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北非戰場(3)
下午16時,集結在高地的英軍坦克和火炮在轟炸機的配合下,立即向德軍開火。9月1日拂曉,德軍第15裝甲師企圖包圍英軍第22裝甲旅,遭遏製,被迫撤退,下午經整頓後又重新發起進攻,再次被隱蔽在工事內的英第10裝甲師的坦克擊敗。蒙哥馬利集中兵力,收緊包圍圈。天黑前,德軍曾3次試圖突圍,但都沒有得逞。
戰爭持續到9月2日上午,德軍在麵臨彈藥短缺,坦克和車輛所剩燃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隆美爾被迫放棄進攻,於夜間命令其裝甲部隊逐步撤至8月30日的出發陣地。就這樣,哈勒法山之戰以德意軍失敗而告終。
在這次戰爭中,德意軍損失近3000人,其中死570人、傷1800人、被俘570人;損失坦克50輛、野戰炮15門、反坦克炮35門、卡車400輛。而英軍損失1751人、坦克68輛、反坦克炮18門。從此,隆美爾軍隊進至尼羅河一線的最後希望破滅。軸心國完全喪失了主動權,再無力發動攻勢。
■“捷足”行動
經過哈勒法山一戰之後,英軍士氣大振,他們總結哈勒法山之戰的經驗,為下一步阿萊曼戰役的勝利奠定基礎。而隆美爾率領的德意兩軍被迫退至阿萊曼以西卡塔臘窪地的防線。防線正麵寬60公裏,縱深15~20公裏,北瀕臨地中海,南靠坦克無法通過的卡塔臘窪地,兩翼不受威脅。此時,德意軍經過長時間的連續作戰,體力、兵員、裝備消耗均已達到頂點,而且得不到及時的補充,戰鬥力急劇下降。除此之外,德意還麵臨著缺少燃料、彈藥的威脅,為此,這使得隆美爾不敢再打機動戰,被迫改變作戰方案。鑒於種種不利因素,隆美爾決定打一場陣地戰;利用步兵堅守防線,不惜任何代價,阻止英軍的突破。一旦英軍突破防線,立即采取反擊手段將其消滅。
為此,隆美爾沿整個防線建立了8~13公裏寬的防禦體係。首先讓部隊占據堅固陣地,陣地最前沿設置了大麵積雷區。第一道雷區縱深以900~1800米,其後是無人地帶,配置少數前哨加以監視;最後1800米處是主防線,由德意軍步兵重兵防守,配備高爆炸彈、火炮和反坦克炮。主防線之後配置裝甲部隊。最大的雷區位於北部,縱深4500~8200米,公用了50萬顆地雷。其中交雜設置著擁有相當兵力的“防禦點”,被稱為“魔鬼的花園”。實際上,隆美爾的這一“魔鬼的花園”是非常好的戰略計策,但是守軍力量薄弱,油料、彈藥不足,無法在一場持久的消耗戰中守住陣地。
隆美爾對集團軍重新做了調整,德意軍混合編成的6個步兵師堅守主防線;德軍裝甲部隊主力第21裝甲師和第15裝甲師各率一個意大利師,分別防守占線南、北兩端;德軍第90輕裝師作為預備隊配置在北段後方海岸附近。
下麵我們再來看看蒙哥馬利率領的英軍吧。英國第8集團軍轄3個軍(第10、第13和第30軍),共11個師又6個獨立旅,其中包括4個裝甲師和2個裝甲旅;裝備坦克1200輛、火炮2311門、飛機750架,總兵力達19.5萬人。英軍想突破德意軍的防禦地域後,迅速向西挺進,占領昔蘭尼加和的黎波裏塔尼亞全境,配合即將在法屬北非登陸的美英聯軍把德意軍逐出北非。
蒙哥馬利的作戰計劃是分三路同時出擊。第30軍(轄澳大利亞第9步兵師、蘇格蘭第51步兵師、新西蘭第2步兵師和南非第1步兵師)在北麵擔負主攻任務,負責突破德意軍防線中央以北的防禦,在雷區打通2條通路,一條通往腰子嶺,一條越過米泰裏亞嶺。之後,第10軍的裝甲部隊(第1和第10裝甲師)通過通路,在戰線另一邊的開闊地帶占據陣地,準備迎戰德軍裝甲部隊的反擊。
