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蘇德戰場(1)

德軍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作戰地點:蘇聯

作戰國家:德國蘇聯

作戰將領:

李勃:出生於1876年,死於1956年,德國將領,職業軍人。1895年入伍。1898~1901年參加八國聯軍侵華鎮壓義和團運動。1903年畢業於巴伐利亞軍事學院。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在國防軍曆任炮兵團長、軍區參謀長。1930年任第七軍區(慕尼黑)司令,晉升中將。希特勒上台後,升任第2集團軍司令,積極參加擴軍工作。8年2月曾被希特勒解職,退役。

同年7月重新服役,出任第12集團軍司令,參加進占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後李勃調任西線C集團軍群司令。1940年參加攻占法國,晉升元帥。翌年調往東線,任閃擊蘇聯的北方集團軍群司令,率部沿波羅的海岸向列寧格勒方向進攻。1942年1月,因久攻列寧格勒不下而被解職,轉入預備軍。1944年退役。翌年被美軍逮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犯,在紐倫堡美國軍事法庭上被判處3年徒刑,後獲釋。

博克:1880年12月3日出生於勃蘭登堡省庫斯特林的軍人世家。父親曾升至少將,母親也是軍人家庭出身,博克從小就向往成為真正的軍人,在軍界大幹一番。博克先後到格羅斯利希特菲爾德軍校和波茨坦軍校學習。1898年,博克以優異成績從軍校畢業,獲得少尉軍銜,1905年任營部副官,1907年任團部副官,1908年晉升為中尉。1910年,博克調入總參謀部任職。1912年,博克晉升為上尉。博克在陸軍中獲得“庫斯特林的聖火”綽號。

龍德施泰特:出生於1875年,死於1953年,納粹德國的陸軍元帥。1892年畢業於高級軍校,被派到駐卡塞爾步兵團任職。1900年升任步兵團中尉副官。1907年軍事學院畢業後,任步兵團上尉連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初任預備第22師參謀,繼任喀爾巴阡山某軍首席少校參謀官,大戰結束時任西線第15軍參謀長。戰後起,曆任騎兵第3師參謀長、第2集團軍參謀長、騎兵第2師師長、步兵第3師師長、第3軍區司令。1932年10月晉升為步兵上將,任第1集團軍群司令。

作戰兵力

德軍:17個裝甲師、12個摩托化師、1個摩托化團、4個輕型師、1個騎兵師、77個步兵師、1個山地師、8個警衛師;配備有3419輛坦克、47156門火炮和迫擊炮。空軍為第一個航空隊、第二航空隊、第四航空隊。配備1945架飛機,其中1280架可以隨時投入戰鬥(其中510架轟炸機、290架俯衝轟炸機、440架殲擊機、40架驅逐機和120架偵察機)。總兵力220萬。

蘇軍:蘇聯在其西部4個軍區駐紮有44個坦克師、23個機械化師、7個騎兵師、137個步兵師;配備有13981輛坦克、52687門火炮和迫擊炮。空軍為63個殲擊機中隊、76個轟炸機中隊共有作戰飛機17745架。(其中3719架為新式飛機)。總兵力330萬。

■巴巴羅薩計劃

德國在西線的勝利促使一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態度曖昧的國家倒向德方,從而加強了希特勒對其國內的獨裁統治,並助長了他的擴張野心。到1940年6月,德國通過一係列不流血的和流血的征服,極大地改變了歐洲的政治地圖。此時,能夠與德國抗衡的就剩下英國和蘇聯了。那麽到底是先取英國呢還是先攻打蘇聯?這就成了希特勒所麵臨的又一重大戰略抉擇。

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想法源於他對共產主義的極端仇視和對斯拉夫民族的蔑視,而在1941年6月促使他關注東方的原因,除法國被擊敗外,還有蘇聯占領比薩拉比亞,把普羅耶什蒂油田置於蘇聯轟炸機的作戰半徑之內,引起希特勒的極度不安。因此,在此形勢下,德國不能同英國決戰。不僅如此,他還將蘇聯的上述做法渲染為進攻中歐的前奏,並同德國陸軍領導人多次進行磋商,商討對策。此外,法國敗降前後,英美蘇三國開始出現聯合抗德的趨勢,這對德國無疑是不祥之兆。應丘吉爾的要求,第一批美國軍火於6月23日運抵英國。爾後,兩國的往來與合作不斷加強。希特勒從情報中獲知,如果戰爭持續下去,一年之內蘇聯就要加入英國一邊。希特勒認為,走投無路的英國之所以繼續堅持戰鬥,是因為它希望美國改變其中立立場,“俄國在巴爾幹製造動亂,以剝奪我們的油料,癱瘓我們的空軍”。於是,希特勒一麵指示德軍盡快作好對英決戰的準備,以免喪失軍事主動權;一麵命令陸軍著手研究蘇聯問題,作好對蘇作戰的思想準備,並同陸軍總司令瓦·馮·布勞西奇元帥第一次討論這次作戰的目標和所需兵力。

關於入侵蘇聯的時機,希特勒力求趕在蘇聯完成反侵略戰爭準備和美國可能參戰之前發動侵蘇戰爭。

那麽這個計劃是怎樣出爐的呢?

