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無能為力
雖然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是必然的事情,但卻是中國最不願意見到的結果。
原因就是,伊朗在中國的同盟體係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關鍵就是伊朗的地理位置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
伊朗的東邊是南亞次大陸,北麵是高加索地區,西麵是土耳其,南麵則是海灣地區。
大戰結束之後,土耳其與俄國都在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控製之中,而南亞與海灣地區則在中國的勢力範圍之內。
也就是說,伊朗正好位於中德戰略邊界上。
顯然,伊朗不但把中國控製的南亞與海灣地區連接了起來,還是阻擋德意誌第二帝國向南亞與海灣地區擴張的橋頭堡。
正是如此,中國在戰後極為重視伊朗。
說白了,巴列維能夠回到伊朗當上國王,就是得到了中國的支持,而扶持巴列維也是中國控製伊朗的主要手段。
問題是,這個手段過於單調。
更要命的是,為了維持與伊朗的結盟關係,中國不得不在很多方麵忍受巴列維的胡作非為。
由此導致了一個非常嚴重的結果,即中國對伊朗的國內政策影響非常有限。
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正是對巴列維的縱容,導致了伊朗國內局勢持續惡化,並且最終引發了伊斯蘭革命。
如果中國有更多的選擇,也許就能避免這場危機了。
由此可見,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在戰後的對外政策中最大的失誤。由此造成的麻煩,困擾了中國數十年。
要知道,通過革命上台的伊斯蘭宗教政府絕對不會把中國當成盟友。
原因很簡單,絕大部分伊朗人在痛恨巴列維國王的同時,也痛恨那些肆意掠奪伊朗資源的中國企業,也就順帶痛恨中國。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伊斯蘭宗教政權必然會宣揚反華與仇華政策。並且以此來團結民心。
也就是說,伊朗的伊斯蘭宗教政權肯定會把中國當成敵人,甚至是頭號敵人。
可惜的是。在革命爆發前,中國當局根本就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巴列維時期,伊朗是中國最重要的盟國之一。其地位甚至在以色列之上,加上巴列維一直奉行親華親以政策,所以中國給予了伊朗最高級別的軍火貿易,即為伊朗提供了當時所能拿得出來的最為先進的武器裝備,以鞏固巴列維的統治基礎,同時增強伊朗對周邊阿拉伯國家的牽製能力。
比如,在一九八零年,中國就向伊朗出售了在一九七八年才定型、於一九七九年才正式裝備中國海軍的J-78型戰鬥機,而這也是世界上第一種第四代噴氣式戰鬥機,還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
這種由中國海軍投資研製的戰鬥機。采用了變後掠翼氣動布局,正常起飛重量高達二十八噸,最大起飛重量為三十六噸,配備了世界上第一種有源相控陣雷達,具備高達二百四十公裏的最大探測距離。最多能夠搭載六枚射程超過一百二十公裏的遠程空對空導彈與兩枚格鬥導彈。
從戰鬥力上講,J-78絕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戰鬥機。
雖然受發動機限製,初期的J-78,也就是J-78A的格鬥性能不是很好,其推重比僅有零點九,即便是換上了新式發動機的J-79C。其推重比也沒有超過一,但是憑借可變後掠翼帶來的優勢,J-78C的格鬥能力並不比空軍的J-80差,而且相控陣雷達與遠程導彈,J-78C擁有更強的製空能力。
可以說,即便放到二十年後,J-78也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戰鬥機之一。
在一九八零年,中國海軍僅僅采購了不到一百架J-78A,隻配備了四個部署在超級航母上的艦載航空兵聯隊。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當局批準了為伊朗提供J-78A的出口合同。
接下來的兩年之內,伊朗獲得了七十六架J-78A與二十架J-78B,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裝備第三代戰鬥機的國家。
事實上,伊朗也是除中國之外,唯一裝備J-78戰鬥機的國家。
主要就是,J-78是中國海軍研製的艦載戰鬥機,而且過於笨重,在很多方麵並不適合其他國家空軍的作戰需求。
