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將突發事件定義為“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突發事件報道是衡量一個新聞媒體綜合實力、組織指揮水平和新聞隊伍素質的重要標準之一,報道的好壞和水平的高低關係到新聞媒體的影響力和形象,甚至關係到國家的形象和社會的穩定。

毫無疑問,媒體對於突發事件的報道可以有不同形式,如現場報道、連續報道、深度報道等,但消息往往成為整個突發事件報道中的“主角”,因為消息能夠突出時效性,如通過口播、字幕、現場連線和SNG(衛星新聞采集)等方式報道的簡訊和快訊;也能體現完整性,如通過影像新聞、現場報道等方式報道的詳訊和綜合消息;還能展示深刻性,如通過影像新聞或現場訪談等方式報道的綜述和新聞分析等。這些豐富的形式能使突發事件的報道呈現立體化的形態,也能使廣大觀眾獲取客觀、全麵、深入的信息。

一、突發事件中的電視媒體責任

電視媒體作為現代大眾傳播業極其重要的媒體之一,在信息傳播、輿論引導等方麵與其他媒體相比有著很多獨特的傳播手段與傳播優勢。麵對引起人們極大關注的突發事件,電視媒體理所當然地要承擔起與其地位與作用相一致的傳播責任與社會責任。

(一)發生期的迅速反應與告知責任

時效性是新聞的基本特性之一,發生突發事件後,及時準確地向公眾發布事件信息,是負責任的重要表現。突發事件發生後,各大媒體都在奮力爭搶“第一時間”。曆史上的許多“獨家新聞”就是靠在時間上的爭分奪秒而獲得的。新華社在伊拉克戰爭爆發的報道中,因首發消息領先世界其他媒體10秒鍾而受到廣泛好評。

及時發布信息對於公眾了解事件真相,避免誤信謠傳,從而穩定人心,調動公眾參與解決事態的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中央電視台等媒體在對汶川地震的報道過程中,每天都會發布許多來自政府部門的信息。比如來自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有關人員傷亡和財政投入的數據,來自民政部門的救災物資數量和價格的信息,來自政府官員的有關救援力量投入和救援工作進展的信息,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3年4月20日,鳳凰衛視獨家直播了國務院新聞辦正式公布“非典”疫情真實情況的新聞發布會,顯示了鳳凰衛視對於突發事件獨到的策劃意識和非凡的策劃能力:

2003年4月20日是中國新聞史上不平凡的日子。

北京“非典”疫情的真實情況,在這一天下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正式宣布。在這場最具新聞性的發布會上,細心的人們發現,隻有鳳凰衛視及時進行了現場直播:人們從畫麵上看到,衛生部常務副部長高強表明了中國政府直麵危機、不許隱瞞任何疫情的決心。

為什麽隻有鳳凰衛視的直播?

原來,因事先被告知此次發布會不能做實況轉播,各家電視台無功而棄,收拾家夥打道回府。此時,隻有鳳凰衛視不肯放棄。為了申請這一直播,北京節目中心副主任潘力一整天都在進行各方聯絡溝通,同時還留了個心眼,沒有撤銷預定衛星國際傳送信號。而他的背後,是劉長樂與王紀言的努力。他們一直在與國新辦的官員探討直播的必要性和意義,並在最後一刻達成共識。接下來的一幕非常經典:新聞發布會開始前三分鍾,國務院新聞辦負責人滿臉通紅地衝出來問潘力:“鳳凰衛視能不能直播?”話音未落,衛生部常務副部長高強已經大步流星走向主席台。即使成功垂青有準備的人,時間也還是稍嫌短了點。可就是這短短的兩三分鍾裏,潘力迅速打通香港總部、北京電信局等幾個重要環節的電話,然後篤定地告訴對方——鳳凰衛視已經啟動直播!

