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餘波
如果說設得蘭海戰打破了英國皇家海軍兩百年來不敗的神化,那麽多格淺灘海戰則把英國皇家海軍推下了神壇。
這場海戰到底有多大意義?
十二月十七日,即海戰後的第四天,也是公海艦隊與斯佩艦隊回到威廉港的當天,帝國與意大利的談判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帝國外長明確表示,隻要意大利以軸心國身份參戰,帝國在戰後將不插手地中海事務,並且把奧匈帝國約束在亞得裏亞海,如果奧斯曼帝國同樣以同盟國身份參戰,其勢力範圍則在黑海與克裏特島以東海域,等同於把大半個地中海交給了意大利。對於如此厚重的“禮物”,意大利當局不可能不動心,隻是仍然沒有立即給出明確答複。主要就是,意大利希望獲得由奧匈帝國控製的部分地區,並且增強在巴爾幹地區的影響力,而帝國沒有給出明確答複。
當然,意大利仍然猶豫不決,也與英法的努力有關。
雖然英國沒有答應把地中海交給意大利,法國也不會答應,畢竟法國早就不再跟英國爭奪北大西洋的製海權,地中海是法國海軍的主要活動場所,但是英法給予了意大利其他方麵的好處,比如經濟上的援助。此外,法國也暗示意大利,隻要意大利以協約國身份參戰,法國就將在領土糾紛中做出讓步。
可以說,爭取意大利,成為一九一四年底。軸心國與協約國在外交上的重頭戲。
因為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到了意大利身上,所以很多人忽視了另外一個重要國家,即奧斯曼帝國。
十二月二十一日,奧斯曼帝國首先向俄羅斯宣戰,正式加入這場戰爭。
導致奧斯曼帝國以軸心國身份參戰的因素非常多。比如帝國贈送的兩艘戰艦,以及親德的奧斯曼帝國戰爭部長等等。但是有一件事,成為奧斯曼帝國參戰的直接原因,即加入奧斯曼帝國海軍。更名為“勇敢的蘇丹塞利姆”號的“格本”號戰列巡洋艦在十二月十八日進入黑海。襲擊了俄國黑海艦隊。雖然在這場小規模海戰中,“格本”號沒有取得戰果,但是直接促成了奧斯曼帝國與俄國交惡。可以說,即便奧斯曼帝國沒有在十二月二十一日向俄國宣戰,俄國也會向奧斯曼帝國宣戰。
事實上,“格本”號襲擊俄國黑海艦隊,與奧斯曼帝國海軍沒有半點關係。
在把這艘戰艦贈送給奧斯曼帝國之後,德皇讓包括地中海分艦隊司令在內的全體官兵都留在了奧斯曼帝國,而奧斯曼帝國也聘用了這些官兵。還授予了他們正式軍銜,讓他們成為了奧斯曼帝國海軍軍人。
問題是,這些軍人,仍然為帝國服務。
顯然,“格本”號殺到塞瓦斯托波爾港,並非奧斯曼帝國的本意,因為當時奧斯曼帝國內部在參戰問題上依然沒有達成一致意見。以戰爭部長恩維爾-帕夏為首的親德派與以首相為首的親英派劍拔弩張,甚至有爆發內戰的可能性。更要命的是,奧斯曼帝國蘇丹、即帝國皇帝十分庸碌,根本沒有影響力。
當時。奧斯曼帝國已經在跟英法進行秘密談判了,甚至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
隻有一個問題,讓奧斯曼帝國沒有以協約國的身份參戰,即奧斯曼帝國與俄國的積怨太深了。
當時,奧斯曼帝國首相明確提出,隻要俄國肯歸還克裏米亞戰爭中侵占的領土,奧斯曼帝國就以協約國身份參戰,而且保證在俄國做出承諾之後,立即向德意誌第二帝國與奧匈帝國宣戰。
對此,英法持積極歡迎態度。
要知道,在克裏米亞戰爭期間,英國一直支持奧斯曼帝國,借助奧斯曼帝國阻止俄國向南擴張。
問題是,俄國堅決反對,甚至威脅,如果英法與奧斯曼帝國達成損害了俄國利益的秘密協議,俄國將立即退出戰爭。
顯然,英法需要奧斯曼帝國,更需要俄國。
正是在奧斯曼帝國與俄國僵持不下的時候,“格本”號與“布雷斯勞”號殺入黑海,襲擊了塞瓦斯托波爾港。
很明顯,這次行動與恩維爾有直接關係,因為這次襲擊,讓奧斯曼帝國加入協約國集團的可能性變為零。
緊接著,恩維爾在帝**事顧問的支持下,策劃了一次漂亮的軍事政變。
在恩維爾掌握了奧斯曼帝國大權的第二天,他就正式向俄國宣戰,奧斯曼帝國也因此加入了軸心國陣營。
奧斯曼帝國參戰,絕對不是小事。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加重了協約國、特別是英國的戰爭負擔。