當然,除了中國,也沒有哪個國家需要重型艦載戰鬥機了。
此外,中國空軍投資研製的J-80重型製空戰鬥機在一九八零年完成驗收,並且在一九八一年正式量產。
也就是說,即便需要重型製空戰鬥機,也可以選擇J-80,而不是J-78。
事實也確實如此。
到停產的時候,J-80出口到了二十三個國家與地區,其外銷數量超過了一千二百架,而中國空軍總共隻采購了一千六百架。此外,英國與聯邦美國還購買了J-80的生產線,以色列等國則建立了維修廠。
與J-80相比,J-78的外銷成績顯得極為慘淡,而且中國海軍總共隻采購了六百多架。
當然,並不能因此否認J-78的先進性。
在中國空軍與海軍進行的實戰對抗演習中,J-78與J-80是最常見的對手,而J-78在對抗中獲勝的次數更多。根據中國軍方總結的使用經驗,J-78的視距外空戰能力是J-80的四倍,而格鬥能力也超過了J-80。除了最大飛行速度與最大飛行高度之外,J-78幾乎在各個方麵都比J-80出色。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中國不大願意出售J-78的主要原因。
根據後來公布的資料,在一九八二年,英國曾經打算引進J-78,將其配備於計劃建造中的第一艘大型航母。如果這筆合同落實的話,為了簡化後勤保障,英國空軍也很有可能選擇J-78,而不是J-80。可惜的是,中國當局沒有批準J-78的出口合同,反而建議英國海軍采購計劃在一九八四年首飛的J-84中型艦載戰鬥機,而且提出英國計劃建造的是大型航母,而不是超級航母,所以最大起飛重量隻有二十四噸的J-84更加合適,而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三十六噸的J-78顯得太大了。結果就是,英國沒有買到J-78,大型航母計劃被迫下馬,轉為建造小型航母,並且根據小型航母的作戰需求,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種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艦載戰鬥機。
當時,中國把J-78出售給伊朗,與伊朗受到的威脅有很大關係。
這就是,德意誌第二帝國在一九七八年,批準了向土耳其出口一百二十架Me-440型戰鬥機的合同。當年年底,土耳其正式宣布退出以中國為核心的同盟集團,並且宣稱將奉行不結盟政策。
顯然,土耳其的立場,對伊朗構成了嚴重威脅。
根據當時掌握的情報,Me-440的性能超過了J-66戰鬥機,因此伊朗空軍急需一種性能更加先進的戰鬥機對抗來自土耳其的威脅。
在J-80定型之前,中國能夠拿得出手的就隻有J-78了。
雖然從時間上看,伊朗完全可以等上幾年,等到J-80定型之後,才購買這種按照空軍的作戰需求打造的重型製空戰鬥機,而且土耳其采購的Me-440也無法立即形成戰鬥力,所以伊朗沒有必要急著購買J-78。但是巴列維在一九八零年訪問中國,親自向中國當局提出采購J-78,並且表示願意用現金付款,而中國海軍也急需通過對外銷售來分擔J-78的巨額研製經費。
結果就是,中國當局在這筆軍火貿易上做出了讓步。
由此可見,在爆發伊斯蘭革命之前,中國幾乎是無所保留的在支持巴列維政權。
可惜的是,中國出售給伊朗的先進武器裝備,在伊斯蘭革命之後都成為了伊朗宗教政權用來對抗中國的法寶。
對中國來說,保住巴列維政權是當務之急。
問題是,伊斯蘭革命爆發的時候,中國的注意力放在巴爾幹半島上,而且由軍事情報局負責在巴爾幹地區的秘密行動。
也就是說,當時根本就沒有人意識到伊朗即將爆發伊斯蘭革命。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日,巴列維逃離德黑蘭,乘坐專機飛往新德裏,並且在次日轉程前往北京。
此時,中國軍方甚至沒有一份與幹預伊朗有關的軍事行動方案。
四月十四日,霍梅尼在德黑蘭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巴列維王朝在伊朗的統治宣告結束。
雖然中國軍隊已經展開緊急行動,開始向海灣地區增兵,但是部署在伊朗周邊的軍事力量依然極為有限。
顯然,通過軍事幹預來改變現狀已經不大現實了。
四月十八日,中國總統郭明善正式宣布從伊朗撤軍,並且命令駐伊軍隊必須在四十八小時之內撤離伊朗。
中國主動從伊朗撤軍,等於承認放棄對伊朗進行軍事幹預。
四月二十日傍晚,最後一支中國軍隊離開了伊朗。在兩天的撤離行動中,中國軍方動用上千架運輸機,飛行了數千架次,撤走了大約六萬名官兵與數十萬噸物資,而沒有能夠撤走的物資與裝備,全部就地銷毀。
此外,中國軍隊還接走了數萬名申請政治避難的伊朗人。
隻是,伊斯蘭革命造成的影響並沒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