這一次,“央視”用了鳳凰衛視的畫麵。

4月20日,既是中國直麵疫情的轉折,也注定是鳳凰衛視打響內地抗“非典”戰役的良好開端。這之後,鳳凰衛視的播報戰場迅速從硝煙滾滾的伊拉克,轉向北京的抗擊“非典”第一線。22日,新聞特別節目《宣戰SARS》開播;23日,專題係列報道《新兒女英雄傳》推出;26日,專家談“非典”,走進《世紀大講堂》;29日,正在康複中的主持人劉海若參與宣戰SARS的連線播報;30日,閭丘露薇、鄭浩、陳曉楠、阮次山等一批名記者、名主持人、資深評論員抵達北京;5月1日,一個空前浩大的20多人采訪隊伍開始縱深北京各個角落進行多層麵采訪。

鳳凰衛視何以在每次重大新聞麵前先人一步,憑什麽?決策是勝利的根本。

早在4月2日,當世界還在關注伊拉克戰爭的時候,“鳳凰”高層就已敏銳地聞到了“非典”戰火的硝煙。在“鳳凰”高層會議上,董事局主席劉長樂提出了“兩個戰場”的概念,他說:“現在有兩個戰場我們不可放鬆,一個是遠的伊拉克,一個是近的非典型肺炎,這是人類的新戰爭,我們有責任關注它。”從那時起,“鳳凰”就開始了“疫情天天報”節目。而當時,連香港衛生署也沒有人想到“非典”會在香港大規模蔓延。之後,隨著內地疫情的爆發,鳳凰衛視節目的重點和整體報道思路已經日臻清晰了。[1]

(二)應對期的信息整合與解讀責任

如果說快訊能夠表明一家新聞媒體應變能力的話,那麽,後續報道則能顯示其報道能力和總體報道水平。突發事件處置期,媒體具有對信息的整合、解讀責任,要進一步、全方位、多角度地為公眾服務。突發事件發生後,現場快速反應式的報道僅僅是整個事件報道的開始,而絕不是結束。如果說在“第一時間”媒體快速反應是要讓公眾知道“是什麽”,那麽後續的深度、細化報道則要讓公眾知道“為什麽”和“怎麽辦”,媒體有責任將突發事件發生的背景、細節等進行深入的采訪,根據事態的發展及時報道政府處置突發事件的措施及其效果、突發事件所產生的社會危害和社會各個方麵的反應等。這些後續的報道可以用權威的聲音、專業化的視角讓公眾了解事件發生後的處理情況,加強公眾的凝聚力與信心,進一步緩和緊張氣氛,減輕公眾的恐慌情緒。

2003年“非典”期間,當所有媒體都把目光集中在醫務人員身上時,鳳凰衛視把報道的目光從疫情的源頭(醫院),延伸到源尾(垃圾處理廠)。SARS病毒在垃圾物裏存活的時間是最長的,因此那裏的清潔工人都是穿防化服的。由於天太熱,隔離衣不透氣,還要扛著沉重的攝像機忙活,記者小魏和張煦都在現場中暑了,但當時他們不知道是中暑,隻是惶恐地想:“我們是不是得‘非典’了?可是,不管是不是,我們都得把東西拍完。”鳳凰衛視是第一家親臨這麽危險的地方進行現場報道的媒體,垃圾廠的工人很感動。攝製組還把當時垃圾處理場因防化服不夠用,洗幹淨重複使用的嚴重不科學的真實情況拍下來,並由記者在第二天的新聞發布會上把情況向北京市反映,使問題及時得到解決。[2]

(三)處置後的總結反思與警醒責任

在突發事件處置後或社會安全運行期間,媒體具有一定的總結反思與提醒責任,要總結與反思人類麵對突發事件的經驗與教訓。突發事件處置完成後,生活開始歸於正常,社會開始歸於平靜,人們常常在長長舒了一口氣後會很快地遺忘危機的曾經發生。隱患重於災害,從這個意義上說,平時的預防、提醒與知識普及更為重要。美國報人普利策也說過: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麵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

