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在回答《泰晤士報》記者關於他喜歡讀什麽書、思考什麽的問題時,他引用了幾句詩詞來形容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其中有一句就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溫家寶總理說自己"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表達了一個大國總理清廉自守,好學不倦,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心胸,道出了一個百姓眼中的官應該具有的民生情懷,是一個官能否以民生為己任的最起碼的標準。
其實,這句話出自左宗棠23歲結婚時在新房自寫的對聯,算是對自己的勉勵,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左宗棠生性穎悟,少負大誌。5歲時就隨父到省城長沙讀書。他不僅攻讀儒家經典,更多的則是經世致用之學,對那些涉及中國曆史、地理、軍事、經濟、水利等內容的名著視為至寶。左宗棠學習刻苦,成績優異,1832年,他參加在省城長沙舉行的鄉試中舉,但此後3次赴京會試,均不及第。後來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崢嶸,引起朝野關注,時人有"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之語。
林則徐認定將來“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屬,特地將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寶貴資料全部交付給左宗棠。林則徐對左宗棠十分器重,兩人曾在長沙徹夜長談。同治五年三月,左宗棠在福州寓所為兒女寫家訓時,寫的也是這副聯語,希望"兒輩誦之,誌趣固不妨高也"。這就是左宗棠的玄孫女、全國政協委員左煥琛謹記在心的"祖訓"。
這副對聯,可以說是左宗棠對自己所做的兩個定位。
其一,當時的左宗棠雖然貧窮到娶不起老婆的地步,但他年輕氣盛,自負不凡,以天下為己任,極想一舉登上仕途,施展抱負。"心憂天下"四個字,說明他把自己定位於經世之才。
其二,他要“神交古人”,表明自己要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
左宗棠抱負雖大,但一紙功名壓得他無法翻身。婚後接連科場失意,他被迫對自己前途的定位有所修改。他不想"神交古人"了,而是絕意詞章,集中精力,鑽研經世致用之學,一心一意儲備實用的學問。他關心社稷安危,悉心鑽研地理,探討國防問題,不斷加深對中國大西北的了解,形成了遠大的政治眼光。
左宗棠之所以餓著肚皮還要心憂天下,是因為他和同時代的有識之士一樣,認識到了晚清政治的衰敗,他在試圖尋找挽救國家衰頹命運的途徑。
左宗棠認真研究對付英國侵略軍的戰守機宜,寫出了六篇軍事策論,這六篇策論頗有見地。左宗棠把這些文案寄給老師賀熙齡,希望能夠上達天聽,有利於前方作戰。可當時清廷被投降派把持著,誰會聽從一個鄉村塾師的意見呢?因此賀熙齡也愛莫能助,隻能為左宗棠報國無門而惋惜。
左宗棠在清廷上層找不到知音,便能把一腔熱血充注到詩句中。他一氣寫成了四首《感事詩》,抒發胸中的憤懣。他說,“和戎自昔非長算,為爾豺狼不可馴。”意思是,對付掠奪成性的侵略者,卑躬屈膝的求和態度,決不是可行的策略。他還說:"書生豈有封侯想,為播天威佐太平。”他告訴大家,林則徐和鄧廷楨等民族英雄抗擊英國侵略的行為,並不是為了享受“封侯”的榮華富貴,而是出於愛國愛民的一片赤誠。
左宗棠雖然報國無門,但通過他的努力,自己的生活畢竟有了一定的改善。他坐館教書,當起了教書匠,每年有二百兩銀子的年薪。他省吃儉用,把這些錢積攢起來,在湘陰東鄉的柳家衝,買了七十畝地。他親自設計規劃,建造了一座小莊園。園內有稻田,有坡地,還有水塘。他在屋門前的門楣上親自題署了"柳莊"二字,以五柳先生陶淵明自比,表明了他要隱居山野的誌向。他高興地說道:"我左宗棠總算有個家了!"
1847、1848兩年,湘陰連發大水,大批災民從洞庭湖和湘江沿岸逃來,每天有上千人經過柳莊,不少人在路上病死或餓死。左宗棠每天煮幾大鍋稀飯,施舍給饑民;還親手配製藥物,免費給災民服用,救活了不少人。
為了建設小範圍的和諧社會,左宗棠搞了個救災基金,名叫“仁風團積穀倉”。其中儲備的糧食,用來救濟災民。左宗棠還支持孤兒院,捐出二千兩銀子,給家鄉的育嬰會提供經費。左宗棠搞了個希望工程,捐出田產,興辦義學會。然後,他在本地推廣農業技術,興辦了義茶會,推進技術革新,把安化的茶種移植到湘陰,教大家采用新的栽培技術,培育名茶。直到今天,湘陰的茶園依然旺盛,鄉鄰受益非淺。他還興辦敬老院,當時名叫"養老會"
那個時候,左宗棠全家餓病,四壁空空,男呻女吟,但他為了救災,仍四處奔跑。他經常光顧當鋪,把家中稍微值錢的東西全拿去典當,以維持生計。他還要經常找那些有錢的人家,勸他們拿錢賑災。在這樣的忙碌中,他也算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後來聽到太平軍打進湖南的消息,左宗棠很驚訝。再後來,他架不住大家的勸說,終於決定前往長沙應聘,加入巡撫張亮基的幕府,這是他第一次出山。當時已年屆40,尚無一官半職。他能夠出來參與一省軍政事務的決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太平軍兵臨湖南省會。時勢造英雄這句話,在左宗棠的命運中,再次找到它的注腳。
左宗棠一生自視甚高,常以諸葛孔明自詡。他雖才高八鬥,卻為人剛直矯激、狂大孤傲。就心理學而言,左宗棠是自負型人格的典範,其突出特征為:自信、自許、鋒芒畢露、不隨波逐流等。左宗棠無論是對親朋好友,還是對同僚故舊,都十分堅持己見,說話也時常毫不留情。這令許多人對他敬而遠之。按理說,自負是人格的缺陷,也是自信的誤區。但左宗棠的自負可用“三不”來概括——不屈權貴、不懼洋人、不怕困難。這“三不”秉性給左宗棠的早年生活帶來了諸多坎坷,卻給他的晚年事業帶來了輝煌。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這句話本身顯示了人生的大境界,左宗棠若沒有這種大境界,也就不可能成就他一生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