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們去哪兒?”

媽媽沒有回答。

“媽媽,我想去遊樂場玩一會兒。”

“不行。”

“那我們能去廣場看小醜表演嗎?”

“不能!你怎麽那麽多話呢!我都快被你煩死了!”

小女孩低著頭不再說話,默默地跟在媽媽身後。

如果在街上看到這樣一幅場景,作為父母的我們,心裏有什麽感受?相信很多父母都很氣憤媽媽這種刻意忽視、不耐煩的行為,也會為小女孩的被拒絕和失落感到心疼。現在,將目光放在我們與自己的孩子身上,曾幾何時,我們是否也對孩子忽視或做出過不耐煩的舉動呢?

當孩子鼓起勇氣對父母提出一個不過分的小要求,作為父母的我們是怎麽處理的?是幫孩子實現,還是忽視拒絕?一次、兩次的否決,對忘性大的孩子來說並沒多大影響,因為過一段時間,他們就會忘記這些不愉快的記憶,依舊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可是,當孩子被拒絕十次、百次、千次呢?孩子的心是敏感的,自尊是脆弱的,這麽多次的拒絕無疑會給孩子的心靈留下不可磨滅的傷害。

從客觀上看,這樣的孩子會給我們一種“人微言輕”的感覺。什麽是人微言輕,就是沒有地位,說話沒有分量。在現代家庭中,很多孩子其實都是處於一個人微言輕的地位,隻不過許多父母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但父母需要明白,正是因為父母讓孩子言輕,孩子才會變得人微。而長期讓孩子處在“人微言輕”的環境中,會給孩子帶來許多危害。

首先,會令孩子自卑。當孩子同父母說話時,每一次回應給他的不是拒絕,就是無視,會令敏感的孩子思考:我的爸爸媽媽是不是不喜歡我?可如果喜歡我,為什麽又不聽我說呢?長此以往,孩子會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裏,變得不敢說話,不敢與外界接觸,從而變得自卑與內向。

其次,會令孩子叛逆。湖南衛視有一檔名為《變形記》的節目,這檔節目講述的是城裏小孩來農村小孩的家中生活一段時間,農村小孩去城市小孩的家中生活一段時間。通常情況下,城市小孩都很叛逆,性格偏激易怒,而農村小孩則聽話懂事。

其中有一期,節目組邀請了一位非常帥氣的城裏小孩。孩子的爸爸媽媽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家境非常優越。然而,這樣一個優越家庭環境教育出來的孩子渾身上下都是毛病。孩子小小年紀就輟學,抽煙,沒禮貌,對父母咆哮,等等。

有一次,孩子和他的父母發生了爭吵。孩子問:“你們給了我什麽了?”爸爸回答:“給你吃,給你穿,給你用了。”孩子又問:“那你們有給我愛嗎?”這句話讓孩子的父母啞口無言。

原來,孩子對自己的未來很有想法。他有自己想努力考上的學校,有自己特別喜歡的專業,有自己很喜歡的興趣愛好,有想要交往的朋友,有想要去冒險的地方……然而,每當他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想法時,得到的都是父母的否決和父母為他規劃好的一切。

父母每一次的否決與無視,造成了孩子的人微言輕。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會非常壓抑,繼而會用憤怒與叛逆的方式與父母對抗。

此外,還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積極性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支撐孩子去獨立學習,獨立思考,向著光明積極向上。但積極性又特別脆弱,父母的每一次否決與無視都是在削弱他們的積極性。缺少積極性,孩子的生活是灰暗的。

意識到孩子在“人微言輕”的環境中生活的危害後,父母又該如何為孩子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環境呢?

父母要尊重孩子,給予孩子平等的話語權。孩子如果有話說,父母不妨聽一聽孩子要說什麽。如果孩子說的話合理,不妨順從孩子;如果孩子說的話不合理,可以用適合的方式去勸導孩子。決不能站在比孩子高的高度上,對孩子說一些諸如“你知道什麽”“你什麽也不懂”“你亂插什麽嘴”等這類打擊孩子自尊心、傷害其心靈的話。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他們的心有時候比成人還敏感,這些話在他們心裏有時候會存在一輩子。所以,不想孩子人微言輕,首先就要給予孩子基本的尊重與話語權。

父母要耐心對待孩子,與孩子多交流。不可否認,現今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在外工作了一天,身體、精神無疑是疲憊不堪的,但這並不是我們用來忽視或嗬斥孩子的理由。哪怕再忙再累,也要耐心地對待孩子,要耐心地聽孩子說,耐心地對孩子說。多多與孩子交流,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繼而感受到愛。

著名哲學家貝克萊說過:“存在即是被感知。”想讓孩子有存在感,就要聆聽孩子的言語,觀察孩子的表情,理解孩子的感受。隻有父母看重孩子,孩子才不會感覺人微言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