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4 三滴眼淚

904 三滴眼淚

今天第二更,求訂閱!

媒體關於“撞車”的影評你來我往,鬥得不亦樂乎。其實這很正常,至少不稀奇。每一次有廣泛矚目的電影上映時,都會出現這種情況。讚揚的,批判的,看熱鬧的,完全是一片繁榮景象。如果電影上映之後,媒體一潭死水,這對於電影來說才是一場災難。

更何況,“撞車”本身就是一部從種族歧視、文化差異出發的電影,這也勢必會引起各個群體的關注,爭議也就更大。比如說,白人就對於電影關於檢察官的描述十分不滿,他們可不願意接受這種腐敗的檢察官;比如說,黑人就對於兩個黑人小混混頗有微詞,他們可沒有那麽“厚顏無恥”;再比如說,中國人會抗議說電影裏所有人都把那一對人販子亞裔夫婦認成是中國人,但事實上他們是韓國人,因為在電影最後的時候他們夫妻是用韓語交談的;同樣的,韓國人也會抗議電影汙蔑了他們的形象……

這些衝突在“撞車”裏發生著,同樣,也在生活裏發生著。大家很快就會發現這種奇妙的景象了,電影上才剛剛發生的事情,緊接著就在生活裏真實地上演,保羅-哈吉斯對於這種文化衝突的敏感捕捉也就越發神奇起來。

前有“洛杉磯時報”的讚揚,後有“首映”、“娛樂周刊”、“電影評論”等評論的混戰,“撞車”這樣一部原本沒有太多人關注的小成本影片,瞬間就站在了風口浪尖之上,成為了各方媒體評論的焦點。甚至於,一些政界人物、社會版麵也都對“撞車”中反映的社會現象進行了評述。可見,這部電影的確是火起來了。

但是,不同於其他所有媒體的評論,“紐約時報”的尼爾-達西卻用另外一種角度解讀了這部電影。人,尼爾-達西關注的是人,是電影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不是種族歧視,不是你的膚色你的種族,也不是你的祖籍你的生活現狀,而是“人”本身。尼爾-達西以“三滴眼淚”為題,專門為“撞車”撰寫了這篇評論。

“大家看完這部電影,種族歧視的問題肯定在腦海之中揮之不去,一個個‘黑鬼’、一個個對亞裔對阿拉伯裔的歧視,都再明顯不過了。的確,人們有權這樣理解。但埃文-貝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卻說,這其實是一部關心個人心理的電影。對,也許大家都會聯想到埃文的心理學背景,但仔細觀察一下這部電影,就會發現埃文說得的確是事實。

電影中的每一個人,都麵臨著棘手的問題,或者牽扯太多的罪案,或者是一個瘋狂的同事,或者是被羞辱、被剝奪自尊、被奪走財富,但每個人麵對困境時的反應不同,這也就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結局。生活的困難源源不斷,但重點是在於你如何處理,所以,問題一直都不在於‘問題’上,而是在我們自己的身上。

這部電影有三個時刻讓我的眼眶盛滿淚水,三滴眼淚,成為了這部電影對於‘人’最好的解讀。

第一滴眼淚,是屬於鎖匠丹尼爾女兒的。丹尼爾為女兒穿上了‘看不見的鬥篷’,因為這可以阻擋一切災難和危險,丹尼爾細心地將並不存在的繩子於女兒的頸前係好,心不由一陣收縮。我知道,善意的欺騙並不能在危險來臨時,給予她真正的保護。我預見的是一個悲劇的結局,為這個本應該純粹應該單純的童話。我開始想象,她會經曆怎麽樣的痛楚,肉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當邪惡的子彈真的呼嘯而至,當她終於明白現實的殘忍,那時候,她的父親又會是怎麽樣的撕心裂肺。想到這裏,我就已經心痛無法自已了。

當失去一切的商店老板拿著自己剛買的手槍出現的時候,答案似乎已經呼之欲出了。他用槍指著驚慌失措的丹尼爾,丹尼爾卻大叫著不讓屋裏的女兒出來。站在門口的小女兒看著眼前發生的一切,她擔心地說到,‘爸爸沒有鬥篷,我有。’接著,她不顧一切地衝出門外。就在她撲到丹尼爾身上的那一刻,槍聲響了。

在這一刻,所有的時間都失去了意義。色彩斑斕的童話失去了所有的顏色,變成可怕無助的黑白世界。我的心髒,狠狠地振動了一下,淚水就這樣滑落了下來。

曾經讓我覺得無法接受的槍聲有很多次,‘死亡詩社’裏尼爾自殺的那聲槍響,‘黑暗中的舞者’裏莎瑪打傷警察的那聲槍響,在這部電影中,漢森失手打死黑人的那聲槍響。因為我很清楚,我們都清楚,槍聲意味著什麽。雖然我們都知道會發生什麽,但我還是不希望那一切的到來,緊接而來的死亡氣息冗長而冰冷,讓我失去了呼吸的自覺,隻等待著窒息淹沒自己。

丹尼爾瘋狂了,他痛苦地嘶吼著,撕心裂肺;他的妻子痛不欲生,癱坐在地上。商店老板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意外,嘴角在顫抖,不知所措。

