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五章 遭遇戰

雖然美軍的防禦部署漏洞百出,但是攻打彭薩科拉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五月十一日,充當先鋒的第三陸戰師率先在貝米內特與美軍遭遇,而且正是美軍第四十一裝甲師。隻是,當時出現在貝米內特的是該部隊的一個偵察連,隻有一百多名官兵,而第三陸戰師派出的也是一個偵察連。

激烈的戰鬥持續了數個小時,最終雙方不約而同的撤離了戰場。

在這場小規模戰鬥中,美軍沒有占到半點便宜。主要就是,第三陸戰師的裝甲力量得到了全麵加強。

在古巴戰場上,顧祝同就嚐試對陸戰隊的編製進行調整,並且在第二陸戰師做試點,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在進軍馬蒂的戰鬥中,得到全麵加強的第二陸戰師發揮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大作用。

正是如此,陸戰隊的編製改革得以順利推進。

接下來的幾個月裏,所有主力陸戰師都完成了編製改革,除了增強裝甲力量,還組建了專門的裝甲部隊。

隻是,陸戰隊的整體實力並沒增強。

原因很簡單,增強給主力陸戰師的裝甲部隊,全部來自其他陸戰師,因此陸戰隊的裝甲部隊總量並沒增加。

這樣一來,在陸戰隊中,主力陸戰師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主力部隊。

拿第三陸戰師來說,該師擁有一個完整的裝甲旅,而且在另外三個步兵旅中各有一個獨立裝甲營,全師總共擁有近四百輛坦克,且其中半數歸裝甲旅所有,此外還有兩百多門反坦克突擊炮與兩百多門自行火炮。關鍵就是,其裝甲旅的總體戰鬥力,已經相當於美軍裝甲師的三分之二了。在作戰的時候,裝甲旅還有權調動其他旅的裝甲營。或者由師長把裝甲營指派給裝甲旅。這樣一來,在必要的時候,第三陸戰師能夠組建一支規模與戰鬥力都不亞於美軍裝甲師的裝甲部隊,還能保證一支戰鬥力極強的步兵部隊,總體戰鬥力相當於美軍的一個裝甲師與一個步兵師之和。

可以說,一個主力陸戰師就能單獨發起一場小規模裝甲作戰。

顯然,第四十一裝甲師絕對不是第三陸戰師的對手。

拿兩個師的偵察連來說。第四十一裝甲師的偵察連一般有一個坦克排、一個摩步排與一個偵察排。坦克排一般有中型坦克五輛,摩步排有三輛坦克與六輛半履帶式裝甲車。而偵察派排有三輛坦克與八輛輪式裝甲車。相比之下,第三裝甲師的偵察連強大得多,擁有一個裝備八輛中型坦克的坦克排、一個裝備八輛突擊炮的反坦克排、一個裝備四輛中型坦克與六輛履帶式裝甲車的摩步排、一個裝備四輛中型坦克與八輛裝甲車的偵察派、一個裝備八輛自行迫擊炮車的炮兵排、以及一個單獨的通信班,而連部還有三輛裝甲指揮車,其中一輛是連長的坐車。從規模上看,這已經相當於美軍的一個裝甲偵察營的全部裝甲力量了,比美軍的偵察連強大得多。

在貝米內特的這場遭遇戰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是第三陸戰師偵察連裏的反坦克排。

最初的時候,美軍占有很明顯的優勢,主要是其“超級謝爾曼”的戰鬥力極為強大,而中國海軍陸戰隊並沒獲得能夠與之匹敵的“東北虎”式中型坦克,因此在坦克的戰鬥中,美軍占了些便宜。

隻是,美軍中沒有反坦克突擊炮。

在美軍認為能夠擊潰中國海軍陸戰隊的偵察兵時,埋伏在貝米內特西麵的八輛反坦克突擊炮突然投入戰鬥。

結果就是,美軍的四輛坦克在沒有搞清楚敵人在哪的時候就被擊毀了。

緊接著,開始還在撤退的陸戰隊坦克殺了個回馬槍。而美軍的其他坦克則在想方設法的尋找那些埋伏在樹林裏的突擊炮。

等美軍意識到對手足夠強大的時候,已經有半數以上的坦克被擊毀。

關鍵時刻,美軍的步兵發揮了作用。

可以說,如果不是摩步排及時到達,阻止了發起衝擊的中國坦克,恐怕這個美軍偵察連將全軍覆沒。

隻是,在這場戰鬥中,第三陸戰師的偵察連也遭受了極為慘重的損失。

戰鬥中。有七輛坦克被擊中,其中三輛徹底報廢,另外四輛也嚴重損壞。突擊炮有有一輛被擊毀,此外還有四輛裝甲車損壞。人員方麵。有二十二名官兵陣亡,還有近四十人受了重傷。

