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這便是李佑在這幾天想出的計策。

一方麵繼續李世民現在對外宣布的計劃,而另一方麵準備一支奇兵,在一個月內出發,爭取在高句麗還沒有完成防守之前,奪取要道,為大軍出戰做好準備。

當然更好的辦法便是采用斬首戰術,以雷霆之勢,拿下蓋蘇文,逼迫高句麗新王投降。

【這個計策最大的好處,讓李二看上去禦駕親征了,但其實又沒有。】

【即便是要大規模的調動也不過是就近轉悠一下,麻痹對方的視野。】

【而且一旦有人想要趁機作亂,還可以迅速應對。】

李世民很快便認識到,李佑的這個想法比他原本的想法還要精妙,不由得果斷地點了點頭。

“佑兒的想法不錯,這突襲的部隊如何籌備還是個問題。”

在同意李佑的看法之後,李世民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

雖然李世民同意了,但一旁的李勣卻並不準備同意,他好不容易有一次上陣的機會,卻不想為了迷惑敵人,而白白浪費。

他明白,按照李世民賞罰分明的性格,即便是他統帥的大軍沒有攻堅作戰,但屬於他的功勞也少不了。

但他李勣也不是貪功之人,他想要的是一場實實在在的戰鬥。

“既然陛下認為齊王計策不錯,微臣願意當這支突襲部隊的指揮官!”

“臣保證,排除各種問題,拿下高句麗!”

李世民見將士用命正準備答應,便聽到李佑的心聲。

【這突襲指揮官是誰都行,偏偏你徐茂公不行。】

【雖然現在大軍還沒有出動但是消息已經放出去了,像是張亮、徐茂公這些人肯定都會受到特別關照,讓他們去指揮突襲行動不是就完全敗露了麽。】

李世民讚同地點了點頭。

‘這個混小子果然是長大了,思考也越來越全麵了。’

隨即李世民也裝作是為難的樣子說道:“茂公,這一次出征高句麗隻怕又要委屈你了。”

“這突襲大軍的將領,你還真的不行。”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果換做其他時候,以李勣的聰明才智定然一瞬間便可以想通其中的關節。

但是今天,在關係到切身利益的時候,李勣卻是犯渾了。

他不敢直接和李世民叫板,但卻沒有放過李佑。

在他看來,就是李佑提出的計策,才讓他又錯失了一次揚名立萬的機會。

他一臉鬱悶地說道:“陛下,臣不服,這突襲大將臣不能當,難道齊王就能當了麽。”

李佑正準備開口說自己才不想當這個突襲大將,就聽到李世民嗬嗬一笑道:“佑兒提出這樣的妙計,當然可以當這個突襲大將了。”

聽到這話,李勣也是冷笑了一聲道:“陛下,齊王在治國方麵的才能臣也是佩服不已,但是說到大戰,他卻是從沒有上過戰場啊。”

“這十萬大軍出征,其中涉及的細節非常的多,稍有不慎便會走漏風聲。”

“並不是臣不相信齊王,而是這對他來說的確是有些超過了。”

“臣懇請陛下三思。”

這一刻,李佑的倔脾氣也上來了。

如果是李世民讓他來當這個突襲指揮,或許他想都不想就會拒絕,但是現在被李勣說做不到,他卻是不服。

當下,李佑也朗聲說道:“父皇,兒臣願意一試。”

“而且,兒臣不用朝廷的一兵一卒,臣率領齊州都督府三萬兵馬便可破敵。”

“到時候,還望英國公的正麵部隊能跟得上我們前進的步伐,妥善處理那些已經攻占下來的高句麗城鎮。”

李佑說完之後臉上難得地出現了一股傲氣,仿佛一切都已經在他的掌握之中。

看著李佑這副模樣,李世民的臉上不由得泛起了一股笑意。

‘哈哈哈,這個混小子這一次中了朕的計了吧。’

‘朕這一次原本就沒有想過禦駕親征,就是想讓你來當這個三軍指揮使。’

‘不過你能提出突襲的計策,也算是出乎朕的意料。’

‘雖然正麵部隊仍然是禦駕親征的名義,但真正幹活的卻還是你。’

‘哈哈哈,這算不算我們父子齊心啊。’

驕傲了一番的李佑,此刻才注意到李世民嘴角的笑意。

頓時,他便感覺到了不妙。

【不好,剛才我怎麽這麽激動,不會中了李二的激將之計吧!】

【看徐茂公剛才著急的樣子,絲毫不像作偽,但是李二那嘴角含笑又是怎麽回事啊!】

【現場有人能給我解釋一下麽!】

然而李佑的目光在現場轉了一圈,卻沒有得到任何有用的幫助。

反倒是李靖,對他投來了讚賞的眼光。

李靖以為李佑還有什麽話要說,便主動開口道:“齊王,不知道你對於作戰有沒有什麽具體的計劃呢?”

“可以現在說出來,大家都幫你出謀劃策。”

知道在場問不出個究竟之後,李佑索性也不想了,既然已經接下了這個任務,自然就要全心全力去做好。

而且,對於這一戰,李佑還真的有做過準備。

李佑稍微想了想說道:“這一次,本王說率領齊州兵馬便可出征高句麗並非無的放矢。”

“本王在到達齊州之後,便一直在改進大唐水師,如今在萊州的大唐水軍完全可以做到跨海作戰。”

“所以兒臣的想法仍然是水陸並進,兩萬混合騎兵立刻出發在邊境與薛仁貴會合,選拔精銳立刻進攻。”

“同時,一萬海軍從萊州出發,直指高句麗腹地平壤。力求一擊切斷蓋蘇文和其他部隊的聯係,重新控製高句麗皇室。”

接著,李佑便在沙盤之上對於即將發生的戰鬥進行了一番推演。

直到這個時候,李勣才算是清醒了過來,對李佑發出一個歉意的眼神之後,加入到了討論之中。

有了李靖、李靖這兩位大唐統帥的建議,李佑原本粗淺的作戰計劃漸漸豐滿了起來。

恢複精神的李勣很快也認識到雖然自己統領部隊沒法當先鋒,但是責任仍然重大。

如果李佑的計劃順利,那麽他們就是穩定局勢的定海神針。

如果計劃失敗,那麽便需要由他力挽狂瀾。

這一場討論一直進行到半夜才結束,然而李佑在出宮之後便馬不停蹄地向著齊州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