突發事件發生後,媒體一方麵要告訴公眾他們未知、應知而想知的點點滴滴,普及科學常識,宣傳優秀人物,鼓舞公眾鬥誌,增強社會信心;另一方麵,媒體還需要及時進行總結和反思,既總結媒體自身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得與失,又要發揮監督作用,反思政府與社會各界在應對突發事件時的經驗與教訓。

二、突發事件報道的原則

與報紙、雜誌等其他媒體相比,電視媒體有著其自身的傳播優勢與傳播手段,決定了它需要在突發事件中承擔起更多的責任。除了遵循新聞報道的基本規範和職業道德準則外,還需要結合電視媒體的特點遵循以下原則。

(一)突發事件報道要更“快”

廣播電視技術手段的發展,可以使信息完成同步和快速傳播,這是傳統印刷媒體所不具備的優勢。麵對突發事件,電視媒體有責任、也有義務在第一時間報道,滿足觀眾先知為快的心理,減少公眾不斷擴大的猜疑與恐慌。在突發事件發生後,根據其影響的程度,機動、靈活地安排新聞插播,可以通過現場連線、口播新聞、屏幕遊走字幕等多種方式在第一時間向公眾告知信息,同時新聞的播報要打破傳統的節目播出表式的播出方式,不要拘泥於整點新聞、午間新聞的固定播出時間。2008年1月29日,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在13:00整點新聞中第一時間播發了“中央政治局當天上午召開專門會議研究雨雪冰凍災情”的重要消息;半小時後,新聞頻道與綜合頻道在並機播出的直播特別節目中,迅速播出該消息,並以30分鍾為段落滾動播出30餘條次。通過高頻次的播出,來強化事件背後的意義,使其主題更加鮮明。

一些運作成熟的廣播電視傳媒集團與公司,在麵對突發事件時,往往能夠在很短時間內做出響應,並根據事件的緊急程度,隨時中斷正在播出的節目,插入對突發事件的報道,通過各種方式,向受眾傳播現場的情況。比如,2001年9月11日,鳳凰衛視於21:10在《時事直通車》中發布有關“9·11”事件的第一條消息:“美國紐約世貿大樓被襲起火。”鳳凰衛視成為世界華語傳媒對“9·11”事件的最早播報者。21:30,《時事直通車》結束前,主播吳小莉再次插播最新消息及現場畫麵,並通報觀眾,鳳凰衛視中文台、資訊台、歐洲台、美洲台全線並機,對此事進行直播報道。21:40,鳳凰衛視四個頻道開始同時對“9·11”事件進行直播。

突發事件中的反應能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電視台、電視節目播出機構節目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因為報道突發事件,不僅僅是媒體的義務,從商業角度上說,對此快速反應,往往能贏得很高的收視率,取得很高的社會影響力,從而取得很高的經濟回報和社會地位。香港鳳凰衛視《突發事件直播》通過建立固定欄目、組建固定團隊報道突發事件的方式,保證了其記者能夠訓練有素,編導、記者、攝像等各部門的配合能夠更加默契,從而在麵對突發事件時,能夠極大提高響應能力,報道更加專業、冷靜與客觀,保證了節目質量。

(二)應對報道要更“深”

電視媒體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能夠比傳統紙質媒體報道內容更加豐富、報道形式更加多樣,報道層次更加深入。廣播電視可以做到夜以繼日地滾動式連續播出,其龐大的節目量、豐富的品種、多樣的題材、靈活的表現形式,早已獲得大眾的認可。

