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震驚世界 四
杜魯門總統遇到自內戰以來,各屆總統從未遇到過的難題。看到絕大多數人要求結束這場戰。雖然他很想保住美國盟主的麵子,但朝鮮糜爛的戰局,使他不得不作出,麥克阿瑟指揮的“聯合國軍”撤出朝鮮,全力保住日本這種舍卒保車的決定。此時他更擔心的是蘇聯和中國攻占日本本土。對於美國來說,日本的戰略地位遠遠重於朝鮮。
何時撤出?怎麽撤出?杜魯門很費了一番腦筋。國務卿艾奇遜、國防部長喬治·馬歇爾、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等人,連夜進行探討磋商,終來尋得了最佳計策。最後經杜魯門批準,參謀長聯席會議給麥克阿瑟發去了一個模棱兩可的電報:現有的一切估計表明,中共和蘇聯已經采取行動,他們是有能力將聯合國軍趕出朝鮮的。向該區投入大量美軍,這樣將危及我們在其他方麵擔負的義務,其中包括對日本安全承擔的義務。要聯合國其他成員國為朝鮮提供大批援軍也是不現實的。我們認為朝鮮並不是打大仗的地方。而且,我們認為,在新的世界大戰的威脅不斷增長的情況下,我們不應將現有的剩餘地麵部隊派往朝鮮,同中共作戰。在沒有搞清這次兩個航母艦隊被襲真像之前,也無法再派航母艦隊前往該地區。但是,如果不會遭至嚴重損失的話,在朝鮮某個地區我們能成功地抵抗中共的進攻,能在朝鮮半島保留下來一支戰略力量,這對我們的國家利益將具有重大意義。對於目前來說,要井然有序撤軍,在適當時機,撤回在北朝鮮的聯合國軍的部隊是十分重要的。
麥克阿瑟非常沮喪和怒憤,他看著這份舉棋不定,態度曖昧的電報。似乎表明了美國政府在朝鮮已經喪失了取勝的意誌。另一方麵,他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主張對中共采取大規模報複行動。他馬上複電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1.封鎖中國海岸;2.以原子彈摧毀中國進行戰爭的工業能力和蘇聯遠東地區的橋粱;3.讓台灣的國民黨軍對大陸發動牽製性的進攻。
接到麥克阿瑟的複電後,布萊德雷對杜魯門說“麥克阿瑟之所以置美國的國家利益而不顧,提出如此主張,完全是是因為他那神話般的尊嚴被損害了,中國人愚弄了這位一貫正確的‘軍事天才’,把他打下了神壇。麥克阿瑟為了恢複自己丟掉的麵子和軍事聲譽,他不惜拿他很想促使我們同赤色中國和蘇聯進行一場全麵戰爭,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和一場核屠殺”。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式拒絕了麥克阿瑟的報複主張,再次指示麥克阿瑟:“要有序的組織在北朝鮮的部隊盡早的撤回到南朝鮮,要優先考慮你部隊的安全和保衛日本的基本任務。一旦你判明必須撤退才能避免人員和物資的嚴重損失時,就從朝鮮撤往日本.
11月4日,杜魯門在給麥克阿瑟的電報中,也表明了矛盾的心理狀態,一方麵讓他堅持在朝鮮盡量能留下一支,能夠保全南朝鮮的力量,另一方麵又讓他保證第8集團軍的安全以用於保衛日本。究竟何去何從?杜魯門同樣心中無數,拿不定主意。
以純軍事手段解決朝鮮問題,必然冒引起世界大戰的風險。而美國尚沒有準備好,也沒有打世界大戰的力量,他也再無機動力量可調往朝鮮。杜魯門想到了再次求助於盟國,可這些國家已清楚地看到,美國在朝鮮沒有勝利的希望。還能再派兵嗎?還是別去找那二皮臉了。此時他已感到朝鮮的局勢已是“無可奈何花落去”。還是算了吧,絕不能為了南朝鮮而不顧歐洲利益,更不能為了呈一時之勇把美國打殘。絕不能將我們的力量再浪費在那朝鮮半島了。布萊德雷完全同意杜魯門的意見。他說一段很著名的話:如果我們在朝鮮繼續擴大戰爭,甚至擴大到中國,那將使我們在錯誤的地方,錯誤的時間,同錯誤的敵人打一場錯誤的戰爭”。
於是在中國人民誌願軍全線反擊的第4天,也就是在11月5日,美國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檢討了美國的朝戰政策,認為單純依靠軍事手段已無法解決朝鮮問題。
會後杜魯門把國務卿艾奇遜找到了自己的辦公室,對他說:“你們要想個一個辦法,不但要和蘇聯接觸,而且還要想辦法中共接觸一下,了解一下他們真實的意圖.找到一個政治解決的途徑。”
艾奇遜馬上說:“我認為和中共接觸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十月二十三日,中共政務院總理周恩來致電給我,就我們飛機入侵中國南滿一事提出了抗議。在這份抗議裏向我國政府發出了一個比較為溫和的信號,他在電報中說:“中國政府和人民,本著人道主義精神,願意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就交還美軍軍人遺骸和美國政府舉行會晤。";隻是我們沒有來的及處理就發生了戰爭。總統先生,他們有個代表團就在這幾天要來美國,參加聯大會議,會下我們以這件事為借口接觸一下,舉行會晤不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嗎.不過我事先得給周去個回電,否則這個代表團得不到授權也不能和我們談。”
";不知道,這是個什麽級別的代表團,能不能代表中共高層的真實意識.";杜魯門有些擔心的說道.
";不管什麽級別,總是中共官方代表吧,作個傳話筒還是沒問題的.";艾奇遜回答道.
杜魯門說:“具體怎麽辦,你就去安排吧,但先期一定要秘密進行.還有這次航母被襲事件不要報道。盡量減少其影響。要進一步加強對蘇聯的情報工作,尤其是有關武器方麵的情報。盡快的搞清這次是用什麽武器襲擊了我們的航空母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