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的管弦樂幾乎以他的三部芭蕾舞劇作為代名詞,以至於許多喜歡柴科夫斯基音樂的人以為這才是他最偉大的作品。正如老柴的交響曲總是見仁見智的頗多爭議,老柴的除了三部芭蕾舞劇之外的管弦樂作品也經常被劃分三六九等,最著名的當然是《1812莊嚴序曲》,但藝術水準從來就不被看好,而演錄率比較高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和《意大利隨想曲》亦常被譏諷膚淺呆板:前者見不到深邃的戲劇結構,後者則簡單得有些俗氣了。其實我倒是挺喜歡時不時地聽一聽老柴的管弦樂,特別是那些比較生僻的“序曲”和“交響詩”,雖然錄音版本有限,但能收入的都收了。我熱衷於聽老柴的這些作品,無非還是想證明他的音樂基點是西歐的浪漫主義而非通常認為的俄羅斯民族主義,所以他沒有躋身“強力集團”是順理成章的,他真地不能簡單地被理解成“民族樂派”。
主流唱片公司出品的老柴序曲和交響詩,比較全的是PHILIPS的“DUE”係列,演奏陣容當然也堪稱強大,比如《利米尼的弗蘭契絲卡》和《哈姆雷特》以及《1812莊嚴序曲》是我極推崇的馬科維奇指揮新愛樂樂團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樂團,結構、張力和戲劇性都別具一格;《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是海丁克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樂團的常規搭檔;殷巴爾與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實力稍遜,但《命運》、《雷雨》、《暴風雨》及《司令官》曲目也足夠偏僻,被歸納到這套廉價裝裏,自然聊勝於無。談到莎士比亞題材的三部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暴風雨》和《哈姆雷特》,最新的也是最好的演奏是青年才俊杜達梅爾指揮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爾青年樂團在DG的錄音,感情真摯,敘事性強,音色溫暖考究,實在是將老柴音樂升格之作,令人感佩。當然,也是因了這個錄音,我對杜達梅爾和他的樂團的人文性亦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他們在做的,也是我們時代正在喪失的。
20年前,CHANDOS廠牌有一款唱片屢屢斬獲大獎,內容便是戲劇配樂《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1869年版)的“首次錄音”,收在同一個專輯裏的還有《節日序曲》、《小夜曲》和《瑪捷帕》中的“波爾塔瓦之戰和哥薩克舞曲”,指揮傑弗裏·西蒙,樂團是倫敦交響樂團。後來我又在NAXOS目錄裏發現了老柴一些不常上演的歌劇比如《黑桃皇後》、《奧爾良姑娘》、《女靴》、《女巫》、《馬捷帕》和《禁衛軍》中的管弦樂曲專輯,由庫哈爾指揮烏克蘭國家交響樂團演奏,聆聽的新鮮感非常強烈,老柴的音樂也頓時顯得豐富起來。還有一部戲劇配樂《雪娘》,也是CHANDOS出品,尼姆·雅爾維指揮底特律交響樂團,演奏和錄音都是唯一選擇。
我們當然也不能忽略一張注定廣受歡迎的唱片——孔澤爾+辛辛那提通俗樂團,其親和力非同小可,特別在錄音效果上所下功夫超過以往,可以說,該想到該做到的都想到做到了。《1812莊嚴序曲》不僅用了真炮,而且在克利夫蘭某教堂現場錄製了鍾聲齊鳴。合唱的加入也不同凡響,聖詠由基輔交響合唱團負責,俄羅斯民歌由辛辛那提兒童合唱團負責。所有這一切都是用TELARC獨家DSD(Direct Stream Digital)技術處理,其殺傷力效果正應了《發燒天書》中常見的話語“小心你的喇叭”。主打曲目之後的《波蘭舞曲》、《圓舞曲》(均選自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和《意大利隨想曲》、《斯拉夫進行曲》,都是百聽不厭的。《節日加冕進行曲》和《哥薩克舞曲》更是不常聽到。孔澤爾的指揮所特有的力度誇張和樂隊的層次對比也許會對一些人胃口,在此我也並無保留意見。
老柴的四首《樂隊組曲》尤其不能錯過,這是展現作曲家對西歐主流傳統的繼承和精湛技術能力的一組作品,應當屬於老柴雖不著名但絕對有代表性的傑作,CD最早以“DUE”係列問世,聲音比較枯幹單薄,最近剛剛被DECCA以“The Originals”重製,頓時品質大改,再也沒有不收藏的理由。匈牙利指揮家多拉蒂指揮新愛樂樂團1966年的錄音至今仍整體勝過尼姆·雅爾維指揮底特律交響樂團20世紀90年代末的全曲錄音,後者也許在第三組曲有更熱烈動人的表現。
三大芭蕾舞劇我準備各推薦一個全劇版和選萃版,推薦的出發點是可聽性而非舞台表演性。我的《天鵝湖》首選是斯維特拉諾夫指揮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生動鮮活,色彩繽紛,越聽越有味兒,其境界幾乎無人能夠企及。這個錄音現在不是很容易買到,隻好再推薦安賽梅指揮瑞士羅曼德樂團1959年的錄音作為替補。《睡美人》首選是普雷特涅夫指揮俄羅斯國家樂團1997年的錄音,同樣是音樂性極強的版本,穩定而個性分明的節奏,炫麗的音色及高品質的均衡聲部都帶來老柴芭蕾音樂演繹的新境界。相比之下,格吉耶夫和馬林斯基劇院樂團的版本雖然也算優雅鮮活,但總是流於直白而欠細節雕琢。《胡桃夾子》我仍然選擇來自俄羅斯的指揮家,年輕的貝奇科夫與柏林愛樂樂團在PHILIPS的錄音至今我都認為是不可超越的極品,該版挖掘出以往不被注意的聲部特點,令人耳目一新,這是一個極具西方審美又不失俄羅斯民族風味的演繹,每次聽都要興奮。記得我在“他們的‘老柴’之交響曲篇”中曾提到羅津斯基指揮的三首交響曲,其中和第四交響曲放到一起的便是《胡桃夾子》全劇。作為老柴權威的羅津斯基由小見大,以快速流暢、毫無矯飾的筆法一氣嗬成地奏完全曲。弦樂高音區和木管樂器的輕靈動感出乎自然,似乎一開始便停不下來。也許我們很難在這個演奏中找到特別感人的段落,但它卻能使你一直聽下去,老一輩大師的整體感和平常心在此得到最好的證明。
三部芭蕾的“組曲版”首先是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20世紀60年代在DECCA的錄音,大師四兩撥千斤,**迭起,音響燦爛,能與之媲美的則是大提琴家羅斯特洛波維奇指揮柏林愛樂的那張名版,同樣壯麗輝煌,風格絕妙。我們完全可以把這兩張唱片作為初次接觸老柴的入門寶典,你聽了,豈能不一見鍾情地愛上老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