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斥候傳回來的消息,荊州的官員,沿著長江、漢江水道,修建了不少的磚烽燧,這些烽燧,既可以用來傳信。也可以用作堅守的據點!
所以測試火藥桶能否一下子將一座烽燧炸塌,是十分有必要的。
隨著一聲令下,大火藥桶被擲上長空,但由於三梢炮的準頭問題,這第一炮並沒有命中烽燧,僅是在離烽燧還有七八丈遠的地方,炸出了一個大洞。
嚴超石命令繼續裝填,並重新測量射擊諸元,然後又重新調整了力臂。
“開炮!”隨著令旗一揮,大火藥桶再次被擲上高空。而這一次,火藥桶在空中劃出了一道近乎完美的弧線,而後無比精準地落在烽燧上。
眾人皆屏住了呼吸,因為這一次的嚐試,意義重大。如果成功了,魏軍在今後的攻擊行動上,所付出的傷亡,就將少得多。
“轟”巨響毫無征兆地從烽燧中炸響,煙塵在刹那間,衝上數百尺的高空,接著磚、石、沙的殘骸四處橫飛。
而當塵埃落盡之時,那原本有一丈餘高的烽燧,已幾乎被夷為平地,僅剩一麵殘垣,孤零零地立在淩冽的寒風之中。
眾人皆大喜。
李攸當即簽下軍書,要求各工坊全力生產三梢炮和配套的大型火藥桶,同時還訂立了產能激勵製度。
即將賣鹽和賣磚頭所賺得的錢,補貼給工坊中,幹活最勤快的工匠,讓他們隻要用心工作,收入就能達到本地的上層水平。
如此一來,工匠們便會安心工作,而難以被外人用小利益收買了。
李攸其實很清楚,百姓的欲求其實是很容易滿足的。隻是因為食肉者太過貪婪,連最後的一塊肉都想搶走。
而偏偏,這些人還掌控著話語權,所以人們才會有,普通人都很貪小便宜的錯覺。
在安排好火藥工坊的事情後,李攸又去了趟鐵匠鋪,尚未走近,就看見張牛帶著一隊親兵,正在將成車的火銃往倉庫拉。
“阿牛,現在生產了多少火銃了?”李攸問。
“將軍,加上試驗的十支,現在已經有兩百九十三支了。”張牛道。
“怎麽這麽快?”李攸倒是驚奇。
“池延年將火銃的工序拆解了,每個工匠負責一部分,最後再組裝起來。”張牛道。
這種方法,已經有後世流水線生產的影子了,其優點就是,每個工匠都十分熟悉自己的工序,因此生產效率會越來越高,質量也會越來越好。
李攸聽到這,心中大喜。因為池延年在發明這種方法之後,火銃的產能就將大大提升。
因此,雖然現在火銃的壽命,隻有四、五十次發射,但由於成本低廉,製造時間短,所以還是達到了批量裝備的條件。
李攸立刻回去研究新的陣法,因為武器革新之後,往往就要伴隨著戰術的革新,要不然這新式武器的威力,就要大打折扣了。
而李攸這一次借鑒的,是明朝名將孫傳庭的車陣。
所謂的車陣,就是以一輛上麵裝有牛皮盾,並開設有諸多射擊孔的炮車為基礎,組成的軍陣。
士兵行軍的時候,輜重就放在炮車上,紮營的時候,就以炮車作為營寨的圍牆,作戰的時候,則根據地形以及敵軍的兵種,靈活地組成各種陣型。
而現階段,李攸是打算讓炮車擔任起兩種功能,第一種是輜重運輸,第二種,則是戰時的前鋒。
所謂的前鋒,就是指在臨近敵軍的時候,用炮車代替方盾,保護步兵。同時,在炮車上架設旋風炮,對逼近的敵軍大陣進行轟炸。
而手持火銃的軍士,則充當炮車的守衛,依靠炮車上的諸多射擊孔,對敵軍進行打擊。
當然,如此一來,炮車的自重將非常大,必須用牛來拉,才能前進。
而且,在平時,炮車是隻能運載旋風炮以及一些輜重。就連火藥桶,也必須由其它板車來運載。
在李攸的親自監造下,工匠們隻用了半個月,就製造出了第一輛炮車。
這輛車有兩丈六尺長,離地將近五尺,輪子采用木製,而且配備了兩頭牛來牽引。
炮車除了麵向牛的那一側外,都裝設了厚實的牛皮護盾,這種盾牌,李攸還親自用火銃測試過,得出的結論是,它能夠抵禦火銃的絕大多數射擊。
當然,如此厚實的牛皮盾,也造成了炮車內的空間狹小,還有就是除了旋風炮外,隻能再運載不到四百斤的重量。
再重,就不是牛能不能拉得動的問題,而是土路根本承受不了,容易陷車的問題了。
當然,如此大的自重,在陣地戰的時候,就成了優勢,因為敵軍哪怕是用鐵騎來撞,也是撞不翻炮車的。
至於掀翻,更是癡人做夢。
故而,李攸唯一想到的,能夠突破炮車陣的方法,就是拿投石機來砸,還有就是用人命來對每一輛炮車,發起攻擊了。
對炮車進行簡單測試後,李攸把虞正則和劉定遠叫了過來,商議將炮車、三梢炮、火銃編組成軍的辦法。
“荊州和揚州,都是河網密布,如果是在春天進攻,則道路泥濘。炮車和三梢炮都太重,行進困難。”劉定遠道,“隻能像鴛鴦陣的小陣一樣,小隊作戰。”
“且詳細說說。”李攸道。
“就是先順著長江而下,遇到敵軍後,再上岸作戰。”劉定遠道,“上岸後,炮車沿著大路推進。”
“一旦前方遇到敵軍堵塞道路,就要派遣步兵,沿著郊野迂回,炮車便留在正麵吸引敵軍的注意力。”
“好,就按照這個策略,來編練新的軍陣。”李攸道。
於是三人連夜繪製陣圖,意在將鴛鴦陣和炮車結合起來使用。
而在這種新的軍陣之中,嚴超石的炮隊會駕駛炮車作戰,並擔任炮車的護衛。而其他的屯,將跟隨在炮車周圍行進。
同時,為了加強步兵的火力,李攸也更新了他們的裝備,要求每一個步兵隊,都要配置九支火銃,九名火銃手。
戰時,三人負責射擊,六人負責裝填,以通過這種三段式射擊的方式,達到不間斷射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