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陰差陽錯

在這次魚雷攻擊中,倒黴的不僅僅有“加賀”號。

因為沒有看到來襲的魚雷攻擊機,所以“摩耶”號沒有及時進行規避,而其位置正好在魚雷的攻擊區域之內。

十點五十四分,“摩耶”號被魚雷擊中。

如果這是一條重型魚雷,“摩耶”號肯定會被擊沉。要知道,魚雷的命中點就在其左側中部,離水麵大約四米。當時,中國海軍還沒有研製出磁感應近炸引信,因此魚雷的定深都低於戰艦的吃水深度,命中點一般在戰艦的側麵,而不是艦底。如果有磁感應近炸引信,那麽這條魚雷就能擊沉“摩耶”號。

“摩耶”號沒有沉沒,隻是遭到重創,並且在七天後回到東京灣。在經過了三個月的緊張維修之後,“摩耶”號在年底返回聯合艦隊。隻是,這個時候的日本海軍已經完全喪失了奪取製海權的希望。結果就是,直到日本戰敗,“摩耶”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港口、或者東京灣內活動,再也沒有出海執行過作戰任務。日本投降之後,中國海軍征用了“摩耶”號重巡洋艦,並且一直使用到大戰結束。戰後,“摩耶”號被當做戰爭過剩物資,被贈送給了琉球王國。最後,這艘戰艦一直服役到八零年代末,才宣告退役,成為大戰前建造的戰艦中服役最久的一艘。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摩耶”號中雷,讓“加賀”號的處境變得更加凶險。

因為“愛宕”級在建成的時候,標準排水量就比設計排水量多出了將近兩千噸,在戰前又進行了現代化改裝,排水量又增加了五百多噸,超標近兩千噸,不但導致幹舷過低,還使得儲備浮力嚴重不足。

結果就是,“摩耶”號在左側艙室進水之後,為了保持平衡向右側艙室注水,最終導致戰艦的露天甲板幾乎快被海麵淹沒。

十一點半不到,“摩耶”號就因進水嚴重脫離了戰鬥群。

這下,留下來掩護與幫助“加賀”號的就隻有一艘輕巡洋艦了。

更要命的是,“加賀”號在隻能使用右側推進軸的情況下,不得不把主舵向左偏轉,並且得把航速降低到十六節以內,才能保持直線航行。

這個速度,顯然太慢了。

當然,“加賀”號也不是沒有希望。如果能夠及時修複被卡住的左部內冊、即二號推進軸,就能把航速提高到二十節。

可惜的是,“加賀”號上的官兵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來修複二號推進軸。

在“加賀”號遭到攻擊後不久,“蒼龍”號航母也受到了攻擊。

這就是由“漢高祖”號派出的八架魚雷攻擊機。

這八架魚雷攻擊機到達的時候,戰鬥已經進行了將近一個小時。一是這八架魚雷攻擊機起飛的時間最晚,二是魚雷攻擊機的巡航速度本來就最慢,三是這八架魚雷攻擊機中沒有帶隊長機,也就是沒有指揮機。

與普通的魚雷攻擊機相比,指揮機上多出了一部電台,可以跟艦隊、以及其他機群進行通信聯絡。問題是,“漢高祖”號上的那架長機在起飛的時候損毀了,而頂替的備用機根本就沒有指揮能力。

結果就是,這八架魚雷攻擊機飛錯了方向,在途中耽擱了不少時間。

這一耽擱,反而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

要知道,在一個小時的戰鬥中,由“赤城”號與“加賀”號組成的第一航母突擊群一直在向東航行,而後麵的第二航母突擊群沒有向東航行。也就是說,當八架魚雷攻擊機遇到了返航的友機,終於找對了前進方向的時候,已經錯過了第一航母突擊群,徑直飛向還沒有被發現的第二航母突擊群。

可惜的是,攻擊“蒼龍”號,等於在送死。

要知道,一個小時,足夠“蒼龍”號派出所有戰鬥機,並且把停放在飛行甲板上的戰機送回機庫了。

八架魚雷攻擊機到達的時候,遭到了近二十架戰鬥機的瘋狂攔截。

結果就是,八架魚雷攻擊機全部被擊落,而且沒有一架能夠飛到離“蒼龍”號一千米以內的地方投下魚雷。

隻是,這八架魚雷攻擊機也沒有白白犧牲。

十點二十分,李向龍親自率領第二波攻擊機群出發。

首先起飛的依然是負責護航掩護的戰鬥機,而緊接著就是由李向龍直接指揮的俯衝轟炸機。

與第一波攻擊機群一樣,第二波攻擊機群也是讓部分護航戰鬥機前出掩護。

結果就是,“漢高祖”號上的八架魚雷攻擊機像飛蛾一樣撲向“蒼龍”號的時候,第二波攻擊機群的護航戰鬥機也趕到了,而且飛行員看到了那些從高空俯衝下去攔截魚雷攻擊機的“零”戰。