近年來,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出現迫使電視必須從深度上進行開掘。不是隻一味地追求第一時間、第一現場,而是要深入實地,與政府、專家加強聯係,運用新聞、專題節目、專家訪談、公益廣告等多種節目形式對突發事件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報道。比如2003年5月3日,鳳凰衛視播出大型節目《北京一日》,這是鳳凰衛視5月1日組織的一次“非典”特別報道,由節目副總裁鍾大年在北京統一協調部署這次報道活動。上午派出5路記者,分赴5個地點采訪,中午過後攝製組陸續歸來,開始製作新聞,並向香港總部傳送。這些新聞當天被《宣戰SARS》、《鳳凰正點播報》、鳳凰網、《資訊快遞》等欄目采用。當天拍攝的素材又被製作成一部90分鍾的特別節目《北京一日》,記錄了五一國際勞動節當天,在麵對SARS病毒嚴峻考驗的北京城,從領導人到普通市民,從“白衣戰士”到患病者所經曆的非同尋常的一天。節目中,北京市委書記劉淇、代市長王岐山對北京市民進行了一次“特殊采訪”,了解“非典”時期百姓的生活和心態,並現場解決百姓反饋的垃圾處理、排汙等問題;從北京地壇醫院到北大醫院,從北京宣武醫院到小湯山傳染醫院,醫護人員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呈現在觀眾眼前。

(三)警示報道要更“廣”

電視媒體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有廣泛的傳播範圍和豐富的受眾群體。突發事件結束後,電視媒體應揚自身之長,策劃、製作針對不同年齡、文化層次和地域的各個受眾群體的各類電視節目,通過動態消息、新聞專題以及公益廣告或智力競賽等方式,盡最大可能將預防與提醒信息在更廣範圍進行傳播,時刻提醒民眾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提升人們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一是利用受眾麵廣的優勢,在突發事件處理完成後,通過專家訪談等形式回顧事件發生的原因、處理的過程等,總結經驗與教訓。討論在突發事件處理過程中,各級人民政府和相關機構的得與失,分析參與事件處理的各主要部門在信息報告、先期處理、應急響應等環節的表現優劣,憑借電視媒體的傳播優勢,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表揚先進,曝光落後,借助話語權優勢,不斷提高這些部門在麵對突發事件時的應急處理能力。

二是利用時效性強的優勢,在平時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防止不利影響擴大,從而預防突發事件的發生。電視媒體要與氣象、地質等部門加強聯係,及時發布台風、寒潮、地震等各種預報、預警信息,並在新聞、生活資訊類欄目中向觀眾詳細介紹防範措施;及時公布相應職能部門在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等檢查、抽查中的結果,發布不合格產品與隱患產品信息,防止不利影響的擴大。

三是利用表達方式多樣的優勢,不斷提高選題策劃水平,對報道形式進行創新。麵對近年的一些突發事件,有些媒體往往采用“人民戰爭”式的傳播策略,雖然報道量十分龐大,但往往角度單一、方式簡單,以至於表麵勢頭排山倒海,但實質上卻是平麵化的。在非典報道時這種現象特別典型,“戰爭”“應急保衛戰”“築起銅牆鐵壁”“勇闖SARS病區”等詞匯過度渲染了緊張的氣氛,反而有可能造成恐慌或者被動。因此,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加強平衡報道、創新報道就成為媒體策劃的應有之義。

三、突發事件報道的要求

媒體在突發事件中,往往需要接受突如其來的考驗,需要在眾多龐雜的信息中篩選、過濾出有用、有效的信息,做出及時、客觀與公正的傳播。它們所傳播的信息對於公眾與社會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因此,突發事件報道有著特別的要求。

(一)理性與情感的辯證

與報紙、雜誌、廣播等媒體相比較,電視媒體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表情達意,例如通過蒙太奇、音樂音響等手段可以非常好地控製節目節奏,烘托場景氣氛,它的直觀性、生動性能夠更好地表達情感傾向。可以說情感性、人情味是電視節目中最能打動人、最能激發興奮點,並使觀眾產生親切感和認同感,繼續往下看的感染力要素,因此電視媒體的情感力量是不容忽視的。而突發事件的報道屬於一種特殊報道,需要客觀、理智與冷靜。因此電視媒體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必須堅持理性與情感的辯證統一關係,“好的危機報道雖動情而不煽情”[3],隻有處理好理性與情感的關係,電視媒體才能更好地做好突發事件下符合受眾需要、有利於社會穩定的傳播。