十二月二十二日,在召開了緊急內閣會議,並且與法國、俄國進行磋商之後,英國首相阿奎斯特首先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同日,俄國與法國也先後向奧斯曼帝國宣戰,而奧斯曼帝國則在次日向英法宣戰。
當時,奧斯曼帝國帶來的最大威脅不在陸地上,而是在海洋上。
準確的說,是與海洋戰場有關的陸地戰場。
要知道,奧斯曼帝國的邊境線離蘇伊士運河不到一百公裏。如果奧斯曼帝國控製了蘇伊士運河,那麽英國苦心經營的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航線會被切斷,失去前往印度與遠東地區的最短途徑。
擺在英國麵前的難題是:必須守住蘇伊士運河。
為此,英國就得向北非派兵,並且增強在地中海的軍事存在。
這下,問題來了。
歐洲西線戰場上,雖然德軍的戰略進攻已經受到遏止,但是德軍依然占領著馬恩河以北地區、以及大半個比利時,而且德軍正在穩步向比利時沿海地區推進,預計在年底就能占領整個比利時。法國則仍然處於半休克狀態,即便霞飛一再強調,法國有能力在年內發動一次大規模戰略反擊,可什麽有英國的直接支持,法國根本不可能擊敗德國,也就需要英國繼續派遣遠征軍。
當時,英法已經在是否組建聯軍司令部的問題上展開談判。
顯然,阿奎斯特希望組建聯軍司令部,並且希望得到指揮權,因此英國就得在西線戰場上投入更多的兵力。
問題是,英國國會還沒有通過兵役法,也就沒有實施征兵製。
如果繼續向法國增兵,那麽英國就不可能向北非增派兵力,也就沒有足夠的部隊去守衛蘇伊士運河。
當然,這還是次要問題,至少法國也知道蘇伊士運河的重要性。
別忘了,法國在遠東地區也有大片殖民地,而且法國需要的戰爭資源,也大多來自海外殖民地。
關鍵,還是在海洋戰場上。
如果向北非增兵,就算奧斯曼帝國海軍弱不禁風,根本不是威脅,英法也得加強地中海的軍事存在。原因很簡單,意大利的立場依然搖擺不定,而意大利擁有一支實力不亞於法國的艦隊。如果意大利受到影響,最終加入了軸心國集團,那麽法國在地中海的那點軍事存在就不足為道了。
顯然,英國必須向地中海增派戰艦,而且是主力艦。
問題是,英國皇家海軍還有兵力可派嗎?
多格淺灘海戰,英國皇家海軍損失了三艘戰列巡洋艦與六艘輕巡洋艦。雖然二十三艘戰列艦全部返回比斯開灣,但是其中四艘遭到重創,三艘需要全麵維修,隻有十六艘的損傷情況不太嚴重。
可以說,這差不多就是英國皇家海軍的老本了。
當然,隨著斯佩艦隊回到威廉港,皇家海軍的遠洋截擊行動也宣告結束,外派的幾艘戰艦,即“無敵”號、“澳大利亞”號與“新西蘭”號戰列巡洋艦都能返回本土,隻有“皇家公主”號依然得留在地中海。
問題是,三艘戰列巡洋艦能起到什麽作用?
要知道,公海艦隊在多格淺灘海戰中沒有損失一艘主力艦,哪怕雷德爾手裏的六艘戰列巡洋艦都遭到重創,“奧古斯塔皇後”號與“威廉皇儲”號回到威廉港的時候,艦首都被海水淹沒了,可是這六艘戰艦都能修複,而且維修工期不會超過一年,而新建造一艘戰艦至少需要三年。
可以說,公海艦隊已經在實力上占據了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向地中海增派戰艦,隻會進一步削弱大艦隊,而大艦隊已經弱到不能再削弱了。
說白了,大艦隊此時也無艦可派。
一時之間,沒人能夠想出有效的應對辦法。
當然,多格淺灘海戰之後,最先倒黴的正是在阿奎斯特麵前誇下海口的丘吉爾。
十二月二十二日,在阿奎斯特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後,丘吉爾主動遞交了辭呈,以較為體麵的方式結束了其政治生涯。
丘吉爾主動辭職,等於成全了傑利科。
雖然在責任認定上,傑利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皇家海軍沒有讓他下課,依然由他擔任大艦隊司令。
隻是,傑利科也隻剩下最後一次機會了。
如果他在下次海戰中,依然遭遇慘敗,那麽他肯定得步丘吉爾的後塵。
當然,這個時候,處境最為艱難的不是傑利科,而是權威與能力受到了嚴重質疑的首相阿奎斯特。(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