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哭泣之地
放出樊籠的餓虎,想要讓它回到籠子裏,基本是不可能的,暴民也是一樣,不勞而獲,一旦成了習慣,想改過來,很難很難!
與地主軍團攜手之後,複興團也在試著收攏一些實力強勁的暴民組織,可實力越是強大,野心也就越大,雖說都是打著複興印度的旗號,但雙方卻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複興團的招降政策,很不成功,隻有幾十個實力墊底的反抗組織,接受了招安,其餘的依舊在立著自己的杆子,這就是複興團造成的結果,原本還算能湊活的印度,已經完完全全成了一個土匪窩。
印度各地都是大大小小的反抗組織,地主軍團,即使聯合了複興團,想要剿滅這一股股暴民勢力,也不是三五個月可以完成的,毀掉一個東西很容易,可要重建,就難上加難了。
暴亂,使整個印度的民心,都陷入了狂暴之中,想要建立新秩序,沒個十幾二十年是不可能的,即使雙方合力絞殺了這些暴民的反抗組織,以後還會有更多的,隻要存在著壓迫與剝削,這樣的暴亂就會不斷的持續。
對於複興團打開的這個魔窟,印度的王公貴族雖說痛恨異常,但現在的局麵,必須要收拾,不然印度就完了,痛恨歸痛恨,地主軍團與複興團之間的合作,還是很融洽的。
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融洽,就換暴民們倒黴了,複興團作為始作俑者,也承擔起了。剿滅最大的暴民團體的職責。對此印度的王公貴族也相當認可複興團的擔當。隻是這裏麵的賬,就不是他們能算的清楚的了。
對於印度,楊猛的目的隻是攫取和削弱,至於印度的以後該怎麽走,說實話,這些事兒,楊猛想都沒想過,對於阿三。楊猛是沒什麽好感的,用他來牽製英吉利,才是楊猛最主要的目標。
剿滅這些暴民,楊猛也隻是看到了他們手裏劫掠來的財富,還有就是能為複興團練兵,最大的暴民團體,當然是最富有,最強悍的,複興團的死傷,對楊猛來說無所謂。
五六十萬青壯。死三分之二楊猛是可以接受的,就憑暴民們的實力。能讓複興團的青壯死掉三分之一,都是個奇跡,所以挑大的打,也就成了楊猛給複興團締造者們的命令。
複興團的那十幾個締造者,領導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強權就是楊猛交給他們的,最寶貴的東西,說什麽就是什麽,容不得手下有一絲質疑,他們不打折扣的執行楊猛的命令,那整個複興團就在不打折扣的執行楊猛的命令。
結盟但不聯手,複興團與地主軍團也是涇渭分明的兩個團體,複興團負責印度東部,地主軍團負責印度西部,暴民的反抗組織,就隻剩下悲哀兩個字了。
先勸降,一天之後開戰,這就是複興團的戰爭模式,一旦開戰不留活口,也是楊猛交給複興團的法子,壓製暴亂,軟綿綿是不行的,隻有硬碰硬,才能將印度百姓心中的狂躁壓製下去,不然就是一個綿綿無絕期。
半個月之內,複興團打了七場,場場不留活口,一戰最少也是大幾萬人殞命,或者更多,反正楊猛看到的數字是幾萬人,究竟是幾萬還是十幾萬,對楊猛來說無所謂。
七場殺戮之後,複興團的勸降,就有了很大的作用,幾句話,就是大批的壯丁和糧食財物,相較於溫吞吞的地主軍團,複興團平亂的損失和收獲,就相差極為懸殊了。
一個月,掃了東部一般的暴民,複興團就停下了前進的腳步,時間差不多了,該是做正事兒的時候了,平亂可以拖一拖,但對付英吉利人是絕對不能拖得。
一旦英吉利的主力軍團登陸印度,弄不好地主軍團就要有反複,借機把印度的王公貴族拉上印度複興這條大船,才是楊猛的最終目的。
複興團這邊壓力一減,許多暴民反抗組織,也開始向印度西部轉移了,地主軍團的壓力一下就變大了。
壓力往往意味著結合,雖說暴民沒什麽組織結構,但簡單的聯合,他們還是可以做到的,西線聚集了大量的暴民,地主軍團的戰線就有些捉襟見肘了。
複興團耍詐,但現在不是翻臉的時候,聯盟內部的矛盾隻能通過談判來解決,地主軍團要求複興團向西部出兵,而複興團的幾個締造者,卻給印度的王公貴族們,畫了一張天大的餡餅。
借機收複整個印度,雖說有些王公貴族,不怎麽支持這個說法,但大部分的王公貴族還是支持的,一家人不說兩家話,無論是複興團還是印度的王公貴族,都是正正經經的印度人,英吉利是徹頭徹尾的侵略者。
而且代表了大部分地主利益的印度王公貴族,在土地問題上,與英吉利的分歧也越來越大,反抗英吉利的事兒,印度的王公貴族們也沒少幹。
之前印度頻發的暴亂,多半時候都有這些人的手腳,隻是他們沒有楊猛做的這麽徹底這麽毒辣而已。
雙發算是一拍即合吧?複興團兵分兩路,五萬精兵進入印度西部平亂,另外的五萬精兵則是與地主軍團的一萬人結成一個印度複興聯軍,印度的王公貴族為首腦,第一目標,就是英吉利在印度的指揮中樞,德裏。
打德裏,印度的王公貴族並沒有什麽勝算,六萬人雖說不少,可缺乏攻城的火炮,德裏的英屬印度軍團,雖說是新兵,但守城還是綽綽有餘的。
而且德裏還有幾支英吉利本土的步兵團,幾千人的英吉利軍隊,在印度王公貴族們的眼裏,就是以一敵十的存在,複興聯軍這六萬人。看著是不少。可真正打起來。能不能攻到德裏城下,都是兩說的事兒。
對此,複興團的締造者們卻信心十足,因為他們早就得到了楊猛的點撥,在德裏,楊猛還有一支殺手鐧呢!