希特勒最初不想通過武力解決這一問題。但到7月中旬,希特勒想一勞永逸地“解決俄國問題”。他在7月13日給哈爾德的訓示中要求在4~6星期內“粉碎蘇聯軍隊”,消滅蘇聯空軍對柏林、西裏西亞工業區和普羅耶什蒂油田的威脅,建立從屬於德國的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國家,擴大芬蘭領土,再用德國空軍摧毀蘇聯的剩餘工業區。根據希特勒的這一要求,哈爾德指令第18集團軍參謀長馬爾克斯中將研究對蘇作戰計劃。8月5日,馬爾克斯提出了他的作戰大綱。

馬爾克斯計劃在普裏皮亞特沼澤地北南兩側向莫斯科和基輔發動主要突擊,從波羅的海沿岸和比薩拉比亞向列寧格勒和基輔發動佯攻。在第一階段,德軍占領斯摩棱斯克和基輔;在第二階段占領莫斯科後,北路德軍南下,與從基輔東進的德軍會合,將蘇軍大部消滅於莫斯科和基輔之間。德國須投入110個步兵師、24個裝甲師、12個摩托化師。德國情報部門統計,蘇軍有96個步兵師、23個騎兵師和28個裝甲摩托化師。馬爾克斯計劃把莫斯科定為德軍的重要目標,預計蘇軍為保衛莫斯科會與德軍決戰,從而為德軍消滅蘇軍主力創造大好時機。

哈爾德仔細研究了馬爾克斯的計劃,又指令總參謀部的羅斯堡中校進行初步的修改。羅斯堡中校把沿波羅的海進攻的德軍和向莫斯科、基輔突擊的德軍分為北方、中央、南方3個集團軍群,建議中央集團軍群在占領斯摩棱斯克後應等待北方集團軍群。

希特勒在放棄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後,把注意力放在東方,開始卷入作戰計劃的製定。從11月底到12月初,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和3個集團軍群司令部對對蘇作戰計劃進行了圖上模擬。12月5日,哈爾德向希特勒匯報了圖上模擬的結果和結論,稱:“蘇聯最重要的軍火生產中心在烏克蘭、莫斯科和列寧格勒。整個作戰區域被普裏皮亞特沼澤地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的鐵路、公路在華沙-莫斯科段要優於南部,蘇軍在北部蘇德分界線的兵力亦多於南部。第聶伯河和北德維納河是俄軍必須堅守的最東麵的防線,再向東撤退就會暴露其工業區。德軍將以裝甲利刃切入,阻止俄軍在這些河流的西岸集結,建立防禦。

德軍必須在華沙地區集結特別強大的軍隊,向莫斯科推進。在3個擬議中的集團軍群中,北方集團軍群的總目標是列寧格勒,南方集團軍群的目標是基輔。後者的一個集團從盧布林出發,第二個集團從蘭姆堡(即利沃夫)出發,第三個從羅馬尼亞出發。此次作戰的目標是南起伏爾加河河口、北抵阿爾漢格爾斯克一線。德軍須動用105個步兵師、32個裝甲師和摩托化師,其中有2個集團軍作為第二梯隊跟進。”

哈爾德修改了馬爾克斯的計劃:將二路進攻變成三路進攻,把列寧格勒變為主攻目標之一,而削弱了向基輔方向進攻的兵力,並提出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的進攻終止線。

希特勒宣布同意哈爾德方案的總體構想,又附加了自己的意見:德軍須迅速前進,不給蘇聯紅軍建立穩定戰線的機會,將德國東部工業區置於蘇聯轟炸機的半徑之外而把蘇聯的工業基地置於德國空軍的活動範圍之內;德國軍隊經首次攻擊就要摧毀蘇聯軍隊主力,因此德國北部的2個集團軍群應有強大的機動部隊;德國北方集團軍群須圍殲波羅的海地區的蘇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兵力應非常強大,能增援北方集團軍群;在普裏皮亞特沼澤地以南,德軍從北南兩翼圍殲在烏克蘭的蘇軍。希特勒沒有決定德軍在達成上述目標後是否立刻向莫斯科推進。

