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有過“禍從口出”的經驗,想要說話得體,斷除口禍,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下麵這幾點可以做個借鑒:
1.不隨便承諾:做人要言而有信,如果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隨便承諾。
2.多說好話:說話尖酸刻薄的人,令人討厭,應該學會得理能饒人。俗話說:“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對別人說些好話,會讓別人更願意與你交往。
3.不搬弄是非:喜歡搬弄是非的人令人討厭,讓別人之間的感情破裂,是不道德的行為。閑談莫論人非,才會獲得好人緣。
4.不說花言巧語的話:說話要真心實意,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違背自己的本意,不因為自己的利益用甜言蜜語迷惑別人。要知道隻有真實的言語才能感動他人。
生活中,經常有人口不擇言,還會強辯自己是個心地善良的好人,隻是心直口快,刀子嘴豆腐心。有人說:“嘴巴不好,脾氣不好,心地再好,都不是好人。”嘴巴說出的話好比是產品,心地是製造產品的工廠,說出來的話(產品)如果粗俗不堪,能強辯自己心地(工廠)好嗎?
如果非說不可,那麽你就要小心謹慎,三思而後言,還應注意說話的態度、時機、內容、聲調,學會在什麽場合應該說什麽話,應該怎麽說。我們雖然未必能達到這個境界,但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是不會錯的。
1.說話前應考慮周全
聰明人說任何話都要為自己留點餘地,如果草率做出承諾而沒有實現就會招來嘲笑。一件事情應三分在明,留七分在暗,不管事情發展如何,你都會有足夠的空間去駕馭。說話有三種限製,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說;非其人,你說三分真話,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時,你說三分話,正給他一個暗示,看看他做何反應;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你說三分話,正可以引起他的關注,如有必要,不妨擇地長談,這才是通達世故的人。
與人交談,要掌握好分寸,不能口無遮攔。人常說:“話到嘴邊留半句。”那麽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方麵呢?
(1)留住自以為是的見解。
俗話說:“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人們常說“禍從口出”就是指說話太多會招致麻煩,所以口無遮攔的人最易招人厭煩。人們都是根據有限的信息進行思考並形成想法的,加上感情傾向與情緒的作用,難免會產生偏見。正如索羅斯所說:“我們對世界的所有認知都有缺陷,因為我們無法透過沒有折射作用的棱鏡看待這個世界。”所以,一旦對某些問題產生了想法,不要急於表達,要耐心地聽完別人的談論,再對自己的意見進行分析,確認無誤,再說出口。
(2)避免對別人不恰當的批評和指責。
如果你誤會了對方,批評和指責無疑是火上澆油。如果對方確實有過錯,也不能橫加指責,要注意方式方法,點到為止,過分的批評指責可能使結果適得其反。
(3)不隨便發泄心中的不滿。
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難免生出抱怨,但抱怨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有些人直言不諱,逢人便抱怨,殊不知這樣很容易招來別人的反感,給自己惹來麻煩。如果事先把話在大腦中“過濾”一番,就可以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了。
2.有些話應該這樣說
如果說話做事莽撞、欠思考,就是不成熟的表現。我們與人交談之前應該深思熟慮,考慮周全了再說,避免給同事、朋友帶來不愉快的情緒。有些話,我們巧妙來回答,遠勝過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
(1)遇到別人的奚落或尷尬的情景,以幽默的回答來化解。
有一次,蕭伯納遇到一位牧師,這位牧師胖得像酒桶一樣,他跟蕭伯納開玩笑說:“外國人看你這樣幹瘦,一定會認為英國人都在餓肚皮。”蕭伯納謙和地說:“外國人看到你,一定可以找到饑餓的根源。”
有時候,人際交往免不了要應對尷尬的境地,這時候如果口無遮攔,隨口說“你的話真是很無聊”之類的話,必定會刺傷對方,而一句幽默的話語就能打破原有的壓抑氣氛,既挽回了自己的麵子,又顧及了對方的麵子,從而避免了衝突。
(2)轉移話題,拒絕回答。
打個比方,如果一位胖姑娘穿了一件新的緊身連衣裙,自以為得體,高興地問你:“漂不漂亮?”她當然是想得到你的讚美。但這件衣服的確不怎麽適合她。你不能違心地讚美,又不能直說,怎麽辦呢?你可以巧妙地轉移話題:“今年夏天,姑娘們好像都很熱衷於這種連衣裙啊!我最近看到一本雜誌,上麵有很多漂亮的款式,推薦給你啊……”
直接回答別人的問題會顯得很不禮貌,這時不妨“顧左右而言他”,暗中轉移話題。當然新的話題必須和原來的話題有一定的聯係,還必須能引起他(她)的興趣。否則,也會引起對方的疑惑或反感。
三思而後言,說前想清楚,不僅能夠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還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為自己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何樂不為呢?