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功虧一簣
在曆史上,海軍新思潮出現了很多次,而曆史往往會用極為殘酷的方式證明,新思潮是海軍建設的毒藥。
十九世紀末,英國如日中天的時候,當時身為全球第二大殖民地宗主國、最有資格挑戰英國的法國在建設海軍的時候,就由奧貝等人提出了一種新思潮,即所謂的“巡洋作戰”來取代艦隊決戰。結果就是,在新思潮的影響下,法國在二十年之內衰落為三流海軍國家,法國海軍完全喪失了對英國的威脅能力。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海軍淪落為了一支無足輕重的力量。
這次海軍戰術“變革”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德意誌第二帝國。
原因就是,德意誌第二帝國沒有受到影響,在建設海軍的時候,依然以建造大型主力艦為主,並且以在決戰中擊敗英國皇家海軍為主要目的。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德意誌第二帝國海軍已經打造出了一支足夠對英國皇家海軍構成致命威脅的艦隊,而做為帝國敵人的法國則難以在海洋戰場上發揮作用。也正是在海洋戰場上取得的勝利,讓英國不得不承認德意誌第二帝國為海權強國,而德意誌第二帝國則憑借在海洋上取得的勝利,成為了與英國擁有同等地位的歐洲大國。
問題是,在幾十年之後,帝國海軍把這一切都忘掉了。
不可否認,核武器出現之後,中國海軍的發展戰略也深受影響。有不少海軍將領開始質疑航母的價值。
理由就是,在核戰爭中,航母將成為敵人的靶子,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隻是,這個問題得從兩個方麵來看。
這就是,如果真的爆發全麵核戰爭,那麽不但航母沒有存在的價值。包括潛艇在內的所有戰艦都沒有存在的價值。這就是,首先遭到打擊的不但有艦隊、還有維持艦隊活動的海軍基地。即便潛艇避開了敵人的核打擊,也隻能在海上活動幾十天。隨後就會因為沒有可以停靠的基地而喪失存在的價值。
顯然,如果以核大戰為由來廢棄航母,那就應該廢棄整個海軍。
當然。空軍與陸軍也不能幸免。
這樣的話,需要保留的就隻有核武器與運載核武器的工具了。
顯然,這將使國防建設走上歧途。
相反,如果爆發的不是全麵核戰爭,而是規模有限的常規戰爭,那麽海軍就擁有不可取代的價值,而且航母在海軍中的地位超過了其他任何一種艦艇,是海軍進行兵力投送的主要平台。
也就是說,在最有可能爆發的常規戰爭中,航母依然是最有價值的戰艦。
正是根據這套理論。中國海軍不但保留了航母,而且確立了以發展、建造超級航母為核心的海軍建軍思想。
在冷戰期間,中國海軍沒有建造噸位低於七萬噸的航母,而且在超級航母陸續服役之後把大戰期間數量眾多的艦隊航母送進了拆船廠,或者是改造成了兩棲攻擊艦。最終建立了一支完全以超級航母為核心的水麵艦隊。到冷戰結束的時候,中國海軍擁有六艘核動力超級航母、七艘常規動力超級航母與兩艘常規動力大型航母,並且在二十一世紀初,淘汰了所有的常規動力航母,僅保留了十一艘核動力超級航母。更重要的是,中國海軍計劃建造的全是核動力超級航母。
說白了。在打造以超級航母為核心的超級艦隊上,中國海軍從來沒有動搖過。
相比之下,德意誌第二帝國海軍的建軍思想就沒有這麽堅定了。
大戰結束之後,直到一九七四年,帝國海軍的重點都是潛艇,即在維持已有水麵艦隊的基礎上,集中力量發展潛艇。
直到一九七四年,帝國海軍才認識到,潛艇並不是萬能的。
當然,這個認識與菲律賓導彈危機有關。在這場危機中,中國海軍幾乎傾巢而出,全麵封鎖了菲律賓,攔截了所有前往菲律賓的船隻,包括運載著導彈與核彈頭的帝國船隻,而帝國海軍在這場危機中卻無所作為,僅有兩艘潛艇秘密到達菲律賓,根本沒有動搖中國海軍的封鎖行動。危機的最終結果是,帝國海軍答應撤走部署在菲律賓的導彈與核彈頭,而中國則象征性的承諾不在土耳其部署核彈頭。這場危機導致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國際聲望遭受了戰後最嚴重的打擊,而帝國當局則認為,導致帝國在危機期間難以有所作為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足夠強大的艦隊。