要根據突發事件的類型、性質和進展及時調整報道中理智與情感的關係,最終達到兩者相互促進的關係。一般說來,在突發事件中,要用情感呼喚理智,再用理智指導情感。人們麵對突發事件時,自然而然會產生或緊張或激動或感動的情緒反應,電視媒體要抓住情感、調動情感,並對受眾的情感反應加以引導,通過節目將人們從關切、恐懼的感情引至探求事件發生的原因、防止問題再度發生的方案等理性角度,對事實進行科學而客觀的判斷,再通過這種理性、宏觀的思考去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在點點滴滴中預防危機的發生。“非典報道中,央視的新聞轟炸隻使我感到緊張、緊張、再緊張,煽情、煽情、再煽情,眼淚跟著流了不少,但記不住幾個細節、幾個麵孔,隻覺電視上天天淚眼朦朧,中國人仿佛林黛玉轉世,北京城仿佛哭城。作為觀眾,我好像隻是舊時人家辦喪事時陪哭的角色,為誰哭,有點鬧不清。而鳳凰衛視一個五一特別節目,把北京人抗‘非典’的一天交代得清清楚楚,從書記、市長到大爺、大媽,從小湯山醫院到居民區垃圾通道,從病人轉院到小護士的眼淚,應有盡有。看了這期節目,我知道北京人是怎麽過的,我知道是誰、是什麽精神在支撐北京的運轉。”[4]

(二)前期與後期的協調

突發事件有一個突然發生、緊急處置、平息事件、總結反思的過程,電視媒體對突發事件全過程的傳播必須係統、完整。

第一,要提高突發事件前期、後期報道的係統性、連貫性、完整性。突發事件的發生、處理到處置完成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因此需要電視媒體進行跟蹤、連續報道,要防止“隻見樹木,不見森林”,要防止“虎頭蛇尾”,在前期的報道中注意提醒觀眾對後期報道進行持續的關注;在後期報道中要把現在的進展放到整個事件的處理全過程中去,通過製作事件回顧短片等形式對前期報道進行串聯,防止觀眾的陌生感,提高報道的連貫性與係統性,從而提高信息傳播的效果。

第二,要提高電視媒體各部門的前、後期的協調能力。在突發事件的報道過程中,特別是在突發事件發生初期,第一時間的反應能力成為衡量一個電視媒體危機報道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電視節目的製作是一個係統工程,不是一個部門就可以解決的,因此現場采訪等前期製作部門與編輯合成等後期製作部門需要有更高的配合度與默契感。要加強前後期工作人員的團隊意識的培養,各部門要通力配合,記者要提高新聞素材的收集、整理能力,攝像要在拍攝時提高畫麵的流暢度,前後期工作人員要隨時進行溝通,從而提高後期編輯、製作的工作效率,把突發事件的報道做得更加迅速、完美。

(三)共性與個性的互補

電視媒體在現代社會屬於強勢媒體,具有時效性更強、現場感更真、受眾更加廣泛、表達形式更加靈活等方麵的特點。隻有在節目策劃、製作中充分利用電視媒體的本體特性,把突發事件中的信息傳播得更快、更深、更廣,才能在差異化生存中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影響力,最終更好地履行其在突發事件中的責任。同時,要注意吸收和借鑒其他大眾媒體成功經驗和做法,如報紙之嚴謹、雜誌之厚重、廣播之靈活、網絡之快捷,不斷進行自我補充與自我完善。

要堅持媒體在報道突發事件中所具備的共同的、普遍的規則,即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要加強電視從業人員新聞規範、新聞紀律等的學習與體會,加強行業自律,使電視媒體在突發事件中傳播最準確的信息,安撫民眾緊張情緒,成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同時為人民群眾的利益鼓與呼。電視節目的播出要考慮市場,同時也不能僅僅為了收視率而做出不利於社會穩定的傳播。報道突發性事件,切記不能片麵追求轟動效應,應力求弄清事實真相,誇大災情、炒作新聞會造成極惡劣的社會影響,最終極大地影響媒體的公信力。要利用媒體的話語權優勢,利用媒體的力量,發出媒體的聲音,將突發事件的信息廣泛地傳遞給受眾。

