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五章 前進方向

對中國海軍而言,在核時代初期,最主要的問題不是獲取核武器,而是獲得運載與投擲核武器的工具,特別是後者。

要知道,在核武器誕生之後的五年裏,能夠投擲核武器的隻有重型轟炸機。

這一局麵,直接導致空軍成為了唯一的戰略軍種,即隻有空軍擁有對敵國進行核打擊的能力。

顯然,這種局麵對中國海軍極為不利。

一九五一年初,軍事改革邁出了最為關鍵的一步,即陸海空三軍司令部撤消,正式組建總參謀部與參謀長會議。

這一年,馮承乾正式退役,由顧祝同出任中國海軍參謀長,以及首任參謀長會議主席。

按理說,在軍事改革之後,軍人的影響力將大幅度降低。隻是,受各種因素影響,軍人依然擁有很強的影響力。

說白了,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正是如此,參謀長會議主席擁有很大的權力。在顧祝同等二戰中的元勳退役前,參謀長會議不但是總參謀部的實權機構,還是國防部中最有權力的機構,而參謀長會議主席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國防部長。別的不說,在這三十年裏,參謀長會議主席能直接決定軍隊裝備的研製工程,隻需要在形式上向國防部長匯報,而國防部長唯一的權力,隻是在經費審核的時候向參謀長會議主席施加壓力,控製裝備研製的總開支。至於用在裝備研製上的預算是怎麽花掉的。則隻有參謀長會議主席清楚。

做為首任參謀長會議主席,顧祝同在其兩年任期期間擁有很大權力。

當然,顧祝同知道,這是馮承乾替他爭取、或者說是替海軍爭取到的結果。

要知道,在馮承乾退役之前,吳鐵生與劉亞光都已退役,因此在軍事改革最後階段。幾乎是馮承乾說了算。馮承乾退役的時候,已經快八十五歲了。雖然大元帥的服役期限並沒有受到限製,也就是終生製。但是吳鐵生與劉亞光退役的時候都不到七十歲,比馮承乾年輕得多。按理說,馮承乾應該是第一個退役的大元帥。而他沒有第一個退役,就是要為海軍發展做最後的貢獻。

可以說,在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三年的這兩年,是最為重要的兩年。

在這兩年裏,顧祝同親手訂下了海軍的發展戰略,並且親自參與與批準了多種重大裝備項目的研製工程。

比如,中國海軍在戰後建造的第一種大型航母就是由顧祝同親自批準的。

隻是,相比與常規裝備,顧祝同在海軍核準備上所做出的貢獻、以及所產生的影響都要巨大得多。

在當上海軍參謀長之前,顧祝同就批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科研項目。

這就是。艦用型核反應堆,以及與之配套的動力係統。

在擔任了海軍參謀長之後,顧祝同加大了在核動力項目上的科研投入,並且把核動力訂為海軍大型戰艦的主要動力。

正是如此,中國海軍才能在數年之後開工建造第一艘核潛艇。

有趣的是。在研製核動力係統初期,中國海軍並沒打算首先用在潛艇上,而是準備用在大型航母上。

主要就是,核動力能夠賦予航母幾乎無限的續航力。

對中國海軍來說,僅此一點就有足夠的吸引力了。

要知道,大戰結束之後。中國周邊地區已經沒有敵對國家了。不管是在西太平洋上、還是在印度洋上,都沒有能夠對中國海軍構成嚴重威脅的對手,而中國海軍真正的對手,即德意誌第二帝國海軍遠在北大西洋之上。

更重要的是,中德的戰略鬥爭主要集中在西半球,而不是東半球。

結果就是,中國海軍必須解決艦隊的續航力,讓艦隊在遠航萬裏之後,依然能夠擊敗最主要的敵人。

顯然,戰艦的續航力至關重要。

雖然在研製核動力之前,中國海軍就通過其他辦法解決了這個問題,比如提高大型戰艦的續航力、建造更加完善的後勤保障係統、在主要航線上建立海軍基地、控製通往北大西洋的主要航線等等,但是這些手段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即支撐艦隊遠征作戰的後勤保障係統在戰爭期間極為脆弱,肯定是敵人的主要打擊對象,當後勤保障係統癱瘓之後,中國海軍艦隊的戰鬥力就將大幅度下降。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艦隊獲得足夠的續航力。

正是如此,顧祝同首先提出了打造全核動力艦隊的設想。

隻不過,這是一個非常超前的設想。要知道,即便在顧祝同去世之後半個世紀,中國海軍也沒有實現全核動力的目標。當然,保留常規動力戰艦的主要原因不是技術不過關,而是處於成本上的考慮。