第13軍(轄第7裝甲師和第44、第50步兵師)在南麵實施佯攻,吸引隆美爾的注意力,分兩路出擊:一路在耶伯爾卡拉赫和卡雷特哈迪姆以東;另一路在更南麵,向希邁馬特和塔卡實施攻擊,誘使隆美爾相信英軍主攻方向在南麵,因而在那裏保持強大的裝甲部隊。在牽製德軍裝甲兵的同時,第8集團軍將首先對其步兵實施粉碎性打擊,然後再以密集裝甲群奮力追擊德國非洲軍的殘餘部隊,並將其徹底消滅。這是蒙哥馬利的一種新式沙漠地作戰戰術。
這一大膽的不合常規的戰術引起英軍裝甲師及步兵指揮官的反對,但是,蒙哥馬利力排眾議,堅持了自己的想法。為保障戰役成功,蒙哥馬利首先對軸心國軍隊實施欺騙戰術,使之相信英軍的主攻方向在南部,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可以起到突襲的作用;然後,運用強大的火力優勢,對北部防線實施大規模進攻。
那麽蒙哥馬利實施的是怎樣的詐敵計劃呢?具體做法是在北部掩蓋英軍的真正意圖和實際行動,而在南部則耍有意識地顯示英軍正在活動的假象以誘使德意軍在南麵集中兵力。英軍在阿萊曼防線南端的後方一帶,布置了假輜重卡車和假的彈藥庫、鋪設了長達32公裏的假的輸油管,並且故意遲遲不竣工,以給德方造成一種英軍最遲至11月以後才發動進攻的假象。電台使用也日益頻繁。而在真正發起進攻的北部,則在晚上運輸作戰工具和火炮等並加以偽裝。可以說英軍的詐敵計劃策劃得十分完美。
開戰日定在月盈之夜的10月23日。英軍可借助月光安全有效地排除地雷,在德意防線上盡快打開缺口,開辟雷區通道。整個作戰計劃的代號為“捷足”。
■戰役打響
10月23日21時40分,英軍1200門火炮對德意軍整個陣地進行了猛烈襲擊,最後集中在北部地區又狂轟濫炸了10分鍾。不久,德意軍的通信網被破壞,其司令部頓時與外界失去了聯係。在英軍強大火力的壓製下,意軍第62步兵團的部分兵力擅自離開防線,紛紛後撤。22時,英軍第30軍在戰線北部開始進攻。與此同時,英軍在南部發起攻擊,牽製德軍主要裝甲部隊。笫30軍所屬第9澳大利亞師和第51蘇格蘭師投入戰鬥後,準備打通一條穿過布雷區的通路。在其南側,新西蘭師和南非師也投入進攻,以開辟一條南通路。同時,第4印度師從魯瓦伊薩特嶺上具有威脅性的突出陣地展開攻勢,很快攻入德軍陣地。
在英軍戰線北端,2個澳大利亞旅予特勒埃薩和地中海之間發起牽製性進攻。各路人馬源源不斷地向前推進,窮追猛打。24日淩晨1時,英軍越過德軍前哨線,突入其主防線,突破口寬度在9.6公裏以上。到淩晨5時30分,第30軍一半部隊已達預定目標,並打通兩條重要的雷區通路。第30軍各師和第10軍所屬第1、第10裝甲師尾隨於步兵之後,分別開入北通路和南通路。攻勢日漸凶猛。
由於雷區縱深大,英軍先頭步兵部隊和坦克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24日下午,蘇格蘭步兵師和第1裝甲師重新發起進攻,殺開通路衝出了布雷區,新西蘭師的第9裝甲旅也越過了米泰裏亞嶺。但在其南側進攻的第10裝甲師卻沒那麽幸運,經過一夜的激戰,仍無法推進。英軍坦克被迫停留在米泰裏亞嶺背後,在最大射程上與敵交火,他們隨時都可能被行動緩慢的步兵堵塞在後麵,陷在狹窄通道內無法行動。盡管在這樣危難的情形下,英軍還是擊退了德軍第15裝甲師的多次小規模反擊。到傍晚,德軍第15裝甲師隻剩下1/4的坦克能投入戰鬥。