(四)聲音與畫麵的強化

與報紙、廣播等媒體表達的單一性相比,電視媒體是通過聲音與畫麵兩種表現元素的結合來向受眾傳播信息的,從這一層麵上說,電視具有更廣闊的表現空間。聲音與畫麵相互補充、相互強化,在相輔相成的關係中更好地傳遞信息,給觀眾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這是電視媒體本身的最大特色,是電視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價值基礎,必須放大與強化。

首先,要通過聲音與畫麵的結合增強真實感與現場感。突發事件發生後,電視媒體要注重危機發生、現場處置的聲畫采集,通過兩者結合真實地反映危機發生與救援處置現場的環境、氣氛,讓觀眾對突發事件有真實、生動的印象。畫麵不僅可以采用電視媒體自身拍攝的素材,同時也可以征集群眾與目擊者用手機、民用DV機采集的影像,盡管它們在構圖、畫麵穩定性上可能很不專業,但現場拍攝的晃動的視頻、嘈雜的音頻兩者結合,能夠很好地凸顯出現場的真實感。同期聲把現場的音響及人物講話聲直接傳遞給觀眾,減少了記者或者編輯的“把關”轉述,既降低主觀性,又減少了信息的不確定性,這種現場聲音、畫麵的結合所造成的震撼力是單一通過照片、錄音所不能比擬的。

其次,要通過聲音與畫麵的結合增強信息量。電視媒體通過解說詞的加入,進一步闡明、解釋畫麵所表現的突發事件的時間、地點、環境等信息,隨時補充畫麵信息,挖掘畫麵的深刻內涵,向觀眾展現畫麵背後的點點滴滴,使信息的傳播在聲音與畫麵的共同解釋中更加具體、翔實。

再次,要通過聲音與畫麵的結合增強親和力與表現力。在突發事件的預防宣傳過程中,單純的文字與聲音往往會有口號化的表達傾向,說教意味較為嚴重,往往不易被大眾接受,電視媒體要發揮自身的特色,將預防要點融入Flash動畫、情景短劇等內容中去,通過多種表現手法,增強預防信息的親和力,使公益廣告既好看又有用。

實訓練習

1.觀摩同一天的中央電視台《朝聞天下》、《新聞30分》、《新聞聯播》和《晚間新聞》,比較它們的編排特點和策劃上的差異。或觀摩同一天中央電視台、省級衛視和其他地麵頻道的電視新聞節目,比較它們策劃思路的異同。

2.結合電視策劃的具體內容,以鳳凰衛視的《華聞大直播》和《時事直通車》欄目為例,比較分析它們的策劃內容。

3.分別為省級衛視、地麵頻道和校園電視台策劃一檔動態電視新聞欄目,撰寫電視策劃書,並以其中一份電視策劃書為依據,製作電視新聞,要求:

(1)有新聞提要、串聯詞和新聞回報等;

(2)不少於15則短消息;

(3)包含5則以上現場報道或現場采訪;

(4)靈活運用不同的新聞組合方式。

4.觀摩近期播出的有影響的連續報道與係列報道,探討其共性與差異,以及如何做到優勢互補,創造精品。

5.赴當地電視台,就欄目創建、欄目定位、編排思想與特色等采訪當地電視台動態新聞欄目的製片人或策劃人,撰寫采訪報告,並與其他類型電視動態新聞欄目比較。

[1] 藍藝、張惠玲:《書寫新兒女英雄傳 鳳凰衛視SARS報道的幕後》,http://tech.sina.com. cn/me/2003-05-14/1756186965.shtml.

[2] 參見張林、藍藝等:《大事背後》,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頁。

[3] 趙士林:《突發事件與媒體報道》,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頁。

[4] 參見張林、藍藝等:《大事背後》,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