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李世民的偶像
李世民說得雖然小聲,但杜荷身懷內功,耳聰目明,卻是聽的清清楚楚,一字不漏,哭笑不得,將關於“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則寓言典故,認真的寫了三遍。
李世民拿在手上,認真端詳,不住點頭讚歎。
“好字,好字……”李世民一遍又一遍的瀏覽,望向杜荷笑道:";賢婿啊,些許時間不覺,你的字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較之以前更有韻味了……”
“謝嶽父大人誇讚,小婿最近確實有所領悟。”杜荷坦然接受,在這方麵他並沒有任何的掩飾。論書法,李世民也是當世的名家之一,自己的書法進步與否是瞞不住他的。
李世民喜道:";說來聽聽……”
杜荷將境界一說細細嚴明。
李世民若有所思道:";是懂非懂,好像有些明白,但抓不住關鍵。”他雖好麵子,但絕對不是那種死不認輸,死要麵子活受罪的人,需要他人指點的時候,也不會做作,虛心求教。
杜荷道:";細的說就是精力,嶽父大人知道割席斷交的典故?”
李世民點了點頭,論研讀古籍,他更在杜荷之上,割席斷交的典故他自當知道,說得是東漢末年的故事。
東漢末年,有一對好友管寧、華歆。管寧家貧,幼年喪父,親戚朋友可憐同情他,贈送了許多財物讓他葬父,但他一文不取,隻憑借自己的真實財力安葬了父親,他淡泊名利,是一位當時大名鼎鼎的高士。而華歆也是一位非常了得的人物,曾任禦史大夫、相國、尚書令、司徒等職位。
割席斷交說的就是他們,兩人才學非凡,成天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床睡覺,相處得很和諧。一次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麵沸騰起來,一片鼓樂之聲,中間夾雜著鳴鑼開道的吆喝聲和人們看熱鬧吵吵嚷嚷的聲音。
管寧專心致誌地讀起來,對外麵的喧鬧完全充耳不聞,就好像什麽都沒有發生一樣。而華歆完全被這種張揚的聲勢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嫌在屋裏看不清楚,幹脆連書也不讀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著人群尾隨車隊細看。
管寧發現後,將席子割斷,表示彼此道不相同,不相為謀。
杜荷道:";原先小婿讀這側典故的時候,很不明白,不知為何管寧如此嚴肅,華歆並沒有錯。這人都有好奇心,遇到這種事情,任誰都會忍不住一觀。何必鬧得割席斷交這麽嚴重?直到最近我明白了,管寧並不是氣惱華歆的好奇心,而是氣他沒有認真的看書,沒有認真的學習。管寧可以做到充耳不聞,而華歆沒有做到,是因為管寧將精力都放在了學習上,整個人進入了一種無我的境界,而華歆沒有,他雖在看書,可並沒有用心再看,任何響動,任何喧鬧都能夠將他吸引,影響了他的效率。其實人都是一樣,一個人學的快,關鍵並不在於他有多少聰明,而是在於用了多少心神。同樣是看書,管寧的境界能夠讓他在一個時辰掌握一篇章節的知識點,而華歆這種態度便是花上三個時辰,也比不上管寧的一個時辰有效。”
“小婿最近學會了控製這種境界,能夠自主的進入這種無我之境。我要讀書,便能用所有的精力去讀,我要練字,也能用所有的精力去練;便是寫字,我也能以所有的精力來寫,不受到任何的影響,效率自然是常人的數倍。其實這種感覺嶽父大人應該有所體會,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在全神貫注的狀態之下,不經意的進入無我之境,忘記了一切,忘記了時間,等回神後,才會發現已經過了好幾個時辰了。人處在這種境界下,做什麽都特別的有效率。”
李世民也有過這種感覺,但杜荷的這控製說卻是他無法想象的,沉默好一會兒,才道:";估計當年的王右軍也達這個境界了吧,如此下去,賢婿能與王右軍齊名也不一定。”
杜荷嘿嘿一笑,並不答話,他還有些自知之明。這王右軍即是王羲之,王羲之作為中國書法第一人,可不是隨便能夠相比的,至少現在的他杜荷遠遠不行。筆力入木三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又何其之難。即便宋朝的大文豪,蘇軾也不敢以這四個字來標版自己的書法。
李世民酷愛書法,王羲之正是他的偶像,每當說起王羲之,李世民都不以名字相稱,而是恭敬的叫他王右軍。
李世民突然想起一事,眼中一亮,“對了,這說到這王羲之,朕聽到一個傳聞,不知是真是假。”他拳頭一收一放,竟顯得有些激動:";朕得到一個消息,據說在江南會籍一代出現了王右軍的真跡《蘭亭集序》,這天下第一行書,朕窺望已久了,不知此生是否能夠一見。三年前,你曾下過江南,不知可否聽過這一事情?”