這次談判之後,印度就成了一個哭泣之地,為了展現自己的實力。參與西部平亂的複興團軍隊,摒棄了戰前的勸降,隻要是反抗組織,一概殺無赦,跟在複興團身後的地主軍團,就成了實實在在的工兵,他們埋屍的速度,遠遠趕不上複興團的殺戮速度。
複興團肆無忌憚的殺戮,也讓暴民組成的一個個反抗組織抱成了一團,一個新的勢力。慢慢在印度的土地上形成,流血、死亡。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換來和平,在印度也是一樣,被地主軍團和複興團逼的毫無生路的反抗組織,最終選擇了投降,對於這些人,複興團卻與印度的王公貴族們起了紛爭。
王公貴族的意思是直接解散這批暴民,而複興團則是用了楊猛的主意,讓這些暴民之中的領導者,自己組織一支軍隊,參與對德裏的進攻。
兩大團體並存,弄不好就是戰爭,而且之後英吉利若是大軍壓境的話,印度的王公貴族們,很有可能叛變聯盟,讓暴民們也形成自己的團體,有了這個團體,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牽製這些王公貴族,一旦複興團與同樣打著複興旗號的暴民聯合,對印度的王公貴族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為了自身的利益,印度的王公貴族們,就不會輕易的和英吉利人合作,一旦合作了,就違背了複興的初衷,平白樹立兩大敵人,還是和這兩個強大的勢力結合對付英吉利人,這樣的權衡也很容易。
德裏的戰爭,爆發的也很突然,英吉利完全沒有想到,印度的王公貴族會和複興團合作,在他們的眼裏,這兩大勢力,是水火不容的存在,合作是根本不可能的。
由於印度的大暴亂,英軍完全喪失了情報渠道,複興聯軍來到德裏近郊的時候,英軍才匆匆忙忙開始準備反擊。
對於德裏,英吉利人也做足了防禦的措施,六萬人的雜牌,想打下德裏這樣的大城,對印度總督來說,這跟笑話,也差不了多少。
除了三萬多印度新兵,在德裏城中,英軍還有用四支步兵團總共四千多人的本土精兵,還有英吉利女王最為鍾意的三個廓爾喀山地兵團,這樣的實力,對整個印度來說都是不容小覷的,憑六萬雜牌就想攻陷德裏,這也太看不起日不落大帝國了。
反抗組織的加入,也拖延了複興聯軍攻打德裏的時間,五萬反抗軍的加入,讓印度總督有些色變了,十幾萬人的攻城部隊,想要擋住他們,難度也在成倍的增加。
試探性攻城,還是複興團打的主攻,一天的攻城戰下來,複興團的損失不少,憑著手裏的火槍佯攻同樣裝備了火槍的英軍,顯然不是個明智之舉,複興團前線總指揮韋駝子的一番試探,讓複興團丟了一萬多條人命,通過這一戰,韋駝子隻明白了一件事兒,沒有火炮,傻子才扛著槍去攻城呢!
第一天的試探過後,十餘萬的印度複興聯軍,就選擇了圍城,但在幾個城門的位置,他們也布置了相當數量的士兵。
對峙開始之後,也到了楊猛使用殺手鐧的時候了,楊猛的殺手鐧,就是德裏城中的三千多廓爾喀彎刀,這些廓爾喀傭兵,早在幾個月之前,就叛變了。
他們能留在德裏城,與楊猛也有莫大的關係,與亞希伯恩會談的時候,楊猛多次提到了廓爾喀,這就讓英吉利人對廓爾喀起了疑心,德裏城內的四千英軍,就是防備廓爾喀的,要不,他們早就死在了緬甸前線。
這段時間,廓爾喀傭兵的表現,是極為妥帖與忠誠的,大軍壓境,印度總督那還有心思關心廓爾喀的忠誠?他全部的心機都用在了防備印度新兵身上。
第一天,除了試探性的攻城,再也沒有任何的戰事了,第二天複興聯軍,就開始挖地道了,這地道也不是虛招,一旦廓爾喀叛變失敗,這就是放倒德裏城牆的後手。
一連三天,英軍上下都在晝夜防備著挖地道的印度聯軍,望著城下大片大片的軍營,印度新兵的戰力,也在直線下降,為了保證德裏城的安全,一部分廓爾喀彎刀被派到了城門附近。
廓爾喀的叛亂,實在第五天的夜裏,先是總督府起火,然後整個德裏城都湮沒在火光之中了,就在英軍忙著救火的時候,德裏城四門打開,迎來了無數的聯軍士兵。
對於英吉利人,地主軍團或是印度的王公貴族,還有幾分情誼,可無奈他們的人數太少,以複興團和反抗軍為主力的複興聯軍,對於英吉利人,可是相當的仇恨,殺戮一旦開始就很難止住。
除了平民百姓和莫臥兒皇朝的末代帝君,德裏城中的王公貴族和英吉利人,一夜之間被複興聯軍殺了一個幹幹淨淨。
德裏成了英吉利的哭泣之地,無數英吉利人在此殞命,可這僅僅是個開始,三大勢力,重新擁立了莫臥兒帝君之後,合力將矛頭對準了身在印度的所有英吉利人。
倒黴的不僅僅是英吉利人,一切與英吉利人有瓜葛的王公貴族、地主大戶、平民百姓,都在複興聯軍的屠殺範圍之內。
僅僅一個月的時間,戰火就燒遍了英屬印度的所有區域,除了幾個海港城市,印度的複興之戰,算是完勝。(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