在中國海軍的眾多戰艦中,最重要的是航母,而最需要提高續航力的也是航母。

也正是如此,中國海軍在研製艦用核動力係統的時候,首先考慮到的是航母,而不是潛艇。

當然,這並不表示中國海軍不清楚核潛艇的價值。

事實上,在啟動核動力係統項目的時候,就有海軍將領提出,應該首先把核動力裝置應用到潛艇上。

根據對大戰期間潛艇作戰的統計結果,交戰雙方被擊沉的潛艇中,有八成是在海麵航渡的時候被擊沉,或者是在航渡狀態下被發現的。也就是說,導致潛艇損失的主要原因就是必須浮上海麵為蓄電池充電。

顯然,這很好理解。

做為一種進攻性的伏擊武器,潛艇的武備根本算不上強大,其主要武器是魚雷,而魚雷的射程與威力顯然都不夠理想,因此潛艇根本無法與任何一種反潛力量進行正麵對抗,潛艇最理想的武器就是其極佳的隱蔽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隱蔽性正是潛艇的主要價值基礎。

顯然,浮在海麵上的潛艇根本不具備隱蔽性,也就很容易被擊沉了。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為潛艇提供一種不需要空氣的動力係統,讓潛艇獲得無限的潛航能力。

顯然,核動力裝置是最為理想、也是唯一合適的動力係統。

甚至可以說,核潛艇才是真正的潛艇,因為隻有核潛艇能夠在絕大部分時候、甚至是出航之後始終處於潛航狀態,而常規動力潛艇,有大部分時間是浮在海麵上的,與水麵戰艦沒有太大的分別。

當然,中國海軍建造的第一艘核動力艦艇就是潛艇,而不是大型航母。

讓中國海軍把重點轉到核潛艇上的主要原因,就是核武器。

要知道,在顧祝同第一次擔任參謀長會議主席的時候,海軍受到了來自空軍、或者說是戰略能力上的嚴峻挑戰。在核武器誕生之前,海軍是最重要的戰略軍種,因為隻有海軍能夠實現全球到達與全球打擊。雖然空軍擁有重型轟炸機,但是這些轟炸機需要基地,才能夠執行全球打擊任務。海軍則不然,即便沒有海外基地,也能夠通過艦隊打擊任何一個國家,而且能夠讓陸戰隊發起地麵攻擊。

可惜的是,核武器出現之後,海軍的戰略地位受到了嚴重威脅。

說白了,如果沒有核武器,那麽海軍的打擊能力將遠不如空軍,而國家領導人在決定對某個敵對國進行戰略打擊的時候,首先考慮到的肯定是空軍的重型轟炸機,而不是海軍的艦隊。

如此一來,海軍就需要能夠與空軍匹敵的戰略打擊能力,即投擲核武器的能力。

最初時候,顧祝同把希望寄托在了海軍航空兵,特別是艦載航空兵身上。

這也可以理解,顧祝同就是從艦隊司令官的位置上發跡的,而他最值得稱道的能力就是指揮艦隊作戰。

問題是,在大戰結束後的時期,這是一個很不實際的想法。

當時,在設計戰後的第一種大型航母的時候,顧祝同就刻意強調了搭載轟炸機,至少是中型轟炸機的能力,因為中型轟炸機是運載原子彈的最低級別的平台。結果就是,這種航母的第一套設計方案中,為了讓中型轟炸機起降,直接取消了艦島,飛行甲板的長度達到了三百三十米,而且在艦首配備了兩台超大型蒸汽彈射器。隻是,在正式動工建造後,顧祝同才認識到,讓轟炸機上艦是一個極端錯誤的想法。原因就是,原子彈肯定是越做越小,遲早能夠由戰術攻擊機攜帶。更重要的是,不管是中型轟炸機、還是戰術攻擊機,其作戰半徑都無法與重型轟炸機匹敵,因此就算能讓航母搭載中型轟炸機,也無法打擊位於內陸的目標,戰略打擊能力形同虛設。相反,如果強行讓中型轟炸機上艦,將不可避免的降低艦隊的戰術作戰能力。結果就是,這艘航母在開工後不到一個月就停工了,隨後就被拆毀,而中國海軍也回到了老路上,即設計與建造一種以搭載戰術飛機、執行戰術作戰任務為主的航母,即便這也是一艘大型航母。

在做出這個選擇之後,顧祝同才認識到,潛艇也許才是最合適的戰略打擊平台。

當然,這與另外一項至關重要的新技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