當丹尼爾在痛苦的呼嚎中,聽到女兒天籟般的聲音:‘沒事的,爸爸,我會保護你。’我沒有等到讓我窒息的一刻,卻等來了淚水絕提的一句話。一支美好的頌歌從我的心底流淌出來,化作眼中**漾的**。我已經顧不上嘲笑自己那世故的淺薄。隻是把模糊的視線,緊緊鎖定在小女孩的麵龐上。我知道我已被救贖,在這奇跡中。救我的人,是一位天使。

我無可抑止的哭了,完全無法抑止。我現在還記得,全場觀眾看到小女兒安然無恙這一幕時爆發的是一股善意的抽氣聲,而在黑暗中我的淚水卻充盈了眼眶模糊了屏幕。這好像是男人的特性吧,不管什麽時候都不能讓自己哭出來,再渴望流出的淚都要咽回肚子裏去。‘這件鬥篷真好!’女兒無辜純真地說出的這句話卻把我的堅強和堅持摧毀得無影無蹤。小女孩聖潔的像個天使,即使在黑洞洞的槍口麵前。

第二滴眼淚,是屬於黑人導演卡梅隆的。導演和妻子麵對警察的強權,兩個人眼含淚水,卻不能做出任何反抗,導演屈辱地道歉,委曲求全。但是妻子卻無法體會到他的用心良苦,更無法感受到他身為黑人在這個社會裏承受的壓力。所以,他爆發了,他對著持槍的警察肆無忌憚地發泄自己的怒火,就好像一個一心求死的瘋子一樣。

當卡梅隆對著眼前的漢森說‘你們到底想要我怎麽樣’的時候,這個社會的所有壓抑都在這一刻爆發了出來,不止是種族歧視、不止是文化衝突、不止是階級矛盾,更多是我們作為一個個體,在生活之中艱難前行的痛苦和艱辛。

當故事結束時,卡梅隆給妻子打了電話,在漫天火光之中,搖曳生輝的火焰在洛杉磯的夜空下妖豔異常。他說,‘我愛你’。她在電話的另一端微笑。沒有更多的言辭,但其實他們早已經原諒了彼此。生活太過艱辛,如果沒有人一起結伴同行,就太過孤單寂寞了,他們必須學會理解對方。

身後那壯麗的火焰,將所有的灰燼都燃燒殆盡。淚水又再次從眼眶裏滑落下來。這一次是什麽,感激,慶幸,亦或者是其他,我也分辨不清。我隻是感覺到,在卡梅隆和妻子的微笑中,心靈逐漸安靜下來,暖提陡生。在經曆了生死關頭後,他們都更懂得了珍惜。然而,難道非要是有過這樣的經曆,我們才能夠學會珍惜嗎?生活不可能總是波瀾壯闊。如果我們無視平時乃些瑣碎的點點滴滴,隻怕真到波濤洶湧處,後悔也來不及了。很幸運,導演夫婦還來得及珍惜。我也同樣幸運。

第三滴眼淚,是屬於年輕白人警察湯姆-漢森的。漢森在這部電影中,代表的是所有觀看電影的觀眾,簡而言之,就是社會倫理。當觀眾走入電影院時,他們需要一個視角,需要一個代表自己進入故事的角度,隻有這樣,他們才能更加貼近地感受作品。在大多時候,觀眾的視角都是電影第一主角,而在這部電影中,則是湯姆-漢森。

漢森對於搭檔萊恩的舉動不屑一顧,他心中的正義在翻滾,因為社會倫理告訴他:這是錯的;漢森一怒之下要求更換搭檔,但是在上司的強權之下,他卻又不敢反抗,也不敢舉報萊恩,他隻能承認這是個人原因需要,因為社會倫理告訴他:生活是無奈的;漢森說服了同事,放過了暴怒中的卡梅隆,他認為自己完成了救贖,他認為自己解救了卡梅隆,他認為自己做了一件正確的事,因為社會倫理告訴他:人都有犯錯、衝動的時候……

漢森代表著觀眾的視角,以居高臨下的正義視角看到發生的這一切,觀眾能夠輕而易舉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道德歸屬。但是,每個人內心都有屬於自己的陰暗麵,正義與邪惡之間的界限早已經模糊不清了。

當漢森警惕地舉起了手槍,開槍誤殺了黑人混混時,所有觀眾都會立刻將自己撇清:這不是自己,這隻是漢森!因為他們都不認為自己會‘如此愚蠢’。但事實是,漢森之所以會警惕會開槍,因為社會倫理告訴他:黑人和白人終究是不同的。黑人混混的身上,髒兮兮的鞋子、破爛的額衣服、漫無目的的搭車、粗俗的語言水準,這一切,都是讓漢森警惕的原因。與其說是漢森誤殺了黑人混混,不如說是這個社會的倫理,也就是整個社會的觀念讓他按下了扳機。

在這一瞬間,漢森那被隱藏在光影之中的臉龐,倉皇、迷茫、膽怯、恐懼……讓我的眼淚第三次滑落下來。這才是對人性真正的批判,漢森代表著你,也代表著我,更代表著所有普通人。換做是我們坐在那輛車裏,在那個場合下,我們會按下扳機嗎?

三滴眼淚,心卻始終在微笑,這才是‘撞車’的真諦!”

爆發求月票,求訂閱!加更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