在南麵的輔助進攻也不順利,第13軍所屬第7裝甲師和第44師都未能通過希邁馬特北麵的布雷區,被迫停滯在主陣地前。在各布雷區之間,第13軍所屬步兵按照蒙哥馬利的“粉碎性”戰術展開血戰,但仍沒有奏效。為保存第7裝甲師實力,蒙哥馬利不得不放棄進攻,北部仍按原計劃繼續強攻。
25日夜,在炮兵和轟炸機的強大火力支援下,英軍不間斷地向德意軍實施突擊。午夜時分,英軍攻克了北部的重要據點——第28號高地。接著,在此地集中兵力準備繼續進攻,以便擴展他們在雷陣以西的橋頭陣地。
為此,隆美爾放棄以步兵固守陣地的原計劃,命令第15裝甲師和1個意軍師於26日清晨向第28號高地發起反擊。在英軍不屈不撓的抵抗下,德軍進展遲緩。入夜,意軍1個營占領高地的東、西兩麵。但高地本身仍控製在英軍手中,成為一個重要的作戰依托地。
此後,隆美爾動用了預備隊第90輕裝師,並於26日夜調遣南段第21裝甲師率部分意軍和炮兵前去增援北段。27日上午,他命令各部隊盡量利用一切可以使用的火炮,阻止英軍的攻擊。隨後,德車裝甲兵對英軍發動一係列進攻,都未能取得成功。
經過3天激戰,英軍損失較大,6000人傷亡,損失300輛坦克。這使得蒙哥馬利10月27日和28日暫停大規模進攻,重新調整部署:第30軍和第10軍進行休整,增補人員和裝備;將南線第7裝甲師調往北部戰線,準備同澳大利亞師共同沿海岸公路一線發動決定性進攻;腰子嶺和米泰艦嶺則轉人防禦,由第13軍防守;新西蘭師改作預備隊。
28日,隆美爾發現英軍在第二道雷區前集結大量裝甲兵力,預料一場決定性戰鬥正在醞釀之中,於是,將南段剩餘的德軍和重武器全部調往北麵。英軍偵察機發現了德軍的集結行動。28日中午,英國空軍出動轟炸機,對德意軍的集結部隊進行狂轟濫炸。粉碎了隆美爾第二次反攻企圖。這次失敗成為阿萊曼之戰的轉折點。隆美爾已經沒有足夠兵力進行反攻了。
■“增壓”方案
到29日,德軍已全部集結在戰線北部,南部僅剩下戰鬥力較弱的意軍在防守。據此,蒙哥馬利調整了作戰計劃,決定先在德意兩軍的結合部給意軍以致命打擊,然後在左翼重創德軍。作戰代號是“增壓”。
“增壓”計劃規定,澳大利亞師要在10月30日夜至31日淩晨之前向北猛攻,到達海邊,把德意軍的注意力引向北麵。然後,在10月31日夜到11月1日淩晨前,在北通路北麵,以新西蘭師為主,在第9裝甲旅和2個步兵旅增援下,向意軍展開強大攻勢,打開一缺口,好讓第1-裝甲軍可以順利通過缺口。這樣作戰的目的是:1.消滅德意裝甲部隊。2.迫使德意軍與英軍進行決戰,從而使之在持續不斷的運動中消耗汽油。3.切斷德、意的補給線。4.迫使德意軍放棄前沿著陸場和機場。5.最後瓦解整個德、意軍。
由於新西蘭師同其增援部隊尚未取得協調,蒙哥馬利不得不將“增壓”作戰的總攻時間推遲一天,改為11月2日淩晨1時。
11月2日淩晨l時,英軍300餘門火炮同時轟擊德意軍主陣地長達3個小時,主陣地瞬間變為廢墟。接著新西蘭師在移動彈幕掩護下,開始向意軍防線發起進攻,首先攻擊的目標是第28號高地兩側的第200步兵團。英軍很快突入陣地,跟隨坦克和裝甲車向西挺進。
隆美爾預料到了英軍會向海岸進擊,但他萬萬沒有想到英軍會攻打德意軍結合部。這一擊使他措手不及。經過激戰,隆美爾隻得把第90輕裝師預備隊投入戰鬥,才阻止住英軍前進。