結果就是,在美軍決定撤退的時候,第三陸戰師的偵察連也選擇了撤退。

當時,該偵察連並不知道,貝米內特隻有這一個美軍偵察連,第四十一裝甲師的主力還在數十公裏外的布魯頓。

這場戰鬥非常直接的反映出,中國海軍陸戰隊的坦克不夠強大,特別是中型坦克。

當然,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在大戰爆發前,中國海軍陸戰隊並沒有自行研製坦克,而是一直使用陸軍的坦克,某些時候出資參與陸軍的坦克研製計劃。大戰期間,陸戰隊則參與了陸軍幾乎所有坦克戰車的研製工作,而且獲得了采購權。隻是,在新式裝備的研製中,陸戰隊的權限在陸軍之後,導致陸戰隊的采購權也在陸軍之後。由此,產生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即陸戰隊獲得的往往是已經過時的裝備。

整個大戰期間,最先進的坦克戰車肯定是優先提供給陸軍。

某些時候,陸戰隊還能得到先進坦克,可是絕大部分時候,陸戰隊能夠得到的隻是被陸軍淘汰掉的裝備。更要命的是,陸戰隊一直在擴軍,而裝備的采購速度遠遠跟不上,所以很多時候不得不接收陸軍的二手貨。

當時,陸戰隊的坦克戰車中,有半數來自陸軍。

雖然這些坦克戰車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養維護,而且服役時間也不算長,再使用十年也不是問題,但是大戰期間,坦克戰車的性能日新月異,很多坦克在服役一年之後,就會麵對被淘汰的尷尬局麵。

結果就是,陸戰隊獲得的,總是已經被淘汰、或者是即將被淘汰的坦克。

在戰場上,這個問題體現得極為嚴重。

比如,當時陸戰隊的中型坦克以“獵豹”為主,而這種坦克的性能僅於德軍的四號坦克相當,實際上就是四號坦克的眾多中國版中的一種,性能已經嚴重落後,配備是七十毫米坦克炮,而不是最新式的八十毫米坦克炮,更不是威力強大的九十毫米坦克炮,在與敵人的新式中型坦克,比如“超級謝爾曼”交戰的時候非常吃力,往往要把距離縮短到八百米才能打穿對手的正麵裝甲,而“超級謝爾曼”能在兩千米外幹掉“獵豹”,讓“獵豹”在很多時候都隻能被動挨打。

更要命的是,陸戰隊並不是很重視這些問題。

主要就是,在登陸作戰中,即便是性能已經落後的坦克,依然能夠輕而易舉的摧毀敵人的固定火力點。更重要的是,在絕大部分時候,陸戰隊的裝甲部隊都能夠得到艦隊與航空兵的支援。也就是說,即便坦克的性能稍微差一些,也能夠依靠火力支援彌補,甚至以此避免與敵人的坦克麵對麵的交戰。在絕大部分時候,陸戰隊的坦克充當的是占領戰場的角色,而不是與敵人進行決戰。

此外,陸戰隊的整體裝備水平較差,還與正在縮減的軍費開支有關。

要知道,當時陸軍已經停止采購新式坦克,因此陸戰隊隻要有足夠的資金,就能夠買到新式坦克。可惜的是,陸戰隊在裁軍浪潮中,不但沒有縮減兵力規模,反而在擴大,也就沒有足夠多的資金去采購新式裝備。為了維持規模龐大的作戰部隊,陸戰隊甚至得主動要求獲得陸軍在裁軍中退下來的二手貨。

在這場戰鬥中,第三陸戰師偵察應的主要問題就是坦克太差。

如果當時第三陸戰師裝備的是“東北虎”式中型坦克,那麽戰鬥將會有另外一個結果。

連第三陸戰師裝備的都是已經被陸軍淘汰的坦克,那麽其他陸戰師就可想而知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正是推動陸戰隊進行編製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裝備性能不如對手的情況下,如果不在編製上做文章,那麽陸戰隊將遭遇更多的挫折,也將在戰場上付出更大的代價。

所幸的是,在這個戰場上作戰的不僅僅是陸戰隊。

事實上,在整個大戰期間,中國海軍陸戰隊擁有的裝備都算不上先進,但是卻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原因很簡單,中國海軍陸戰隊是最擅長協同作戰的部隊。

不管是在攻打島嶼的戰鬥中、還是在麵向大陸的登陸作戰行動中,中國海軍陸戰隊總是能夠與其他部隊協同作戰,盡可能的利用其他部隊提供的支援,在逆境中挑戰敵人,並且獲得最終的勝利。

顯然,這也正是陸戰隊的精神。

任何一名陸戰隊官兵都知道,從他們踏上敵人海灘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就得在逆境中作戰,並且用最大的努力去爭取最終的勝利。(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