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齊從軍,淨胡塵

在這裏我們要說一下新38師,全稱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三十八師,隸屬於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前身為財政部所轄之鹽務總局緝私總隊(後改為稅警總團),在1938年3月成立,由孫立人擔任總隊長於都勻整訓,兵源則是從淞滬會戰後未被黃傑吸收的原稅警總團傷愈兵組成,武裝則是由財政部撥發。最初編製號稱3團(實際編製人數不足),其後逐步發展到五個步兵團,一個學生團,一個特別任務隊組成,人數之多,再加之孫立人當時與齊學啟等團副們的演練,使戴笠對稅警總團垂涎已久,欲意納入軍統運用。孫立人總團長去重慶,最後在軍參謀總長何應欽的調試下,其麾下三團分屬給戴笠,餘下再重組成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共三個團,正式改名為國民革命軍新編三十八師。直屬於六十六軍,在第一次滇緬戰役後撤退至印度整訓,而後改隸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這支隊伍最後成為反攻緬北的主力。

王為本已經進入部隊數天,他編製在3營3連二排。他的排長叫陳誌文,連長叫張富麟,這個連長就是當初在訓練場和他動手的教官。當初提起要把王為理安排在他們連時,張富麟可是把頭搖得跟撥浪鼓似得,死活不同意。先不說王為本讓他在校場上失了顏麵,就是這麽個刺頭放在自己連裏,萬一不服從命令怎麽辦?他下意識的認為王為本不好管理。

可是劉放吾硬要把王為本塞給他,最後在營長張琦的調解下,王為本主動向他道歉,而張富麟也是個敞亮人,況且當了這麽多年的兵,也成了老兵油子,他知道對付王為本這種人光來硬的不行,還是要以攻心為主。他見王為本主動道歉,自己也借坡下驢接納了王為本。

張富麟有意拉攏王為本,王為本也佩服張震的胸襟,兩人一來二去的倒成了好哥們,這也算是不打不相識。

由於3連的新兵比較多,王為本的身手大家也都很清楚,張富麟就讓他做個一個小班長,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軍官。除了有意拉攏他之外,還因為王為本識字。那時候的中國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文盲,你要是能識字,在村裏就會受到尊重。在部隊也一樣,那時候的軍隊識字率也不過是百分之二十。淞滬會戰的時候,國民黨中央軍進駐上海,一些士兵拿燈泡點煙抽。因為沒見過,還以為是火呢!在那個時期,隻要你識字,在部隊就能受到重用。

其實班長比士兵好不到哪裏去,和平時期還能在部隊享幾天清福,可是一到打仗的時候照樣衝鋒陷陣,一場大戰下來,陣亡最多的軍官就是班排長。

安頓下來的王為本先是往家裏寫了一封信,告知自己的情況,信裏寫到當初父親絞盡腦汁把自己的名字從征兵榜上勾畫掉,可是現在卻被強征入伍,看來這一切都是天意,讓父母不必擔憂,信裏還在三提起出征打仗生死難料,讓翠翠不要等我了,找個好人家嫁了吧。寫完信的王為本差點流出淚水,對父母的愧疚還能用自古忠孝難兩全來搪塞,可一想起翠翠,他就一陣心酸,對於翠翠也隻有愧對了。

私下裏王為本找過劉放吾,想讓他打聽二哥王為理的下落,他也知道不可能部隊不可能把二哥放回去,他就希望能借助劉放吾的關係把二哥調到他的部隊裏來,也好有個照應,畢竟二哥是大爺僅剩的兒子,說什麽也不能讓二哥出事。於是他忽悠劉放吾什麽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我們兄弟倆要是到了一塊,有勁一起使,有命一起拚,誰也不會拋棄誰。而劉放吾隻給他留下一句:“其它隊伍已經開拔,我盡量吧。”

1942年一月末,部隊終於開拔,國民黨各征戰單位紛紛向滇緬公路集結。遠征軍各部隊從雲南各地方像邊疆進往,在城市的大街上,在崎嶇的山嶺中,遠征軍的隊伍猶如長龍一樣向緬甸進發。

此次遠征,中國集合國內最精銳的力量,分別是第五軍,第六軍和第66軍共計十萬大軍開赴前線。本來這次遠征的指揮官是衛立煌將軍,由於種種原因衛立煌未能到任,於是改為第五軍軍長杜聿明代理指揮。

王為本所在的新38師歸屬第66軍,所以也在全力開動,所到之處百姓無不夾道歡送,腳下更是踩著鋪滿的鮮花踏行,無數學生打著標語“祝遠征軍凱旋而歸。”

忽然路邊有一隊學生唱起了歌,歌詞鏗鏘有力,曲調渾厚雄偉,無不充斥著每個士兵的心髒,讓他們的步調更加穩健。每過多久,大家都被感染,跟著這些學生合唱:君不見,漢終軍,弱冠係虜請長纓,