這下,“蒼龍”號暴露了。

十一點四十分,十二架“猛禽”趕到,立即開始驅逐“零”戰。

與前一場空戰不同,這次的優勢掌握在“猛禽”手裏。原因很簡單,“零”戰為了攔截從超低空突防的魚雷攻擊機,都在低空飛行,而“零”戰的垂直機動性能本來就比“猛禽”差了一大截。當十二架“猛禽”從高空俯衝下來的時候,“零”戰隻有逃命的份。第一輪交手,就有七架“零”戰被擊落。剩下的“零”戰雖然僥幸逃脫,但是也沒能改變局麵,因為要比爬升,“零”戰依然不是“猛禽”的對手,也就不可能在以垂直機動為主的空戰中占到半點便宜。

最重要的是,前出的十二架“猛禽”成功咬住了所有防空戰鬥機。

十一點五十分不到,李向龍看到了前方的“蒼龍”號航母,而且發現所有的防空戰鬥機都被護航戰鬥機打散了。

李向龍極為理智,沒有立即殺向“蒼龍”號,而是讓機群減速,等待魚雷攻擊機。

事實上,這個時候,李向龍這邊隻有十二架俯衝轟炸機,而在後麵跟進的也隻有同樣從“秦始皇”號上起飛的十二架魚雷攻擊機。

可以說,李向龍極為大膽。

要知道,如果“飛龍”號在這個時候派遣防空戰鬥機掩護“蒼龍”號,那麽李向龍的做法隻會讓他身陷絕境。

所幸的是,“飛龍”號上的戰鬥機沒有飛過來。

十一點五十五分,在十二架魚雷攻擊機跟上來後,李向龍安排了攻擊戰術,首先由俯衝轟炸機在高空吸引防空炮火,但是不首先攻擊,而是由超低空進入的魚雷攻擊機率先發起攻擊,在日艦的防空火力轉向低空的時候,俯衝轟炸機再進入。如果攻擊得手,日艦根本無法阻擋兩支機群。

顯然,這是一次教科書式的反艦轟炸行動。

對於隻有一艘重巡洋艦掩護的航母來說,更不可能應付如此強度的空中打擊。

從一開始,“蒼龍”號的防空火力就被打亂了。

雖然實戰證明,口徑在四十毫米左右的高射炮是最理想的防空武器。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四十毫米高射炮擊落的敵機占到了總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但是要想讓四十毫米高射炮發揮作用,就少不了大口徑高射炮。在防空作戰中,大口徑高射炮的主要作用不是擊落來犯的敵機,而是打散敵機群,讓敵機無法進行有組織的進攻,也就無法在同一時間集中發起攻擊。更重要的是,分散進入的敵機更容易遭到放空炮火的集中打擊,也就更容易被中小口徑高射炮擊落。

由此可見,合理使用大口徑高射炮具有極為關鍵的價值。

也正是如此,在大戰期間,中國與美國才先後研製出了專門用於大口徑高射炮的電磁近炸引信,大幅度提高了大口徑高射炮的作戰效率。

當然,這已是戰爭中後期的事情了。

“蒼龍”號遭到攻擊的時候,其大口徑高射炮,以及負責掩護的“蒼龍”號的“鳥海”號重巡洋艦上的高射炮都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即敵機群還在攻擊範圍之外,就把敵機群打散。

主要就是,這兩艘戰艦上為數不多的大口徑高射炮要同時應付兩個高度上的敵機。

顯然,大口徑高射炮的靈活性根本比不上中小口徑高射炮。

結果就是,在轉向攔截從超低空進入的魚雷攻擊機之後,兩艘戰艦上的高射炮都來不及對付從高空而來的俯衝轟炸機。

李向龍依然飛在最前麵,而且他的目標就是“蒼龍”號。

十一點五十九分,李向龍駕駛的“雪雕”在“蒼龍”號上方大約五百米處投下炸彈,緊跟著他進入的另外三架“雪雕”也幾乎同時投下炸彈。也就是說,有四枚炸彈幾乎在同一時間砸向“蒼龍”號。

雖然“蒼龍”號正在全速規避,而且不斷的進行著毫無規律的轉向機動,以幹擾俯衝轟炸機瞄準投彈,但是這麽大一艘航母,要想避開幾乎同時投下的四枚炸彈,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更何況,這四架俯衝轟炸機在投彈的時候,幾乎沒有受到幹擾。

要知道,也就在李向龍架機俯衝的時候,從超低空進入的十二架魚雷攻擊機中的九架也進入了攻擊距離。也就是說,“蒼龍”號上的小口徑高射炮都在應付魚雷攻擊機,根本沒有對付俯衝轟炸機。

也許,日本海軍認為魚雷的威脅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