顯然,對帝國海軍來說,這不算壞事。
一九七五年,帝國海軍開工建造了戰後的第一級航母。
當然,隻是名義上的航母。
雖然在大戰期間,帝國海軍建造了“齊柏林”級艦隊航母,而且前兩艘均在大戰結束之前完工,而通過建造“齊柏林”級艦隊航母,帝國的造船廠掌握了很多與建造航母有關的技術,培養了一批技術工人,但是受帝國海軍在戰後的發展影響,帝國造船工業在大戰期間積累下來的建造技術幾乎全部荒廢掉了。
到帝國海軍打算建造航母的時候,別說技術工人,連合格的工程師都沒有幾個。
當時,帝國的船舶工程師甚至需要通過翻閱中國在大戰期間提供的航母建造手冊來了解航母的建造技術。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帝國海軍也不可能直接建造超級航母。
結果就是,帝國海軍在戰後建造的第一種航母是直升機航母,即隻在尾部設置了一個大型直升機起降平台,搭載數架大型反潛直升機,其主要使命也與航母沒有關係,更像是一架以直升機為主的反潛戰艦。
四年後,帝國海軍開始建造戰後的第二級航母。
因為在一些關鍵技術,特別是蒸汽彈射器上遇到了難以克服的技術難題,所以帝國海軍的第二種航母也算不上是真正的航母,而是一種以搭載垂直起降戰鬥機為主,執行反潛任務的載機戰艦。
事實上,這也是帝國海軍對這種被命名為“拜仁”的航母的定性。
這就是,“拜仁”級航母的主要使命是用搭載的垂直起降戰鬥機對付中國軍隊的遠程反潛巡邏機,用搭載的反潛直升機對付中國海軍的攻擊核潛艇,掩護帝國海軍的戰略核潛艇進入北大西洋執行巡邏任務。
直到一九八四年,帝國海軍才開始動工建造以搭載常規起降戰鬥機為主的大型航母。
因為依然沒有研製出具有實際使用價值的蒸汽彈射器,所以這種被命名為“雷德爾”級的大型航母采用了滑躍起飛與阻攔降落的戰機起降方式。受起降方式影響,其搭載的重型艦載戰鬥機實際上隻具備有限的製空作戰能力,基本上不具備攻擊能力,所以“雷德爾”級依然算不上是真正的航母。
要知道,真正的航母必須以攻擊為核心。
說白了,航母在誕生的那一天就不是以防禦為主的戰艦,而是一種以延伸航空兵打擊範圍為主的海上平台。
也就是說,航母的價值在其攻擊能力上。
這一點,在中國海軍的航母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要知道,任何時期,中國海軍的航母上搭載的攻擊機都要比戰鬥機多得多。在多用途戰鬥機的性能有了本質性改善之後,中國海軍甚至不再為航母配備專用的製空戰鬥機。
此外,“雷德爾”級是常規動力航母,而且主動力是蒸汽鍋爐。
顯然,這大大落後於時代。在帝國海軍準備建造“雷德爾”級的時候,中國海軍已經廢棄了所有常規動力航母的建造與設計工作,所有正在建造的都是核動力航母,而且打算今後全部建造核動力航母。
當然,“雷德爾”級的出現,讓帝國海軍的航母發展走上了正確道路。
一九八八年,帝國海軍完成了第四種航母的設計工作,並且在兩年之後獲得了帝國聯邦國會撥款。
這就是“提爾皮茨”級超級航母。
“提爾皮茨”級如果建成的話,絕對能夠媲美中國海軍的超級航母。該級航母的滿載排水量達到了八萬八千噸,配備四座核反應堆,最高航速達到三十一節,此外配備了四台蒸汽彈射器,能夠搭載三十六噸的重型艦載戰鬥機,最多能搭載包括固定翼艦載預警機在內的八十四架艦載機。
可以說,除了排水量略小一些,持續作戰能力略差一些,“提爾皮茨”級的各項性能都不比中國海軍的超級航母差。
問題是,“提爾皮茨”級超級航母與Ju-610轟炸機一樣,誕生的時間太晚了。
雖然“提爾皮茨”號在一九九零年動工,二號艦“俾斯麥”號在一九九二年動工,但是受經濟不景氣、以及帝國的基本政策轉變影響,“提爾皮茨”號到冷戰結束的時候隻完成了不到百分之四十的建造量,而“俾斯麥”號的建造工作僅完成了不到百分之二十。兩艘航母最終都在船台上解體。
受到影響的還有“雷德爾”的第二艘,即“希佩爾”號,該艦在冷戰結束的時候,隻完成了百分之七十的建造量。
顯然,擊敗帝國海軍的不是中國海軍,而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