爬到半山腰便感到有些體力不支了,可看看那高高在上的鬆風亭,遙遠得就像掛在樹梢上,心中又不甘心,隻好強迫自己往上爬。就在因為登不上鬆風亭而苦惱時,蘇東坡突然想起一個道理:"這裏有什麽歇不得,遊不得呢?難道非要上亭子不可?"這種思想一產生,蘇東坡頓時感到眼前一片光亮,腦子頓時開了竅,情緒也輕鬆起來。
蘇東坡的處事是豁達的,是開朗的,知難而退確實是做事的一大學問。可悲的是,我們其中的許多人不敢承認自己有"退"的行為,甚至不敢承認自己有過"退"的思想,仿佛人生隻有前進、前進、再前進,就沒有歇腳的時候。這是不科學的,也是不真實的。
曆史上有名的故事——鴻門宴,其實就是一個要知難而退的典範。秦朝末年,群雄紛爭,劉邦和項羽是兩支重要的武裝力量。楚懷王命令項羽、劉邦兵分兩路進擊秦軍,並約定先入關者為王。公元207年,項羽在鹿一戰中消滅了秦軍主力;劉邦乘機從黃河以南攻入關中,占領秦朝首都鹹陽,並想據守函穀關稱王。項羽聽到大怒、破關而入,駐軍鴻門,準備進攻劉邦。當時,項羽的兵力是劉邦的四倍。在這種情況下劉邦沒有急於稱王,沒有去想如何在劣勢中打敗項羽,而是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到鴻門向項羽謝罪。可以想象,如果當時劉邦迎難而上,誓與項羽決一高下,那曆史上也就沒有了漢朝。也正因為劉邦的這次知難而退,先保存了自己的勢力,才有了大漢劉氏江山。
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是需要知難而退的。古語:"不要一條道跑到黑",其實某種意義上也是闡述這麽個道理,東邊日出西邊雨,我們做什麽,其實要根據自己的實際,不可拘泥一方,不可認死理,不可碰到困難也一定堅持“語不驚人死不休”,也許換個方式發展自己,會取得更好的成功。魯迅、郭沫若都是我國當時文壇的領袖人物,然而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以前都是學醫學的,都是後來棄醫從文的。也許他們如果專攻醫學,也能夠建樹,但想要超過他們文學上的造詣,可能很難有人相信,就文學和醫學對他們而言,醫學相對來講應該是比較難的,從某種角度講,其實他們在這個問題上也是知難而退了。
在工作、生活中我們要有一顆不放棄、不逃避的心,但也要適當的知難而退,隻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不斷取得更大的進步。
著名科學家法拉第,幼年因無法發好"R"音而退學,但他沒有灰心,而是放棄文學,轉向自然科學,通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受世人敬重的科學家。蒲鬆齡文采過人,滿腹經綸,但在科舉考試中屢屢落第。麵對科舉屢試不第的打擊,他知難而退,轉向創作,立誌寫一部"孤憤之書",終有《聊齋誌異》這部流芳百世的佳作。縱觀他們的知難而退,那都是一種人生的技巧,一種事業的重生,而不是放棄。
知難而退並不是一退不起,而是以退為進的大智慧。公元前54年至公元前53年,克拉蘇率五個羅馬軍團,五萬餘人,渡過幼發拉底河,侵占帕提亞要塞,追擊帕提亞騎兵,企圖侵占整個帕提亞。帕提亞將領蘇林采取節節撤退,不迎戰羅馬精銳部隊的戰術,於公元前53年5月6日在幼發拉底河上遊的卡雷城與之交鋒,擊敗羅馬軍,羅馬精旅喪失殆盡。克拉蘇撤出卡雷城後被帕提亞騎兵包圍在一座小山上,在混戰中被殺,羅馬軍幾乎全軍覆沒,軍旗被擄。帕提亞大敗克拉蘇之戰,成為軍事史上知難而退,以退為進而贏得勝利的著名戰例。克拉蘇初期知難而退挽救了帕提亞,如果他一味衝鋒陷陣早就死於戰場了。可見,知難而退不僅是人生的一種平靜態度,也是一種人生的勝利策略。
有些人一生成功頗多,碩果累累,卻沒有得到絲毫快樂,活得很累,很沉重,甚至很痛苦。而另一些人一生看起來碌碌無為,平平庸庸,卻生活得很愉快,很輕鬆,甚至很愜意。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前一種人屬於隻知進、不知退者,他們將自己緊緊地禁錮在一個限定的小圈子裏麵,並不斷地為自己加壓,使自己一直處在一種不知盡頭的努力之中。而後一種人屬於知進知退、知逸知勞的人,他們根據自己的客觀條件來決定生活目標,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勞則勞,當逸則逸。"不懂休息的人,也就不懂得工作",不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盲目地製定出過多的奮鬥目標,到頭來隻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煩惱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