英軍遂在已突入的陣地上不斷增加兵力。英軍第151旅和第152旅在第23裝甲旅的支援下,在規定時間內打開一條長達3600米的通道。裝申部隊前鋒第9裝甲旅緊隨其後,以便趕在日出之前進抵前方1800米處的德軍炮兵屏障前,為下一步進攻作好準備。接著,第10軍裝甲部隊迅猛出擊,進入突破口向縱深發展。
不久,大批英軍突破了第28號高地西南麵德軍第15裝甲師的防線。新西蘭步兵和強大的裝甲群向西挺進,擊潰1個意大利團和1個德國裝甲兵營,並給德軍後勤補給係統猛烈攻擊。
2日上午,德意軍殘存部隊發動反擊,並設法堵住已達4公裏寬的缺口。越來越多的德軍和意軍坦克在大炮和反坦克炮支援下投入戰鬥,成群的坦克如潮水般肆意泛濫。英軍炮兵和沙漠航空隊轟炸機進行了有力的反擊。經過2小時激烈戰鬥,雙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傷亡,德意軍的反擊失敗。戰場上隨處可見的是坦克的殘骸。下午,隆美爾運用全部殘存坦克,對英軍進攻部隊的兩翼實施反突擊。由於缺乏空中掩護,在英國空軍的襲擊下,德軍損失慘重,大部分坦克被擊毀,有生力量隻剩下1/3,坦克隻剩35輛。此外,經過一天的激戰,彈藥供給也遠遠不足了。
當晚,隆美爾獲悉英軍正在把第二線的裝甲部隊全部集中在突破口,全力準備作最後的攻擊。由於彈藥和兵力的不足,隆美爾遂決定將部隊後撤到阿萊曼以西96公裏處的富卡,以免全軍覆滅。南線兵力撤回到8月底所占陣地,第90輕裝師、非洲軍和意軍第10軍也開始緩慢西撤。但這一撤退行動,遭到希特勒的反對,為此,隆美爾不得不停止西撤行動重新部署防線,準備同英軍決一死戰。
11月4日晨,德國非洲軍同第90輕裝師會合,在特爾曼斯拉構成一道薄弱的環形防線,一直延伸至鐵路線以南約16公裏處,與意大利第20裝甲軍殘部連接在一起。南段防線由意軍1個師、1個傘兵旅和第10軍部隊負責防守。上午8時,經過l小時的炮火準備後,英軍對德意軍防線發起最後進攻,一舉攻破特爾曼斯拉防線,並俘虜非洲軍軍長馮·托馬。意軍第20裝甲軍也於黃昏時分全軍覆沒。其間,英軍第13軍部隊突破南段意軍防線。
麵對此種不利形勢,隆美爾於4日下午3時30分斷然下令撤退,德軍不得不繼續向西撤去。
11月5日追至富卡,6日占領麥特魯港,13日進入托卜魯克,20日前出到班加西,26日到達阿格拉地區。在以往的戰鬥中,英軍曾兩次被阻於此。這次,隆美爾鑒於英美聯軍進攻突尼斯的戰鬥已經開始,並且又不可能得到補充,因而未令軍隊堅守該地。12月12德意軍繼續後撤,並於1943年1月23日撤離的黎波裏,2月上半月退至利比亞與突尼斯交界的馬雷斯防線進行固守。至此,阿拉曼戰役及其後續行動已告結束。
此役,英軍以亡4600餘人、傷8900餘人的代價,取得殲敵5.5萬人(俘獲3萬人、斃傷2.5萬人)、繳獲火炮400餘門和擊毀、繳獲坦克350輛的重大勝利。
隆美爾在兵力兵器數量處於劣勢以及彈藥、油料、糧食和飲水不足的情況下,采取了相對正確的戰術——打一場陣地戰,尤其是大麵積的布雷區,在戰役初期有效地延緩了英軍的進攻。但是,這並沒有挽回敗局,最終被英軍擊敗。但是英軍投入了一切人力、物力抵抗德意進攻,首先從物質上就保障了戰役的勝利。在整個戰役過程中,英軍充分發揮海、空軍優勢,阻擾、破壞並封鎖了德軍的後勤補給,同時保證了己方補給線的暢通。此外,英軍還以巧妙的偽裝達成了戰役突然性,步、炮、坦密切協同突破對方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