12月18日,希特勒正式簽發關於“巴巴羅薩”方案的第21號指令,最終做出歐戰爆發以來使其最感棘手的侵蘇決策。與此相應,針對英國的“海獅”計劃和不列顛之戰,則轉為掩護德國侵蘇戰爭準備的佯攻措施和心理戰手段。

根據希特勒的指示,德國國防軍統帥部和三軍總司令部陸續下達了有關作戰任務、物質技術保障、戰區準備、偽裝與欺騙措施等方麵的一係列指令和指示。

在上述指令和指示中,最重要的是1941年1月31日陸軍總司令馮·布勞西奇元帥下達的《“巴巴羅薩”作戰預令》,它對德國陸軍在侵蘇戰爭中的企圖、任務、同空海軍的協同等做出了具體規定。該指令指出:“為預防俄國改變目前對德國的立場,作為預防措施,應作好一切準備,以便在對英國的戰爭結束前,也能以一次速決戰將蘇俄擊敗”。

■兵力部署

根據《巴巴羅薩計劃》的要求,德國對蘇戰爭的主力仍是經過戰火錘煉的裝甲部隊,這個計劃中還有這樣的規定:“必須大膽作戰,坦克分四路深入,以消滅俄國西部的大量俄國陸軍;還須防止敵人退入俄國的遼闊地區。”希特勒在對法戰爭結束後對裝甲部隊進行了整編和擴編,德國裝甲師的數量從1940年春的10個師增加到1941年6月22日的21個師,摩托化師增至13個。德軍這21個裝甲師(實際投入侵蘇戰爭的是19個)被編為4個裝甲集群:霍普納將軍指揮的第4裝甲集群,轄第41裝甲軍和第56裝甲軍,共3個裝甲師、3個摩托化步兵師和2個步兵師;霍特將軍指揮的第3裝甲集群,轄第39、第57裝甲軍,共4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古德裏安將軍指揮的第2裝甲集群,轄第24裝甲軍、第46裝甲軍和第47裝甲軍,共5個裝甲師、3個摩托化師和1個騎兵師;克萊斯特將軍指揮的第1裝甲集群,轄第3、第14、第48裝甲軍,共5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

根據《巴巴羅薩計劃》的要求,德軍3個集團軍群從1940年年底起,著手擬定各自的作戰計劃。

李勃上將是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司令。他指揮屈席勒爾將軍的第18集團軍、布施將軍的第16集團軍和霍普納將軍的第4裝甲集群,由克勒爾將軍的第1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共有26個師。李勃的任務是率部從東普魯士東北部出發,占領800公裏以外的列寧格勒,消滅波羅的海沿岸的蘇軍和蘇聯波羅的海艦隊,並與芬蘭軍隊會合。李勃對麵的蘇軍是波羅的海軍區和列寧格勒軍區(戰爭爆發後改為西北方麵軍和北方方麵軍)的三個集團軍。李勃把霍普納的第4裝甲集群部署在中間,充當先鋒,首先衝到德維納河畔的道加夫皮爾斯,搶占橋梁,不停地衝向列寧格勒,切斷波羅的海沿岸與內陸的聯係,把蘇軍打得暈頭轉向,亂成一團。跟在其後的兩個集團軍掃**蘇軍殘兵,把蘇軍駐波羅的海沿岸的部隊壓到海岸後再消滅。

霍普納南麵的是中央集團軍群,由博克元帥指揮,凱塞林元帥的第2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這是兵力最強的集團軍群,有霍特的第3裝甲集群、施特勞斯上將的第9集團軍、克魯格上將的第4集團軍和古德裏安的第2裝甲集群,共51個師。博克的總目標是占領莫斯科,但其當前任務是包圍和消滅白俄羅斯的蘇軍,占領斯摩棱斯克,打通奧爾沙陸橋,為下一步占領莫斯科創造條件。由於當麵蘇軍西方方麵軍呈前沿部署,博克把2個裝甲集群部署在兩翼,北麵是在東普魯士的霍特,南麵是在華沙附近的古德裏安,準備對蘇軍實施大縱深迂回包抄。但希特勒堅決主張合攏的地點是350公裏外的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博克隻得更改初衷,切斷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公路,堵住蘇軍的退路。與此同時,施特勞斯的第9集團軍和克魯格的第4集團軍從北南向前伸出,再合緊,把比亞威斯托克突出部的蘇聯第10集團軍也扔進肉鍋。由於裝甲部隊的速度快,裝甲集群和步兵集團軍收網和架鍋幾乎能同步完成。一俟蘇軍入網、進鍋,2個集團軍分兵疾速追趕裝甲部隊,而2個裝甲集群不待步兵趕上,就在斯摩棱斯克築起鐵牆,後麵的步兵繼續東進,把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之間的蘇軍擠成肉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