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歸的兩個女人在家中忐忑的等待著,不時的望向院門處,擔心於歸發生意外。
院門被打開了,兩女顧不上孩子,趕緊向著門口望去,當見到是於歸回來後,兩女都舒了一口氣。
兩女早就做好飯了,見於歸終於回來了,便掀開鍋蓋,然後把鍋裏的飯菜端上了桌子。
於歸在兩女的麵前沒有說關於打仗的事情。
接下來的半個月陸續的有倭人流竄過來,那些倭人由於缺少食物與兵器,所以都沒有掀起多大的風浪就被剿滅了。
當揚州的水師到達半島後,那些倭人便很難坐著木筏到達半島了。
進入四月份後,百姓們開始在地裏忙碌起來了。
一些兵士拿著兵器在地裏巡視著,雖然已經很少有倭人過來了,但為了進一步確保百姓的安全,官府便安排一些兵士在地裏巡邏。
於歸與金寧把兩頭牛栓好,栓著牛的繩子比較長,可以讓牛吃到周邊的草,如今草隻是剛冒出來,兩頭牛的舌頭還是隻能卷幹草吃。
至於老大則在家裏看著孩子,這讓不願意幹農活的金寧很是羨慕,也想要生個孩子,但奈何她的肚子至今沒有動靜。
於歸與金寧開始忙碌起來,二人把綁在果樹上的麥稈給拆下來。
這些麥稈是於歸在入冬之前綁在樹上的,這樣可以防止果樹在冬日的時候被凍死。
於歸把那些被拆下來的麥稈點燃了。
接著於歸開始用鐵鍬把每棵果樹的下麵弄出一個小型囤水的坑,下雨的時候可以把雨水留住。
金寧不時的揉一下自己的腰,然後看著太陽。
現在金寧非常的的希望太陽能早些落下,這樣就可以不幹活了,可以回家吃飯了。
金寧見太陽已經向著西麵斜了,便忍不住勸於歸回家。
於歸看了看太陽,發現太陽才剛往西斜,他又看了看不停揉腰的金寧,最終說道:“回去吃飯吧,明日再來幹活。”
金寧聽到後便高興的去牽牛了,此時兩頭牛已經吃飽了。
於歸回到家裏的時候,老大還未準備飯食,老大沒有想到於歸、金寧回來的這麽早。
“現在就做飯嗎?感覺有些早。”老大上前問道。
於歸看著金寧去哄孩子了,看上去並不餓,便說道:“等一會再做飯吧。”
老大說道:“明日還是我與你去耕地裏吧,然後讓金寧在家裏哄孩子。”
於歸想到金寧在地裏幹活時有氣無力的樣子,便說道:“明日還是你我去地裏吧。”
在屋子裏的抱著孩子的金寧可以聽到於歸的談話,她高興的狠狠地親了親孩子的臉,然後把孩子給弄哭了。
金寧可不想讓於歸認為她不會哄孩子,她趕緊的逗孩子,讓孩子停止了哭泣。
於歸正準備躺一會,就聽有人敲門,然後聽到了方飛的喊話聲。
於歸見方飛與安齊提著木桶過來的,頓時就明白這兩人應該是又去釣魚了,而且收獲不小,然後過來向於歸顯擺一下,送幾條魚。
於歸沒有客氣,挑出了兩條相對大的魚留下來。
方飛與安齊待了一會就走了,兩人一直想讓於歸也喜歡釣魚,但於歸對果園的興趣遠遠超過釣魚。
金寧比較喜歡吃魚,她見又有魚吃了,便過來把魚給處理了。
甘寧帶著幾艘戰船在大海上航行,尋找著倭人的木筏。
瞭望手大聲的喊道:“發現倭人的木筏了!在東南方向!”
甘寧聽到後便來到了甲板上,然後掏出單筒望遠鏡向著遠處望去,同時讓船隻向東南方向航行。
沒過多久,甘寧就見到了一個木筏,上麵有大量的倭人,那些倭人拿著木棍劃著。
有倭人見到了巨大的船隻,頓時明白這是魏國的船隻,然後倭人便開始驚慌的叫起來。
倭人統領趕緊招呼木筏上的人快速的往回劃,想要遠離魏國的船隻。
雖然倭人的木筏上的人多,但還是沒有帆船快。
倭人眼看著魏國的船隻距離他們越來越近,他們心生絕望之感。
甘寧看著木筏上的倭人沒有什麽武器後,便下令靠近後用箭矢攻擊。
甘寧沒有下令用火炮,這炮彈可比箭矢要貴多了。
箭雨射來,那些倭人沒有抵擋箭矢的武器,不斷地有倭人中箭倒下。
一些倭人迫不得已跳進了大海裏,然後躲在木筏的下麵,試圖這樣躲避箭矢的攻擊。
船隻並未著急離去,而是木筏的周圍徘徊著。
倭人的鮮血流入大海裏,血腥味把周圍的鯊魚吸引了過來。
甘寧在船隻上可以清晰的聽到木筏下的倭人發出的慘叫聲。
甘寧一向非常的的討厭倭人,所以便下令不留活口。
船上的兵士隻要見到有倭人從木筏下出來後,便用箭矢攻擊。
甘寧估計木筏下麵已經沒有倭人後,便下令放下小船,然後讓一些兵士去木筏上補刀。
兵士們來到木筏上後,他們不管倭人是否還有氣就用長槍插進倭人的胸膛,然後把倭人身上的箭矢拔下來,接著把倭人的屍體推入大海之中。
兵士把木筏上的倭人都推入大海後,他們便砍斷木筏上的麻繩,讓木筏散開,然後再乘著小船回到大船上。
那些倭人非常的窮,所以沒有什麽繳獲。
甘寧這段時間帶著戰船在半島與倭國之間的海域航行著,摧毀了不少倭人的木筏,享受著殺戮的快感。
甘寧準備五月份的時候再返回揚州,然後參加超級戰船的入海儀式。
甘寧下令讓船隻繼續航行,他要在這一個月內盡量殺更多的倭人。
其實木筏上的並不都是倭人,還有不少的百濟人與新羅人。
這些百濟人與新羅人是之前被魏國的船隻送往倭國的,這些人在倭國活不下去了,便想要返回半島,然後最終還是死在了魏國人的手裏。
像新羅的三大王族樸、金、昔已經在倭國站穩了,獲得了一些的地盤,但想要壯大就非常困難了,因為那些倭國的大人都不願意與新羅、百濟人合作。
倭國人崇拜強者,蔑視弱者,一些倭國人以在漢人手下幹活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