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漁陽郡,泉州城碼頭。

甘寧已經帶著船隊到了好幾天了,這趟出海,對於他來說比上次輕鬆太多,船足夠的好,他膽子也大了起來,幾次試圖深入海中,若不是怕迷路,不定現在跑到哪裏去了。

帶著公孫瓚見到船隊,也看到運送來的大批物資,說是大批,其實糧食沒多少,畢竟,這東西現在劉備那邊也不富裕,真正的稀罕東西是鹽和大量的鐵質農具。

大批的人口即將被遷徙到漁陽、右北平郡、遼西郡,這邊大片的土地需要開墾,對農具的需求是最大的。

所以,王軒主要運送而來的還是這些東西。

看著那一倉庫一倉庫的鹽,那雪白的顆粒,公孫瓚忍不住驚呼一聲,“這麽多!”

“不算多,伯圭兄,玄德公那邊糧食也不富足,但這鹽卻有的事,鐵器也是不缺,所以,隻能送來這些東西了。”

“這不行,這麽多東西,價值億萬,我怎麽能收!”公孫瓚下意識地拒絕到,在他心裏,劉備還是那個需要他照顧的小弟那。

“伯圭兄這就見外了,當初伯圭兄送了那些騎兵和戰馬的,我們可是直接收了,現在,伯圭兄直接拒絕,可是看不起我們!”

“沒有,沒有這意思,隻是,這也太多了”

“這樣,我知道伯圭兄過意不去,那不如就當做交換吧,玄德公這邊還是急需各種馬匹和牛羊的,到不用非得是戰馬,普通拉車的馬也需求量巨大,還有牛,我這裏以後方法將牧牛訓練成耕牛,哦,還有羊毛,對,你沒聽錯,就是羊毛而不是羊!”

王軒幹脆把需求的東西都寫下來,畢竟這些東西公孫瓚也不懂,還是需要手下幫忙。

“這都是草原上的東西啊,我這裏”公孫瓚稍有為難,若是需求量小,他倒是沒問題,問題是,現在白馬義從沒了,實力大幅度下降,想去草原搶也沒之前那麽容易了。

“這樣,伯圭兄的問題我也考慮了,不要把所有的草原人都殺光,最好留下一個聽話的部落,用鹽、茶、鐵鍋之類的東西,通過他們幫你從草原深處交易來這些東西。”

“不用怕他們實力得到壯大,等上一兩年,伯圭兄又能重新訓練出白馬義從,到時候再去收割即可!”

“反正這些胡人就像雜草,收割一波之後,幾年之後又會長起來,所以,不用急!”

公孫瓚眉頭緊皺,片刻,便點頭答應下來,雖然他見胡人就殺,但又不是真的死腦筋,這種留一些敵人為我所用的方式,他還是不介意的。

談完交易問題,王軒再次帶著公孫瓚見了見那些工匠,“都說遼東乃是苦寒之地,其實,在我看來,最大的問題就是冬季太冷,百姓很多都會被凍死,這個問題其實也好解決。”

“哦!”這下公孫瓚比剛剛看到那些鹽還要興奮,若是真解決這個問題,他有信心,幾年之內反攻袁紹。

隻是,等他有實力的時候,袁紹還在不在就是個問題了。

“你看,這叫煤,這東西,在遼東不缺,這叫煤爐子,鐵製,這叫火炕,這叫火牆。”王軒一邊解釋,一邊讓工匠燒起來了,沒一會,以公孫瓚這個罡氣外放的高手,都忍不住要出汗了,而王軒,則早早就跑了出來。

這可是九月了,遼東已經開始降溫了,公孫瓚一邊擦著頭上的汗珠一邊盯著煤爐子看,一直頂了半個時辰多,那一小堆煤都沒燒完,還泛著火紅的光芒。

“哈哈哈,載之賢弟,有此神器在,遼東頂已!”公孫瓚興奮地從屋子裏走了出來,一下給王軒來了個熊抱。

對於他來說,這確實是神器了,煤、煤爐子、火炕、火牆的組合,就是征服冬季的無上法寶,而整個遼東,幾億畝的農田可供開發,這裏卻的從來不是土地,而是如何熬過寒冷的冬天!

火盆什麽的,不知道每年要奪走多少生命!

“地點探測問題,如何開掘問題,那些工匠都能搞定,另外,這些煤爐子鐵器什麽的,會大批量運送過來,伯圭兄不必擔心。”王軒不著痕跡地從公孫瓚懷裏掙脫出來,媽的,說歸說,感謝歸感謝,能不動手動腳的麽!

暫時,王軒不會在這邊建設水泥廠和鋼鐵廠,不是舍不得技術,天下又不是他的,他是怕公孫瓚控製不好,技術外流,起碼,在徹底占據北方之前,王軒不想給自己找麻煩。

基本上搞定公孫瓚這邊的事情,王軒就準備撤退了,前後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算是對得起公孫瓚了。

當然,對劉備方來說,好處更多,一來,提前開發遼東走廊,為未來開發遼東半島乃至整個東北提供足夠的經驗,二來,提供大批北方草原特產,為劉備開發青州乃至整個中原提供足夠的畜力,三來,能牽製袁紹,幫助王軒分擔火力。

這麽多好處,跑這一個多月也不虧。

從泉州馬頭上船後,王軒並沒有急著返回青州,大計劃早就做好了,剩下的都是按部就班的發展即可,需要他的地方不多,正好,他借此機會培訓下海軍。

掏出來完全手工打磨出來的六分儀,和一堆牽星板來,站在船長室前的陽台上,一次性對著甲板上的四百多人一起講解。

鬼知道誰有天賦誰沒天賦,這東西,真的說不好,所以,最簡單的選拔方式就是實際測驗,反正時間充裕,八艘五百噸排水量的大船上,一共有一千六百多人。

就講解最簡單的牽星板用法,一步步篩選,相信總能有十幾二十個學會的。

船隊一路沿著海岸線朝著東北方向前進,白天,王軒要帶甘寧等人熟悉整個渤海內的環境和地理,晚上,讓他們一邊學習一邊試驗牽星板用法,就這樣一路繞過遼東灣,唯獨到大連的時候,王軒帶甘寧等人上去實地考察一番是否合適建立港口。

最後,一直繞到樂浪郡郡治所,朝鮮城,這才再次返回。

在漢代,這城就叫朝鮮。

一趟行程下來,再次耗時一個多月,培養領航員二十三名,探查了整個渤海附近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