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

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

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

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

一呼同誌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

齊從軍,淨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

同樣一幕在雲南各處上演,遠征軍出征緬甸的消息上了各大報紙的頭條,大家都對這次遠征給予厚望,更有些軍事愛好者認為,這次遠征一定能勝利。學者認定不是空想,首先如果這次遠征在失敗,就意味著緬甸會被日本占領,滇緬公路就會被切斷,那麽國外的援華物資運不來,中國也就隻能坐吃山空,早晚會被日本困死,所以這次遠征就必須勝利,成功則活,失敗則死。

第二,這次中國投入最精銳的部隊,坦克裝甲車數百輛,還有全國第一個機械師200師,可以說蔣介石這次是下了血本了。第三,是最主要的,因為這次中國有強大的後盾,這次遠征是和英國聯合作戰,更有美國在後麵援助,與世界上兩個大國並肩作戰,大家心裏都不免有了底氣。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保山,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當年諸葛亮率領王師駐紮在這裏,然而千年之後又有一隻精銳部隊在此駐紮。

在一處山丘上,200師師長戴安瀾站在那裏麵南而望,眺望遠處的群山。雲南雖處南方,氣候常年溫暖,但是初春的山風還是會給人帶來寒意。可戴安瀾師長卻絲毫感覺不到似得,他就那樣一動不動的站在山頭,身上的風衣隨風凜冽。

他眉頭緊鎖,眺望著南方,似乎可以看到千裏之外的景色。“哎~”他歎了一口氣,但難消滿腹的惆悵。“三軍將士軍心振奮,隻望衝出國門,一舉潰敵,揚我中華國威!卻在此時停止不進,是何道理?”將軍依然不動,卻難掩滿臉的憂愁。此次出征將軍雄心壯誌,全軍將士氣宇軒昂,先頭部隊已達龍陵,眼看再往前一步就能邁出國門,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上頭一紙命令——全軍原地待命。

身邊的副師長鄭延庭寬慰道:“師座不必憂愁,此次出征勢在必行,隻不過早晚而已,師座隻需安心等待上峰的命令就是。”

“哎~”戴安瀾又歎了一口氣:“唯恐延誤戰機啊。”

鄭延庭見戴安瀾仍是一臉的愁容,於是說道:“師座,多想無益,山上風大,還是早回師部,以免著涼。”

戴安瀾歎了一口氣,轉身離去。山下200師的將士們正在安營紮寨,不遠處是一座小鎮,200師臨時的師部就設在那裏。戴安瀾上了早已等候多時的軍車,準備趕回師部,突然聽到頭頂哢嚓一聲,接著一麵旗子落在車前麵,軍營門口的軍旗竟然折斷了。

戴安瀾望著那麵飄落的軍旗麵無表情,半餉說出一句:“大軍未動,軍旗先倒,不良之兆。”

參謀長鄭延庭趕緊從車上跳下來:“愣著幹嘛,還不快把軍旗重新接上!”

“是!”門口兩個士兵趕緊跑去撿起軍旗。

鄭延庭又對戴安瀾說:“師座不要多想,這旗杆定是年久腐朽,在加上山澗風大,於是就折斷了,讓他們再換一個新的旗杆就是。”

戴安瀾隻是淡淡的說道:“走吧。”司機馬上發動了汽車。

遠征軍從1941年12月底開始集結,每次剛開始開拔,沒走出幾裏就被喝令停下,到現在連國門都還沒邁出去。這一切都源於英國人的小九九。

眾所周知,緬甸為英國的殖民地。1942年日軍進攻緬甸的兵力有6萬人之多,大大超出了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雖然中英雙方在1941年12月就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為英國人的同盟,可是英國人對中國不放心。十幾萬的部隊入緬,萬一中國人把日本人打敗賴著不走怎麽辦?臥榻之側豈能容他人酣睡。加之英國人輕視中國軍隊,對自身力量錯誤的高估,所以一在阻撓遠征軍入緬。

由於英國人的阻撓,由於英國方麵的阻撓,直到1942年2月,中國遠征軍隻有第6軍的49、93師進入緬甸景東地區,其餘各部仍在滇緬公路集結待命,大大的延誤了戰機。

英國人的短視和自私讓美國總統羅斯福很惱火,他認為中國人參戰不光對亞洲戰局至關重要,對在歐洲焦頭爛額的盟國也很重要,隻要拉著中國人一直抗戰,英美就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德國。戰爭最寶貴的資源是人,而中國最不缺的就是人。於是羅斯福決心說服英國人放下殖民者的架子,同中國人共同抗戰。

不久,通過阿卡迪會議,決定把緬甸,泰國和越南從盟軍東南亞戰區劃出,與中國戰區合並成“中緬印戰區”,由蔣介石擔任戰區最高司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