杜荷記起了曆史上李世民為了得到這天下第一行書,不惜以皇帝之尊派人行騙的典故,暗自一笑,隨即道:";確實聽過,小婿在過長江的時候在江船上聽人說起過《蘭亭集序》。相傳這《蘭亭集序》已經在戰亂中丟失,但根據船客所說,真正的珍品正在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和尚的手裏。”
李世民笑道:";不錯不錯,就是在這個智永手上,恪兒也得到了這則消息,朕已經讓他派人向智永借了,隻是至今沒有得到消息。等《蘭亭集序》到手,朕請你來一同欣賞,看看這天下第一行書是如何的入木三分。隨便幫朕踏寫一份,用來珍藏。”
他是王羲之的頭號粉絲,即位以後就開始收集王羲之的墨寶,但卻一直為沒有得到《蘭亭集序》這天下第一的行書而引以為憾,三個月前得到吳王李恪傳來的消息,說《蘭亭集序》並沒有毀於戰火,而在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和尚的手中。登時心癢難耐,特地寫了一封手諭,讓李恪帶給智永和尚,希望借《蘭亭集序》一看,以償心中遺憾。
在手諭中,李世民絕口不提買賣一事,因為同為書法名家,他知道《蘭亭集序》是無價之作,用價錢來衡量,那是玷汙了“天下第一行書”這幾個字。
杜荷也愛書法,若能一閱這“天下第一行書”,那是再好也沒有的事情,可這種寶貝豈是說借就借的。他依稀記得李世民得到《蘭亭集序》是很多年前以後的事情了,那時候智永已經去世,他將《蘭亭集序》傳給了徒弟辯才。
辯才視《蘭亭集序》為**,怎麽也不肯借李世民,藏起來假口說沒有。李世民火了,派了監察禦史蕭翼去行騙。蕭翼喬裝成山東士子與辯才結交,兩人下棋撫琴,談天論地,評文述史,探討書法,兩人情投意合,皆覺相見恨晚。
蕭翼又花了多日與辯才混熟,拿出了王羲之的真跡來給辯才觀賞。辯才握有《蘭亭集序》,自然不將蕭翼的真跡看在眼底。傲慢得道:";真跡倒是真跡,可惜不是佳品。”
蕭翼激他是吃不到葡萄就是葡萄酸。辯才頭昏腦熱,說出了《蘭亭集序》在他手中。蕭翼說:";數經戰亂,《蘭亭集序》早已毀於一旦,你手中一定是假的。”
辯才氣不過,將真跡從屋簷上拿了出來。
蕭翼趁著辯才離屋之後,偷走了《蘭亭集序》,獻給了李世民。
李世民這貨也是黑心的,派人騙了辯才的寶貝,還大模大樣的將一道聖旨砸在了辯才的頭上,說他犯了欺君之罪,本應加刑,因年邁獲免,又故作姿態的賜他穀物三千石,強買了這天下第一行書。
杜荷記起這段事件,臉上掛起了微笑:";嶽父大人想借,但那智永和尚未必會借吧……這是無價之寶,可不是其他的什麽東西……”
李世民兩眼一瞪,怒道:";他敢,朕是借,又不是強拿。”說著又有幾分的心虛。審己度人,假若他是智永,這種寶貝,他也不會借的,頓了一頓道:";他若不借,惹朕火起,強行取來,看他能奈朕如何?”
杜荷見李世民這幅模樣,心知這本《蘭亭集序》怕是難逃他手了。假若智永願意借出,那以李世民好麵子的作風,估計會還回去,他還不至於為了這天下第一的行書,失信天下。若是智永不借,隻怕李世民真要強取豪奪了。
智永並不了解李世民,他又豈會用肉包子打狗?不解的可能性,絕對大於前者,故而有此一猜。
便在李世民、杜荷說起這《蘭亭集序》的時候,長安城外兩個和尚混跡在商隊中來到了赫赫有名的國都,長安城。
“師傅……”一個中年和尚驚歎的望了著長安城一眼,“據說長安城的百姓恨極了僧人,我看,我們還是不要去了。”
年長的僧人眯眼望著長安,笑道:";無妨,無妨,你我並非那些趨炎附勢的偽僧人,城裏的百姓是不會為難我們的。更何況,城中又多位書法名家……為師年事已高,再不尊崇祖訓,恐怕沒有那個機會了。”
“大師……”聲如出穀黃鶯,遠處一位佳人緩緩而來。
PS:國慶節了,大夥國慶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